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佛经专科目录的出现,是与佛教的传人、盛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从东汉开始流行.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很大的发展.到了唐代,佛教经过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比前代更加盛行,并形成了许多宗派.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使翻译佛经著作风行一时,出现了寺院经藏目录,即佛经专科目录.佛经目录是我国古代专科书目中一个很大的部门.最早在曹魏时,出现朱士行专录汉代诸家译经的《汉录》,西晋有竺法护专录自译经论的《众经目》和聂道真通录古今的《众经录目》均失传.其后有东晋释道安编成的《综理众经目录》.现存最早的是南朝梁武帝时释僧佑的《出三藏记集》、唐代留下了著名的《大唐内典录》《开元释教录》.明末有著名的《阅藏知津》.在此,我们着重介绍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佛经专科目录的形成与发展.(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经专科目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经增多.相应的  相似文献   

2.
东晋高僧慧远,身处佛教新兴之乱世,搜集整理佛经,弘扬佛教,与佛经翻译有着"不解之缘"。他虽未直接参与翻译实践,但对于教理的渴慕与追求,让他成了"译场"的组织者;丰富的佛教生活经验使他成了佛经翻译的理论思考者和汉译佛典的最好检验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谙和对佛教教理的透彻了悟,使他成了佛经翻译活动的有力维护者,他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而且在佛经翻译史上也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虽然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然而典籍浩瀚、哲理丰富、蕴含广博深奥的佛教是世界上其它的宗教都无法与之相比。纵观中国翻译事业,佛经翻译不仅是中国翻译的起点,且悠久的中国翻译史有半部是佛经翻译史。佛经的翻译有力地推动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对中国历史、政治、宗教、哲学、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为中国翻译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佛经翻译活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文献传播是佛教在中国汉地实施传播的一种方式.佛教在中国汉地的文献传播方式是按照佛经汉译→汉文经录编撰→汉文大藏经刻印这一历史进程进行传播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三者之间彼此关联,对佛教在中国汉地的成功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佛经虽非专门的美术理论著作,但其中关于美术方面的一些实践和论述也是佛教美术的构成部分。佛经中的美术实践和论述也随着佛经翻译对本土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汉译佛经主要对中古佛教美术思潮、佛教美术创作主体思想、中国佛教美术技法、中国美术理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佛经翻译的译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译场译经是我国近千年佛经翻译的主要形式,在佛经翻译事业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译场译经使佛教经典得以保存,增进了信众对佛经义理的理解,涌现并培养出了大批翻译人才,促进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汉语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我国对佛教的引入主要是通过佛经的翻译来进行的。我国的佛经翻译事业之初是在我国的两汉时期,并以其独特的宗教信仰渗透到中国人民的精神思想和传统文化当中。佛经在翻译过程中依托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诸多方面多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佛教文化传播的载体,汉语言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众多的汉译佛经也对中国汉语在音、字、意、句法、文体等诸多方面影响了汉语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百琴 《海外英语》2010,(2X):106-106
佛教发源于印度。而佛教东传中国,大放异彩,则主要得力于佛经的汉译。中国的翻译文学,历史上有三次大的高潮:第一次是在汉唐时期,此时的翻译主要以佛经翻译为主。第二次是在明末清初,此时仍主要是以各类经书的翻译为主。第三次是在中国的近代,这时翻译的种类开始增多,多种文体的翻译相继出现。从上面三次翻译高潮的回顾可以看出,佛经翻译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上千年。既然佛经翻译的历史如此悠久,就不得不谈谈佛经翻译的方法或者说是倾向问题。  相似文献   

9.
汉魏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是中国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佛教发源于印度,通过佛经翻译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了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佛经文学的传播不仅给汉语言带来了新语汇、新文体,也极大地拓宽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想象力,在题材、内容、意境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界第一建设者释道安一生研学佛理,弘扬佛法,既是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理论建构者,又是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实践者和组织者,对中国内地佛教僧团的确立和中国佛教理论体系的形成都有较大的影响.对释道安的研究历来是中国佛教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为学术界和佛教界所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释道安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梳理:一、综合性的论述;二、般若思想的研究;三、禅学思想的研究;四、佛经翻译、注解、编撰经录研究.同时对释道安的研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译场和佛经翻译是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时期,政治文化的发展将佛经翻译活动推向了顶峰,此时出现了大量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官方译场,这些译场在为翻译提供场所的同时,也成为了外交的一部分。本文对隋唐时期重要的译场和佛经译者进行梳理,并分析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下不同译场中佛经翻译的发展状况,以及译场和外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变文是转变伎艺所用的文学底本,亦称变、缘、因缘、缘起。现存变文均作于唐五代。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变文的产生跟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学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跟当时佛经的翻译和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联系。唐朝是佛教盛行的时代,一些佛教僧徒为了招徕听众,广泛地宣传教义,吸取汉民族文学固有的样式,结合外来佛经原有的形式,创造了具  相似文献   

13.
周湘婷 《考试周刊》2013,(88):29-29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流传到中国以后.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推广,这主要得力于佛经翻译。佛经翻译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中国最早期的翻译理论。本文对佛经翻译的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分析了其对我国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南亚是佛教的发源地,东南亚是佛教流行的地区。六朝时期是佛教继续传入中国方兴未艾之时。海路也传入是佛教入华的重要路线,中亚、南亚、东南亚僧人经海路入华,中土僧人经海路往返,他们在佛教东传和佛经翻译方面成就卓著。  相似文献   

15.
浴佛节为纪念释迦诞生而设,是佛教的一个重要节日。摩耶夫人怀胎十月,于四月初八(一说二月初八)在一处花园里生下了释迦,多数佛经记载当时还有两条龙从空中口吐温水、凉水,为他洗浴,是为“二龙灌顶”。二龙灌顶图流行于藏传佛教和西域地区。只有一部佛经记载是九龙灌顶,但中国佛教却流传九龙灌顶之说,早在北魏时期九龙灌顶在当时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佛教造像中频见九龙灌顶图像,佛教文献中也有记载。本文对二龙灌顶、九龙灌顶的佛经记载和图像流传进行了分析,提出从经文的二龙灌顶到图像的九龙灌顶的转变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绝好例证。  相似文献   

16.
李广欢  李娜 《考试周刊》2013,(95):10-11
佛经翻译历时上千年,所译入中国的佛典、输入中国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佛典、佛教对中国古代哲学、语言、绘画艺术、文学方面的影响入手,强调佛经翻译在中国历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义学"僧人的成长受两个条件的限制:佛教经典翻译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对翻译出来的佛教经论文献的深入阅读与精确理解。释道安在佛经翻译方面,接续了竺法护、竺佛念的翻译成果与中坚人才,在佛经解读方面,重视对佛经的注释与理解,在十六国时期的长安,训练培养了一批具有深厚学养的僧人,为其后的鸠摩罗什译经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8.
佛经汉译始于东汉,东晋南北朝隋唐达到极盛,宋以后渐趋余绪尾声。在以传播佛教为主要目的的佛经汉译活动中,它的组织形式、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等都在随着佛教在汉地传播的速度、范围和影响的变化而变化,视佛教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交流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力求在最大程度上适应佛教传播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早在我国古代,为使众人正确理解佛教的根本宗旨和思想精神,一批佛经翻译家提出并实践了“得意忘象”的翻译思想,纠正了“格义”翻译法所造成的对佛经的误解,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即使在今天对翻译要求严格、细腻的专有名词的翻译中“得意忘象”式的翻译也是好翻译的一个显著特征。当今中国在世界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中国外语教学,特别是翻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是外语教学为中华民族的新崛起应付的一份努力。  相似文献   

20.
早期的中国佛教依一经为本,铺陈诸说,如毗昙、成实、地论、摄论各师。后来所谓中国佛教诸宗稍有改变,乃多各有主经。因此佛教学派之兴起,门户之创立,与佛经的翻译流传状况大有关系。而佛经之流传又受其本身及佛教内外诸因素的影响。如此因果相循,亦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种脉络,故以《法华经》为例,试论述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