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探讨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性方面是否存在民族差异,采用自编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显地好于少数民族聚居学生;尤其在非认知因素上,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学生的适应能力显高于少数民族聚居学生;而少数民族聚居的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显高于少数民族杂居的学生;分析和讨论其形成的原因,可以为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的学习适应性提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板块一 知识要点精讲(一 )我国的少数民族及其分布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迄今为止 ,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有 56个。在中国 ,由于汉族以外的 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 ,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 1 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 ,在全国总人口中 ,汉族人口占92 % ,少数民族人口占 8%。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大杂居 ,小聚居 ,相互交错杂居。汉族集中地区也有少数民族聚居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也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  相似文献   

3.
影响云南禄劝县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特点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所获第一手材料,重点分析了民族分布、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心理特点以及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对云南省多民族杂居区禄劝县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特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发展变化的新趋势,进而指出了多民族杂居区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之间存在着功能互补性  相似文献   

4.
彝族、苗族及汉族杂居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抽取杂居区初中生彝族、苗族260名,汉族被试800名,用症状自评量表(SCI—90)调查。结果为:1.杂居区彝、苗和汉族初中生的平均分低于常模,呈差异异常显著的总趋势。苗族部分结果与总趋势不符合,可能是苗族的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等因素差异造成的。也可能与样本较小有关。2.彝、苗族初中生的平均分与同一地区汉族初中生基本无显著差异。3.在贫困的杂居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盲目地按照发达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针对杂居区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内容和形式,建立适应于各民族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55个少数民族与汉族交错分布于全国,具有大杂居的特点;各少数民族在地域分布上又具有相对集中居住的特点。我国各民族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有利于各兄弟民族之间在经济上、文化上密切往来、互相依存、互相吸收、互相帮助,使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 人口最少的两个民族之一的赫哲族(仅0.42万人)是我国分布最东  相似文献   

6.
研究采用解释性心理理论任务、白谎任务和失言任务考察了民族杂居区7至12岁小学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结果发现:(1)解释性心理理论在整个小学期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性别差异不显著,9岁和10岁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汉族儿童优于少数民族儿童。(2)白谎理解能力儿童到11、12岁时才有显著提高,汉族儿童比少数民族儿童进步大,女生成绩优于男生。(3)失言理解整个小学期发展缓慢,直到12岁才有一定提高,汉族儿童比少数民族儿童进步大,女生和男生间没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散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是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教育在考虑国家统一发展与需要的同时,还应关注并发扬自身的民族文化与传统特色。本文在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青州市少数民族教育的现状,并为散杂居少数民族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东北三省历史源远流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地区,其本身就有着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由于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传统体育影响以及独特的民族行为习惯,使得其与汉族学生之间出现了先天性的自然性的区别,例如以肉食为主的少数民族学生、自小摔跤的蒙古族及全民族舞蹈的少数民族,其体质相对会优于汉族学生,但在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的基础上,各民族之间的共性越来越多,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对那些现代化、信息化等方面的生活习惯的接纳,减少了其民族特色运动、饮食等时间与质量,使得他们的体质出现了较大的落差.  相似文献   

9.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面积30万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94%,毗邻越南、老挝,边境线长4060公里。全省除汉族外有45个少数民族,人口一千一百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人口在四千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4个,民族种类居全国之首,而且分布极广,其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全省127个县(区)都有少数民族居住,没有一个是单一民族的。民族教育占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质量已成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作为第一人口大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仍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省开远市民族杂居区苗族女性进行研究,深入了解苗族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现状,总结出民族杂居区苗族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少数民族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认为,建国初期是新中国现代化启动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初步设计了新中国的现代化,并为启动现代化代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现代化的设计和为启动现代化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使之成为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成功的一个时段。本同时认为,建国初期的现代化建设也存在一些在今天看来是缺陷和局限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怀化地区自然灾害频仍,并呈现出广泛性与相对集中性,频发性与并发性的特点。面对灾荒带来的严重的社会后果,当地政府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成效。  相似文献   

13.
周秦时代的雅言、西汉时期的通语、隋唐时候的官话,都是以当时都城的所在地关中地区的语音、语汇、语法为标准的。而雅言、通语、官话是当时的共同语。关中方言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几个朝代的准普通话。所以中国古代的许多典籍都是用关中方言撰写的。因此,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保留了大量的关中方言的语音、词语、语法。明代小说《警世通言》也不例外,对《警世通言》里所能够见到的关中方言词语予以解析,以说明关中方言对古代汉语词语的传承特点。  相似文献   

14.
1884年新疆改制建省的同时,开始对省级行政官制及地方行政官制进行革新,建立起与内地相似的文官制度.至清末新政时,再次对新疆官制进行了调整.辛亥革命爆发后,杨增新根据北洋政府的指令,对清末的官制进行了改革.从新疆建省至民国初年新疆官制经过了三次变迁,官僚机构及官员设置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官员的任命是换汤不换药,前清的官员摇身一变成为民国职官.尽管如此,因俗而治始终是历代政府治理新疆的思想,在屡次变迁中,新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趋势逐渐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5.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甘肃重要林区,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由于历史上的多次破坏,森林覆盖率逐年下降。民国时期是甘南森林破坏最为严重的一个时期,主要是由于木材交易业的兴起、人口增加、森林火灾等原因导致的。对此,民国初期甘南地区的各级政府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收效颇大,给今天此区的森林保护提供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6.
小布什上台以来中关关系的发展跌宕起伏,但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保持了快速增长。由于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和相互依存加深,经贸关系成为中关关系合作和发展的重点和基础,因此也成为中关关系的稳压器和助推器。中国加入WTO为中关经贸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中美经济之间虽然仍存在摩擦,但中关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灾荒救治工作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放战争时期,受天灾人祸的影响,解放区普遍出现了严重的灾荒,中共中央十分重视,领导解放区军民在积极进行解放战争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开展救荒工作。在临灾救济方面,主要实施急赈、防治疫病、节约度荒等紧急措施;在生产自救方面,主要采取抢种补种农作物、大力发展副业生产等积极办法。这些措施之所以能够有效地遏制灾荒的发展,其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得力,注意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并及时调整土改政策。  相似文献   

18.
从建国后到"文革"前这段时期,在文艺界发生了一系列的批判活动。在此类的批判活动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文学现象,由于它们出现在特殊的文学环境下,其具有的文学意味值得研究。同时,周扬作为党的文艺政策的权威阐释者和坚定执行者,自然难免要参与批判活动之中,发挥作用。1954年开始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周扬作为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左翼文学内部的"宗派主义"矛盾,都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本文即从这方面入手,以此作为研究周扬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9.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在三种不同的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沦陷区的社会生产力,遭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摧残、践踏、破坏而走向了崩溃;国统区的社会生产力,虽然在抗战初期曾有所发展,但从1942年便开始萎缩;只有抗日根据地的社会生产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20.
1954年江淮水灾与社会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4年春夏江淮地区发生长时间、高强度、大范围降雨,形成百年罕见流域性洪灾,堤毁物没,损失甚重。水灾发生后,政府部门迅速行动,紧急组织抗灾、救灾,转移、安置灾民,发放物质补给,开展医疗卫生工作;民众也积极参与抗洪斗争,开展生产自救。与旧社会灾荒时的物价飞涨、瘟疫蔓延、流民四散相比,该次水灾景象迥异,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之始就努力构建的防灾、减灾体系及强有力的抗灾、救灾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