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敏行讷言孔子特别轻言重行。孔子为什么把颜回确定为自己的接班人,而不是子贡呢?这恐怕与孔子的轻言重行也有一定的关系吧!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孔子看来,君子说话要迟钝,做事要勤勉。他还说:“刚毅木讷近仁。”  相似文献   

2.
“君子”是孔子提出的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君子”之风也始于孔子的大力倡导。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境界规定为“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仁者不忧” ,要求“君子”具有“仁者爱人”的情怀 ,律己宽人的精神 ;“智者不惑” ,要求“君子”具有渊博宏富的学问 ,严谨求实的学风 ;“勇者不惧” ,要求“君子”具有尚义重行的勇敢 ,坚强进取的毅力。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风 ,是与他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正>【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忧不惧。”并指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曾经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这些话中的“惧”与“畏”其实都含有“怕”之意。但是为什么孔子既说君子要“不惧”,又说要“畏”呢?这其中包含着圣人的大智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是如何理解孔子的“惧”与“畏”的,又有什么思考和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宰予问孔子一个很古怪的问题:“老师,一个好人君子,假如我们诓骗他:‘有人掉到井里啦!’他会马上跳下井去救人吗?”孔子皱眉回答说:“怎么会呢?君子可能会马上赶去察看,但不会糊里糊涂就往下跳。我告诉你:君子可以被欺骗,却不会被愚弄。”  相似文献   

5.
[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此。”[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一定不要怎样做,只要做得合理、恰当,便这样去做。”  相似文献   

6.
在孔子眼里,理想的君子应当有仁、有知、有勇、有艺、有乐.其中,“仁、知、勇”是君子内在品质的基本要素,而“艺与乐”则表现为外在的文采.孔子认为,内在的“质”与外现的“文”要比例协调,才能成为君子.孔子对君子理想人格的要求为大学生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君子不器     
鲍鹏山 《新读写》2012,(4):56-57
孔子说:“君子不器。”这句话的内涵之一:器不是君子。器,即工具或用具,只有特定的用途。君子岂能像一件让别人称心称手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谭虎 《家庭教育》2014,(3):46-46
这是一句出自《论语·颜渊》篇的名言:“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故事是说孔子的弟子司马牛,在向孔子请教怎样做君子、怎样做到“不害怕、不忧愁”后,又对他的师兄子夏说:“人家都有兄弟,多快乐呀,唯独我没有。”子夏安慰他说:“君子对工作谨慎认真,不出差错;和人交往态度恭谨而合乎礼节。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相似文献   

9.
读材料(孔子论水),从中选立意角度,或者由此升发、联想到关于“水”的其他话题,写5O0--6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孔子冷水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必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说:“水么,君子是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的。它遍布天下,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忘,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略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  相似文献   

10.
陈复兴 《师道》2014,(6):43-44
说起《论语·学而》中的孔子三问,大家都津津乐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这句话如何解读,大家就见仁见智,五花八门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论者都忽略了孔子说这句话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君子不器"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英 《大学时代》2006,(11):46-48
本文从文本解读和孔子的“君子观”两个方面,寻找“君子不器”可能的思想内涵。指出“君子不器”不是才专与博的问题,“器”乃是一种君子人格状态的抽象,是一种“以礼修己”的人格表征,“不器”是说君子必须超越他律的“以礼修己”的范畴,而去追求形而上的为器之“道”。  相似文献   

12.
上面种种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认为“儒”是“伎艺”在身的“术士”。至于“术士”之“术”为何,后人有种种猜想:有的说是求雨之师,有的说是吹吹打打办婚丧喜事的人,还有的说是掌握“六艺”的人。这在《论语》中也可以找到佐证。在该书中,不少场合也将“道”释成伎艺。《子张》:“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这里的“道”,也是指伎艺。子夏的意思是:虽然学习小技艺,也可以取得可观的成就,但是,要想做远大的事业,就不行了,因此君子不这样做。这段话与孔子对于夏说的“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所谓“小人儒”者,即拘泥于“小道”者;所谓“君子儒”者,即“致远”者。这样一分析,就比较清楚了。一、孔子之前的“师”与“儒”是两股道上  相似文献   

13.
“言”与“德”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一对重要范畴,孔子认为语言与伦理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孔子语言伦理道德标准有:1.“言”要“得体”;2.“言”要合“礼”;3.“言”要合“仁”。孔子还就语言伦理道德规范问题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孔子认为言语道德的理想境界是“行君子之言”,符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孔子,一般都认为他轻视、鄙视、敌视劳动人民,其“爱人”思想不包括劳动人民在内。但我们只要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是一种误解。论者大多抓住“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作为孔子敌视劳动人民的主要罪证之一,从而论定孔子视奴隶主贵族为“君子”,视劳动人民为“小人”。冯友兰先生说:“地主阶级认为,他们跟劳动人民还是不平等的,孔子很强调‘君子’和‘小人’的分别,并且鄙视‘小人’。”认为孔子对劳动人民持鄙视的态度。杨荣国先生说:“当时的君子都系指贵族而言,并非是指后来的所谓品德高尚者。因之,小人,也就是指当时的奴隶。”肖萐父、李锦全同志说:“在中国奴隶社会中,君子和小人一般被作为统治与  相似文献   

15.
在孔子以前的春秋文化乃至于三代文化背景下,“君子”一词就已经具有了“德”的涵义,而不仅仅是“位”的象征。孔子的思想来源于西周礼乐文化传统的“经典化”,而“君子”一词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味,使其成为孔子表述自己道德伦理思想的载体。“君子”在孔子的手中,变成了一种理想人格,这其中既有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同时又是孔子的创新和发展。“君子”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具有道德性,其次还具有智能性,具备相当高的学习能力。“君子”一词的涵义经过孔子的“改造”,获得了新的外延,最终成为孔门的“君子之学”,并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6.
在孔子的学生中,樊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他不仅对孔子的仁学有十分浓厚的兴趣,而且试图把知识学习从形而上的道德说倡引入形而下的生产实践过程,却因此而被孔子斥为“小人”,成为后世儒生价选择过程中不可逾越的文化雷池,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蕴。 一 樊迟为何要“学稼”?这首先与孔子儒家思想的社会化命运有关。 我们知道,孔子在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文化思想的“游学”生涯中,虽干七十二君,礼遇颇隆,但基本上是到处碰壁,一无所成这一事实,不仅给孔子个人在精神上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同时也给追随于孔子左右的儒家文化群体以思想上的强烈触动。对于孔子思想的社会命运,在孔子的学生中只有颜回与其有共同的思想体认,他们认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思想的碰壁遭遇是天命使然,但作为“君子”,并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对原有的思想价值的追求与执着,而应该“知其不可而为之”不过,孔颜的这种悲剧观照并不能扭转儒家思想的社会命运,因而,对儒家思想的社会化问题的思考就不能不成为早期儒家知识分子的思想关注。早在孔子奔波于陈、卫之时,子路就曾发出了“君子亦有穷乎?!”的不满声,子路甚至还认为孔子的“正名”学说十分地迂腐,不切实际。随着孔子社会命运的深化,对  相似文献   

17.
俗语云:“君子动口不动手。”说的是以理服人方为“君子”。而笔日“君子动口又动手”,指的是老年人健身,既要“动口”又要“动手”,方可谓“健康老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孔子也爱富贵好多人理解,孔圣人是喜欢清贫,不爱富贵,甚至有点儿鄙视富贵的。因为孔子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忧  相似文献   

19.
一、《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所居地位《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应该说是居于首要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孔子的言德之语,他常叹“知德者鲜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最忧虑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因此,他在教学中最重“德教”,并以“君子”的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最称赞子产的君子之道四大品德,这就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些都体现了论语中孔子主张的为人道德至上,育人道德第一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  相似文献   

20.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成为他理想的人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孔子主张“举贤才”,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他扩大了学习的目的,更注重学生的人格修养,要求学生做“君子儒”。孔子重视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为重心,“仁”与“礼”的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主张通过“六艺之”的学习,传递修已治人之道,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我们实现“教育人”的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