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环境教育政策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它具有导向作用、协调作用和控制作用。中国的环境教育政策在伴随着环境教育实践的发展过程中 ,已初步形成了以基础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政策、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政策、在职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政策和公众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政策等四大政策为主体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
持续发展战略与中国环境政策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中国环境政策重构的思想基础。市场经济的确立及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给中国的环境政策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同时由于中国环境政策不完善而使得重构中国环境政策成为必要。中国环境政策的重构内容包括环境经济、技术、社会、贸易和立法政策等五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战略课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项持续发展的长远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这项工程过程中,须正视环境问题,如果不治理好开发环境,包括投资环境、改革环境、软硬件等环境,要想收到开发实效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须从战略上考虑西部大开发的时段划分,以50年为一段。同时分类指导,检讨自己(包括西部本身)在观念、政策、职能、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拿出一系列对策,以求优质高效的开发与跨越!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环境问题与环境教育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了西部生态环境现状和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环境教育成为西部大开发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并针对环境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构建环境教育大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农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5年12月3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力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并提出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措施.近年来,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离开了环境,公共政策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政策环境是公共政策得以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平台,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离不开对政策环境的分析和考察.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政策的特殊性,要有效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根据民族地区政策环境的特殊性, 实施有针对性的特殊的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逐渐在一个统一框架下得到处理,这集中表现在区域贸易协定中,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欧盟即是突出的例子.在区域方式下对环境问题的处理不同于在全球框架或在本国内对环境的处理.对WTO绿色规则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及欧盟的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进行比较,总结区域贸易协定在处理贸易与环境问题上的经验及其对WTO处理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启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关心和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要改变日益恶化的环境 ,教育是根本。本文提出了高校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加强环境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日本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注重教育的普及性,渗透到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政府出台政策、条文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中,学校在实施国家环境教育目标的过程中,不仅注重理论学习,而且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性知识,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都灵奥运会的环境政策及其对北京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北京奥运会前的最后一届奥运会,都灵冬奥会在环境保护方面作了很多示范.其环境政策涉及战略环境评价、国际合作、区域性关系、环境认证以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问题,而环境实施规划则包括环境监测、建筑工地的审查、临时性建筑、绿色采购、废弃物管理、赞助商与可持续发展、贴有欧盟生态标签的旅游产业、气候保护、博物馆建设等工作.在某些方面,北京应借鉴都灵的经验来完善自己的环境政策.  相似文献   

11.
忽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灌输”,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内因。我国高校作为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修养课“灌输”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总结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我国高校“两课”教学的现状,必须强调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灌输”。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先后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苏联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迅速地纠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面效果,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经济。美国在1933年实行罗斯福新政,快速地摆脱了严重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为美国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两国抗衡危机、挽救国家现有的政治制度、维护社会的稳定而在经济、社会领域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实践,对于我们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二战结束在即,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之下,铃木内阁上台。在结束战争的方式上,日本寄希望于通过苏联从中斡旋达到体面的求和,以东乡茂德为首的主和派由此而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先是通过与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的接触表达日本政府意欲通过苏联调停的意向,后又有意派遣特使赴苏联代表天皇和苏联谈判,准备以大幅度领土利益上的舍却为代价,换取苏联的居间中立,不参加对日作战。苏联早在雅尔塔会议时期间,已经得到罗斯福若干承诺,并答应美英两国欧洲战事结束后将在远东战场上对日作战。最终,8月8日苏联对日的一纸宣战书,使日本对其寄予的希望成为泡影。  相似文献   

14.
美国、俄罗斯以及东欧国家披露的一些档案及回忆录显示,1956年苏联第二次出兵匈牙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匈牙利事件是对苏联在东欧控制权的严重挑战,苏共领导害怕匈牙利事件会波及整个东欧地区乃至于苏联,从而使整个苏东社会主义阵营毁于一旦。纳吉政府采取骑墙立场并越来越受反动力量的影响,特别是他已不能左右布达佩斯的局势以及美国政府所谓的"不干涉"政策等都是赫鲁晓夫再次出兵的重要原因。影响苏联决策改变的决定性促进因素是1956年10月31日苏伊士危机导致国际形势的突变,即英、法发动的侵埃战争并"频频得手",最终使苏联决心再次以武力解决匈牙利危机,因为苏联决不能让匈牙利投入北约的怀抱,或成为反苏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15.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第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跨欧亚大陆诞生。由于前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其教育史研究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准则,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构建并形成了有别于西方教育史流派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前苏联的解体,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也宣告结束,从此俄罗斯的教育史研究进入了在向西方史观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与方法多元化时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苏联的市场化转型走了不同的道路,经济绩效也有很大不同,转型成效的差别主要是因为转型的“初始条件”不同,还是由于选择的转型路径和政策不同? 基于“后发优势” 理论,采用反事实分析架构,对中苏转型“初始条件” 的比较分析表明:从工业化的历史、战略及所形成的结构和体制上看,中国和苏联在市场化转型之初有很多相似之处,“初始条件”区别并不大,苏联与中国一样具有“后发优势”,而且苏联具有更好的“后发优势”实现条件,但是苏联并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后发优势”.因此,市场化转型的成效并不主要取决于转型的“初始条件”,而主要取决于转型的“路径选择”;中国市场化转型的成功,应该主要归因于选择了正确的转型道路和适宜的改革政策.  相似文献   

17.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和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军事对峙之外,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冷战结束,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对美苏两国、两大阵营和整个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国内改革开放处于矛盾凸显期,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带来失业、腐败、环境恶化和收入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在此背景下,如何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显得极为重要。本文论述了当今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如何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对国家具有独特作用,是社会主义国家稳定的深层内涵。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严峻挑战,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凸显。为此,国家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要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利的环境保障;文化上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公民个人要强化自身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以上四个纬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为转型时期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有效确保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动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