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译事难,而译诗则更难。该文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出发,分析了杜牧《清明》一诗的三个英译本在意美、音美和形美方面的差异。希望通过对比,为今后的汉诗英译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2.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译事难,而译诗则更难。该文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出发,分析了杜牧《清明》一诗的三个英译本在意美、音美和形美方面的差异。希望通过对比,为今后的汉诗英译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汉语古体诗英译中"不译而无不译"艺术模型的提出,提倡针对汉语古体诗进行选择性地或创造性地翻译,不刻意计较诗歌翻译绝对意义上的得与失。汉语古体诗翻译应当着重于整体艺术效果,力求在译文中再吟汉诗的音韵、重现汉诗的形式、回归汉诗的意境,使译文具备中华经典诗歌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和大美无言之审美特色。传播中国好声音,讲述中国好故事,实现中华文化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4.
意象的传译是汉诗英译中传达“意美”的关键。本文立足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汉诗英译中意象之美的可译性、再现,以及意象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文化内涵丰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诗歌的翻译要做到忠实达意已是不易,若要保持其语言、形式上的艺术价值就更难。本文以波兰文艺理论家英伽登的艺术作品结构的层次理论为基础,对庞德和许渊冲翻译的李白的《送友人》作对比分析,探讨层次理论基础上他们的译文对汉诗英译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译学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诗歌翻译,形似和神似两者兼备一直是翻译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恰恰因为这一点,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同时也引发了翻译界、学术界对中国古代诗歌翻译的长久争论。语言文化差异会导致诗歌翻译的损失,因此采用多种补偿手段是诗歌翻译的内在要求。试图通过比较《枫桥夜泊》不同英译本来看补偿手段在汉诗英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汉诗英译的诗学转变指影响诗歌翻译的语言艺术形式及美学观念的转变。本文从湛约翰1867年发表在《中日释疑》上的《花笺记》英译本出发,探讨19世纪中后期汉诗英译中的诗学转变,发现该译本一改前人翻译《花笺记》时采用的无韵诗体和散文体,采用音步整齐的抑扬格英诗诗体,将中文里难登大雅之堂的粤语木鱼歌改造成英语世界中高雅简练的抑扬格诗篇。研究表明,湛约翰译本是在《花笺记》欧洲译本已经对后来译者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的焦虑”后重寻更为确切翻译范式的一种尝试,反映了当时汉诗英译中亟待重新确立翻译范式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张毅 《海外英语》2012,(2):181-182
李白诗歌特色鲜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该文从认知模式理论角度来探讨李白诗歌的鉴赏和翻译。通过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下的汉诗英译,探讨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诗歌历史悠久,有着辉煌的过去和美好的未来。如何抓住我国诗歌的特点,进行准确传神的翻译,是广大外语工作者的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任务。本文拟从汉诗英译的三个特点:忠于原文,突显诗意,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对汉诗英译过程中的一些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汉语诗歌是汉民族民族精神的体现,它与汉民族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因而,要把汉诗译为另一种语言,不能不损失部分原意。要尽量地避免这种损失,没有高超的翻译技巧,是很难办到的。阮籍的诗隐约曲折,含意深沉,正为汉诗英译提供了极好的例证。这说明,汉诗越含蓄,就越难译,有的甚至可以说不可译。  相似文献   

11.
针对诗歌的“不可译性”,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关论”给诗歌翻译提供了重要的标准。以陆游词《钗头凤》译本为例,分析“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结合在汉诗英译中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刘淑红 《考试周刊》2008,(8):142-144
诗歌的可译性在翻译界素有争论,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试举几例英汉诗互译的例证来说明在翻译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做出牺牲,丢失诗歌中一些宝贵的东西;但是翻译者仍然力求尽量准确地理解原作者,在此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再现诗歌的美丽.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传递诗歌内涵和诗人情感的关键因素。意境之美,美不胜收,意味深长。故能否恰当地把古体诗中的这份美传递给外国读者成了汉诗英译中的重中之重。然而,意境传递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因为它涉及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这使得许多译者望而却步,惊呼诗歌不可译,意境无法传递。但是,先天不足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文章基于对诗歌这朵中华文化奇葩的热爱,力图通过对意境的重要性的阐述,说明意境传递对于诗歌翻译的重要性和诗歌翻译对于传播中华文化的关键性,进而通过对许渊冲、吕叔湘等学者关于汉诗英译的理论和佳作的总结和反思探考如何弥补汉诗英译中的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了活跃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播到国外,对诗歌进行翻译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国内外,关于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该文结合实例,通过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分析归化异化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产生的不同的文本,指出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适当情况下,可以采用语言形式归化,内容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李琼书 《海外英语》2013,(16):118-120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了活跃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播到国外,对诗歌进行翻译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国内外,关于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该文结合实例,通过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分析归化异化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产生的不同的文本,指出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适当情况下,可以采用语言形式归化,内容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韩琳 《海外英语》2014,(19):123-124
该文以中文诗歌中的意象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英译过程中发生改变的现象。结合翻译个案,按照意象的变形、缺失、扩增分析提出汉诗英译中意象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中文诗歌中的意象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英译过程中发生改变的现象。结合翻译个案,按照意象的变形、缺失、扩增分析提出汉诗英译中意象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研究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有效载体。做好汉诗英译工作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汉英两种语言迥异,分属不同语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汉英诗歌更是各有特点。使汉诗英译符合英语诗歌标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原作和译作在语言、文学和文化三个层面上的矛盾。诗歌翻译程度是有限的,翻译过程中“音”“形”“意”的损失不可避免。文本以古诗《墨梅》英译为案例,深入剖析了诗歌翻译中的“意失”“仪失”“诣失”与“艺失”。汉诗英译要正视这些易失问题,尽可能减少易失,才能更利于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从“语言公差”的概念来研究汉诗英译的效度问题, 以“夜雨寄北”的英译为例, 认为“以诗译诗”翻译出诗歌的决定性结构, 是汉诗英译本可以接受的最大公差, 而在此基础上呈现的各种文本的审美差异则是诗歌翻译的再创造, 且只能在最大程度上缩小公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自建语料库,对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近十年发表的古汉诗英译论文进行了量化和可视化数据分析。研究表明国内汉诗英译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大家、翻译策略和对唐诗、《诗经》和屈原诗歌翻译上,其不足之处在于文化语境建构不足和缺乏体系化研究。本文认为,在新世纪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要提高文化意识,树立文化自信,构建文化语境和有中国特色的诗歌翻译体系,使西方读者真正了解、欣赏和喜爱中国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