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曹顺庆等先生认为,中国当代文论失语症的病根主要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和对古代文论的长期遗弃,因此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关键是如何接上传统文化的血脉,并进而做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工作。本文认为,目前大陆学界对传统文化的普遍青睐带有某种情绪化色彩,对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难度估计不足,对转换之后的文论话语所能具有的实践价值又期待过高,所有这一切有可能把重建工作引入误区。因此,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除要考虑民族性因素外,还必须同时考虑世界性与当代性这两层因素。而只要考虑到后两层因素,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工作便只能在已经失语的基础上展开,在继续失语的过程中完成。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学界关于如何建设中国文论的讨论愈演愈烈,特别是在西方文论在中国大行其道,而中国文论却缺乏自己的声音的大背景下,中国文论亟待走出西方文论的牢笼.本文对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中国文论患了“失语症”的问题和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大讨论进行了反思,并略谈在新时期下如何重建中国文论的话语.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隆重推出的“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命题,今天已经走向冷寂。“转换”说的推出与“文论失语症”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现实语境密不可分。学理上,“转换”说主张将古代文论话语“转换”为现当代文论话语;实践上,主张将之运用到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来。这种双重指向正是“转换”说问世的现实前提和立论基础。因此,不能将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或者当代价值与意义等同为现代转换;然而,绝大部分“转换”论者都直接把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或当代价值视为“现代转换”。这无疑扩大了“转换”边界,泛化了“转换”内涵,也忽视了此说诞生时的历史背景和倡导者的初衷及目的。其实,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不可能从古代文论的转换中得来,只能在当代文学批评和实践中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4.
李有光 《青海师专学报》2010,30(3):23-25,31
在文艺理论界学人为解决文论"失语症"所作的各种努力和探索中,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是一个有力的突破口。而在当前振兴"国学"的热潮和建设中国经学解释学的文化背景下,梳理、整合并彰显中国古典诗学蕴含的丰厚的解释学话语和思想,从而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无疑将为"失语症"的解决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建立一个有效的根据地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作为一剂医治中国文论"失语症"的良药被广泛的热议与研讨。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牵涉到"如何转换?","怎样转换?"的问题。在现代,王国维《人间词话》、朱光潜《诗论》、宗白华《美学散步》给我们提供将古代文论转化为现代批评话语的方式: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当代学者提出了古今对话的策略,使古代文论通过古今对话、现代阐释重新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6.
一个民族文论的话语表达模式是深耕于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表达模式即是深耕于中华民族的原始思维。“原始思维”作为古人重要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表达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使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表达方式由品评“人”与“物”向品评“艺”过渡。“艺”的评价术语与标准都是从对“人”与“物”的评价中移用而来。特有的思维方式只能运用于特定的时代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不可移用于其他的文化语言环境中,所以,有必要探讨现代文论界的理论热点:中国文论失语的原因及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分析、评述了关于中国文论话语"失语症"产生原因的三种基本意见,认为尽管这三种意见各有千秋,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可商榷之处.为了对"失语症"的产生原因获得更真切更本质的认识,摆脱"失语症",就应该在思维观念上进行一次彻底性的大转变,即引入系统思维,从而打破世界文论话语体系的既有结构,使中国文论话语重新确立自己的言说方式,参与到世界文论话语系统中来.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古代文论正在进行现代转换,而且大有举步维艰之势。根据德国哲学家J·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概念,并结合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进行一次思考,或许可以找到新的研究图景。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文论话语的文化规则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文论的具体社会存在形态是话语。由于其社会文化语境的差异,中西方文论话语有着不同的话语方式和话语规则。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以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为基础,遵循“无中生有”的文化规则,形成了深幽渺远的话语空间;西方文论的话语则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遵循“有中生有”的文化规则,突出体现其密实精准的特性。认识两种文论话语的差异性,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论的精髓。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融汇西方文论来深化和拓展中国文论的内涵和话语,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建设具有助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本身就是一个蕴含着理论困境的话题,其被视为当代文论建设根本途径的基本动因是学界急于疗治"失语症"的焦灼心态。而"失语症"说法本身亦有值得推敲之处,其之所以会引发轰动效应,主要是因为全球化语境中中国学人的强烈的民族身份焦虑感和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总之,"失语症"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运动的轰动效应都是特殊时代背景和特殊学人心态的产物,并不是学界进行深入学理思考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作为历史事件的研究价值也许会远远大于对文论学科的实际建设效用。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宏大广博,在古代漫长的历史中处于主流地位,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文化首次受到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相应地,中国文论也受到西方文论话语的渗入,此后便一直借用西方文论的话语体系作为文艺理论的正统。在西方文论华丽外衣的掩盖下,20世纪中国文论实质是色厉内荏。治愈中国"文论失语症"已成为实现中国文论独立创新的必由之路。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文论创新"的概述,阐述对中国文论创新的思考,以期未来能真正实现中国文论创新。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文论话语在当今只是一种知识形态,对中国文学日常生活缺乏影响。现代时期,一般性文学理论实际上可以区分为“古代文论型”和“西方文论型”两种类型。建立一种庞大的、包容中西的文学理论体系,将不同的观念、不同的立场以及不同的批评方法融合在一起,这不过是一种理想,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中西方文论之所以只能整合,不能融合,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是异质性的。“重建”不应该是推倒重来。“古代文论型”与“西方文论型”两种文学理论可以并行存世。  相似文献   

13.
对近年来的认为中国文化和文论已“失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解释,认为“五四”运动功不可没,“失语症”的提法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14.
着眼于中国当代文论是否患了"失语症"讨论中的三个焦点问题:即中国当代文论有没有全面失语;若失语,原因何在;当代文论失语与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有无必然联系,对"失语症"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具有对现代文学进行阐释的价值。本文即以中国传统文论话语为工具,对吉卜林、福斯特等英国作家的作品进行分析。结果证明,中国古代文论可以用来分析东西方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文学批评中,“失语”概念一般有四种用法:先锋小说的“失语症”,“失语的南方”,“女性失语症”和“当代文论失语”。“失语”一词更普遍地用于批评与反思当代文论的西方化倾向。“当代文论失语”说时“五四”以来中国文论的基本估计与历史事实相距甚远,所谓重回古代文论这一绵延数千年的完整而统一的传统则明显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情绪,甚至有削足适反的嫌疑,因为它企图使变化了现实去适应传统的理论。文论失语说是一种总体性命题,印象式的评论与概现性成份显然多于具体的辨证的分析。其否定性与批判性的冲击力有余而具体性、深入性的实证分析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7.
“神思”与“想象”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审美范畴,它们在意义上有相通处,但在内涵、发展轨迹与外延上它们自有其独特的规定性。本文通过对“神思”与“想象”各自发展脉络的梳理。从文化角度观照其相异之处,力图说明中国文论走出失语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指出在创建自己的话语空间时应该避免思维方式的互相遮蔽现象。  相似文献   

18.
分析、评速了关于中国论话语“失语症”产生原因的三种基本意见,认为尽管这三种意见各有千秋,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可商榷之处。为了对“失语症”的产生原因获得更真切更本质的认识,摆脱“失语症”,就应该在思维观念上进行一次彻底性的大转变,即引入系统思维,从而打破世界论话语体系的既有结构,使中国论话语重新确立自己的言说方式,参与到世界论话语系统中来。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论界出现了中国文论“失语”的言说,指出中国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发生了“断裂”,并提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的口号。其中主要通过总结中国文论发展的三个主要知识形态来解答中国古代文论是否“断裂”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受儒学“秩序意志”的深刻规定,中国古典诗学奉行“文以载道”的核心原则,由此形成既具民族特色又有世界意味的文质编码程序。该文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文论逻各斯中心话语的适度解构,力图在马列文论、西方文论等多维参照中,探索世纪转换关头中国古典诗学现代转化的必要性及其基本路径,以期在开放性的世界对话中达成体系化的现代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