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水与治盐 运城盐池市陷中条山,北滨峨嵋岭,东 据安邑,西跨解州,东西长,南北狭,周围 高,中间低,形势宛如一个天然沐盆。池面 海拔三百二十公尺。而且,盐池北部还有 一条洓水河。在这种地理条件下,每当大雨时节,山洪暴发,河水横溢,四面八方的水就汇向盐池,因此,水和运城盐池之兴衰存亡关系极为密切。晒盐离不了水,但又怕水。历代统治者对此都极有认识。清人说:“解盐藉主水以生,缘客水而败。主水乃池泉之渟滀,斥卤之膏液;客水乃山流之泛涨,渠渎之冲浸。世知是盐成于风日,不假煎沥,不知限防少亏,决注已甚,洁者污,醇者漓,凝者纾矣。  相似文献   

2.
我国产盐的地方很多,海盐、井盐、池盐,分布全国各地。但是,因盐务而设立的专城,唯只有运城一处。她的建城和发展与运城盐池的生产、运销、管理息息相关。前人对此曾有过一番议论:“地效灵,天挺秀,爱有育宝之区;前创始,后增修,斯有凤城之建。运治非盐池不立,盐池非运治莫统也”。(注一)确切地说明了运城和盐池密切的依存关系。 运城为什么能以盐务专城而名于世?这需要从历史发展的因缘中去探求答案。  相似文献   

3.
运城池神庙是河东盐池文化的重要载体。河东盐池在古代占据重要地位,从唐代开始建设池神庙,以后历代都进行不同程度的翻修、封神和祭祀,且每一次扩建和封神都与盐池生产紧密相关,都是为了盐业生产顺利进行。各种灾害造成生产损失后人们祀神祈祷,盐池获得大丰收后人们祭拜酬神,均体现了古人的信仰及其信仰背后的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4.
运城盐池的形成和开发利用,在我国和世界盐湖的发展史上,都是比较早的。在这座古老的盐滩上,流传着许多神话故事,其中,有一部分不仅在盐工以及盐池周围的农民中口头流传,而且记载于志书、野史中。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他又说:“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一)流传于运城盐池的神话故事,正是人民运用丰富的想象,对盐池的起源、发展、工人的苦难、斗争和追求、善与恶、美与丑……等所做的生动的反映。有的故事优美动听,有的故事荒诞离奇;但是,她们却有着一种魅力,给古老的盐池添加了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拙著《运城盐池研究》出版以后,便寄了一本给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傅汉思教授。我们是1990年秋参加在四川省自贡市举行的“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时认识的。他对中国盐业史颇有研究,而且对运城盐池史有浓厚的兴趣;并参与英国李约瑟博士撰写中国科技史中关于盐业科技史方面的工作。此后,我们曾书信往还,主要是就运城盐池研究方面交换一些信息、意见。  相似文献   

6.
唐虞古国时期,虞舜与运城盐池发生了以下重要关系:(一)驻守蒲坂,保证池盐生产顺利进行;(二)创作《南风歌》,祈盼池盐生产获得丰收;(三)经营运城盐池,为夏禹治水筹集经费;(四)移交盐池管理权,为夏朝奠定了经济基础。这些关系充分说明:运城盐池是唐虞古国的经济命脉,唐虞古国的统治者对运城盐池非常重视。  相似文献   

7.
运城盐池,亦称河东盐池,位于运城市南,中条山下,形成至今约有248万年。近二十年来,运城依靠盐池的有利资源,大力发展工业。南风化工集团是运城依托盐池发展的上市最早、规模最大的国有企业,中国驰名商标"运"字牌及全国知名品牌"奇强"是其旗下的主要品牌。在全国传统工业逐步下降的大背景下,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企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本次调查目的是从南风化工集团近几年的发展看运城盐池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到运城盐池参观游览的人,如果稍加留意,就会看到在盐池周围有一些残墙断壁,依势起伏,绕池一周。尽管只是一些塌败的残迹了,亦可使人想象到她昔日的巍峨之势。这就是盐池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禁垣,又名禁墙。“环池四面,周围以墙,名曰禁垣。所以御盗贼而资保障也”。(注一) 禁墙从唐朝草创,宋代继建,明季筑成,清世续修;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终使盐池“周围以墙,屹然如城”,规模是宏大的,壮观的。在全国产盐之区中,也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盐业城堡。如果作中国有长城、盐池有禁墙这样的类比,也不是不得当的。  相似文献   

9.
《海光楼赋》是为海光楼的重新落成而作。它不仅有很强的文学性,而且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为恢复池神庙的全貌及盐池周围的景色提供依据,促进运城旅游业和盐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运城盐池古称盬、解池、河东盐池;她出产的盐曾名苦盐、颗盐、大盐、解盐;又因潞村而得名为潞盐,并沿用至今,潞盐在生产过程中有几个独特之处,历来为人们所乐道。其一是:在硝板筑成的结晶畦上结晶;其二是:卤水须搭配淡水;其三是:借助于南风,本文试就这三个问题进行一些探析。 硝板上晒盐之奥妙 据记载:运城盐池“古惟集工捞采,收自然之利,李唐以后,有治畦浇晒之法.”①对于唐代的治畦浇晒法,唐人张守节有这样的描叙:“河东盐池是畦盐,作畦若种韭一畦,天雨下池中,咸淡得均,即畎池中水上畔中,深一尺许,日暴之,五、六日则成盐,若白矾石,大小若双陆,及暮则呼为畦盐。”②宋人亦说:“垦地为畦,引池水沃之,谓之种盐,水耗则盐成。”③ 由上可见,运城盐池垦畦浇晒法由来已久,但是,过去的史书,对晒盐畦地的构造却没有具体记载。事实上,潞盐的结晶畦是建造在硝板之上的。  相似文献   

11.
运城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唯一的一座盐务专城。专城建立前后,历代的盐务官吏,大都设盐政衙司于此,使其成为一座具有特色的盐务重镇。 盐务专学——“运学”的建立,在我国的盐务界和运城盐业发展史上,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对运城的文化教育事业也有深远的影响。“天下运司有五,惟河东有专学。”(注一)在盐务专城里设置盐务专学,在全国产盐区也是一个创举,实开历史之先河。 最早的运城盐务专学,是在“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运使奥屯茂创建。”名为“运学”。“学宫在运治东南。”(注二)位于盐池禁墙之北。“运学”称为盐务专学,并不是一所以培养盐务专业人材的学府,它只是由运城盐务官府创建,接纳盐商,盐丁子弟入学的一个普通学府。  相似文献   

12.
运城盐池以生产潞盐闻名于世。 潞盐又名苦盐、颗盐、解盐。称苦盐、颗盐,是以味、形命名;称解盐是以盐池在解州境内,被称为解池而得名;而潞盐之得名,是源于潞村(今之运城市)并延用至今。 潞盐一开始问世,就是靠天日蒸晒,自然结晶,完全不同于早期开发的煎熬起始的海盐和西南的井盐。运城盐池天日晒盐的历史悠久,在我国以及世界盐业开发史上都是最早的,占据着光荣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运城盐湖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盐湖的地理位置 运城盐湖位于山西省南部晋南盆地之最低处(池中海拔320公尺),北面紧靠运城市城,南面是中条山,东临夏县,西依解州。四周高,中间低,盐池犹如玉带似的横铺在中条山下,一眼望去,碧波万顷,银光闪闪,俗有“银湖”之称。东西长约六十华里,南北宽约五至十华里,面积约一百三十平  相似文献   

14.
在运城盐池开发利用之后的漫长历史时期中,潞盐的运销制度、销区范围,前后迥异。但是,由于盐池居处的有利地位,他的收益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历代统治阶级对他在运销管理上是很重视的。 原始公社时期,运城盐池财富属于社会公有,居住在盐池周围的部落共同捞采,共同享用,完全是一种原始的自然状态,管理、运销是谈不上的。  相似文献   

15.
在运城地区招待所院里,有几座西洋式的小楼房,和近年来建设的高楼大厦比较,她已相形见绌。但是,熟悉运城和运城盐池发展史的人都知道,在七十年前她却是这座古老盐务专城里建筑起的第一批楼房。在那个黑暗的岁月里,她出现在古河东这座名城,不是意味着兴旺和发达,而是一种耻辱的象征。帝国主义势力把他们贪婪的魔爪伸到运城盐池,这几座小楼房就是他们的巢穴——河乐盐务稽核分所。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在运城以及运城盐池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风采中,保留下这些西洋式楼房,可以使我们永远记住历史上那耻辱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8月22日,运城学院河东文化研究中心在新校区办公楼五层会议室,召开了2012年度研讨会。山西师范大学教授周征松、市文物局副局长李百勤、运城盐池池神庙馆长李竹林、《河东文学》主编李云峰等30多位专家出席了会议。河东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韩起来、咸增强主持了会议。张凤琴副院  相似文献   

17.
山西运城盐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说华夏始祖轩辕黄帝为争夺盐池,曾与炎帝及蚩尤暴发战争。后有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均在附近,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柴继光同志的《运城盐池研究》即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现将王梦飞、景克宁同志为该书撰写的序言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运城盐湖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以南 ,中条山北麓 ,是山西省最大的湖泊。此地古代为解县和解州之地 ,故又名解池 ,也称“河东盐池”。运城盐湖自古以产盐著名 ,所产之盐称“解盐”、“潞盐”或“河东盐”。运城盐湖是个古老而又典型的内陆咸水湖 ,地质研究表明 ,运城盐湖诞生于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 ,距今约 0 .5亿年 ,它自东北向西南延伸 ,长约 3 0千米 ,宽 3千米~ 5千米 ,湖面海拔 3 2 4.5米 ,最深处约 6米 ,总面积 13 2平方千米。盐湖既集死海的神奇 ,又有死海无法比拟的景色。这里水草丰富、芦苇茂密、鸟语花香、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20.
运城盐池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抒情,因而也就流传下来众多独具特色的盐池诗歌。这些诗作,无论是从作家群体还是从诗歌地域文化意蕴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