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新课标要求作文教学要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要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要让学生能运用作文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一些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习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把重要标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语文新课标》指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因此.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培养学生打破旧模式的求异思维,发挥特长,张扬个性。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更要深入生活,改造生活,以拓宽写作空间.培养自身人格.即在生活中学习作文.在作文中学习做人。  相似文献   

4.
语感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读、说为引优化课文讲解,帮助学生在表达过程中感悟文本,从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改指明了方向。语文的探究式学习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自己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相似文献   

6.
文露 《考试周刊》2010,(1):54-54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个人应具备的语文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情感”,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应付能力,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学校,还应该延伸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  相似文献   

7.
徐士峰 《辅导员》2011,(24):59-59
新课程强调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表达.而识字是朗读和表达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想象.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提升学生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一门极具工具性的学科.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于他们初、高中阶段乃至终身的学习都是有益的.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效果。而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因此,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训练。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已与过去的学生大不相同了。由于电视、计算机等多媒体的日益普及,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他们更喜欢影像和图文资料.而不愿意仅仅阅读文字资料。同时,有些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弱化了语文的读写功能,因而语文教学.既要很好地体现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又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必须从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抓起。  相似文献   

9.
赵胜启 《现代语文》2004,(5):42-42,41
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一块难以耕种的田地.教师们往往费尽心机,结果却不尽人意。原因在于.过去的应试教育一直重“文”轻“人”,只重教“文”法,中学语文教学新大纲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自己的表达.鼓励他们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要围绕这一点进行。  相似文献   

10.
胡大楞 《语文天地》2009,(12):47-48
许多刚毕业就参加工作的语文教师初次接触到作文教学时。或许会感到很茫然。笔者现结合自身十年的语文教学经历谈一谈在作文教学上的一点感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笔者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  相似文献   

11.
翟玉梅 《成才之路》2009,(25):I0015-I0015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要完成这一目标。作文教学就要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是学生语文学习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中建议作文教学要先让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要有适当的频率和数量要求。如何能有话可说,有情可袁、有感可发,是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的前提,是作文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中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置身于主导地位。这样的身份要求教师必须在优化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的学习。语文教师要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自身的语文素养熏陶学生,运用课堂语言感染学生.挖掘语文内涵激励学生。  相似文献   

14.
陈冬霞 《考试周刊》2009,(30):58-58
叶圣陶先生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首先就是语言文字教学。初中语言文字教学工作要做好.除了依赖课本外,还必须辅之以必要的课外读物。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重吟诵,重语境,重表达等方法引导学生夯实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能力,通过摘抄、写作训练等方法提升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最后达到能流畅地用口语或书面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培养语文学习能力更要从小做起。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将这种高科技的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提...  相似文献   

16.
重视语文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先后多次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语文教学要把语文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把抓丰富学生语文积累作为重点.让学生的语文积累由少而多.聚沙成塔,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7.
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这与他们的审美能力有很大关系。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他们的情感需要、审美兴趣直接相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即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美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中要通过美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做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情趣,才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这样才能激活语文课堂.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索养的全面提高。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活”起来?笔者的实践体会是: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引进演讲活动,切实开展讨论交流,讲究设问艺术,不失为有效的几招。一、巧设情境,引进演讲。让学生的表达“活”起来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普遍不尽如人意,不仅表现在书面表达上,更体现在口头表达上,游离中心、缺乏气度、没有“声”势、层次混乱、不够流畅是常见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呢?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尽量多的机会,例如,加强朗读教学,提供发言机会。另一方面,应当创设语文表达活动,强化“表达”训练,发掘学生的最大潜能,激发起他们“表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演讲是这种表达活动中一项有效的活动。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设情境,开展演讲活动.让学生的表达“活”起来。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中情感的注重包括教材内容的情感渗透、教师的情感表达、学生的情感调动和反应。注重情感既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其他教学目标有效的促进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要切实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20.
评价是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更要充分发挥好评价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氛围.促使学生主动思维;要用激情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善于捕捉瞬时、关键的评价时机.促使学生及时思考;要运用延缓、回复的评价结果.加速学生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