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从了解到理解再到运用,三个层次的要求不断提高。而高考则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等四个方面考查学生。  相似文献   

2.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应能够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理解和辨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尝试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这与“概念为本”的教学所提倡的“推动学生从事实性知识走向概念性理解”[1]2“能够使用相关证据、准则和明确的标准,找出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1]69等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3.
《招生考试通讯》2011,(3):28-30
与2010年相比,2011年的历史学科新课标《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上保持一致.没有变化。在“考试目标与要求”中的“题型示例”上有四处变化:1.“调动和运用知识”中的“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能力的题型示例改为2010年辽宁历史高考试题的第2题;2.“调动和运用知识”中的“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能力的题型示例改为2010年辽宁历史高考试题的第35题:3.“描述和阐释事物”中的“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能力的题型示例改为2010年辽宁历史高考试题的第47题;4.“论证和探讨问题”中的“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能力中的题型示例改为2010年辽宁历史高考试题的第40题。  相似文献   

4.
教学小学数学第六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个单元,首先要学生理解和掌握“面积”、“面积单位”等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础,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才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建立这些概念,我采取的步骤是:第一步认识“面”;第二步理解和掌握“面积”的意义;第三步认识“面积单位”;第四步弄清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两个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学的具体安排是:  相似文献   

5.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指出:“历史教学必须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年代顺序,具体讲述历史。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和结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依照历史的年代次序,系统地讲述历史,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具体地分析和总结历史事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每一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每一重要历史事件的意义和本质,进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逐步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总结历史事件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6.
一、概述目前各国都十分重视对人的潜能的研究,然而究竟什么是潜能尚无定论,有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玉珣同志认为人的潜能就是“人从自然中得到的一定的遗传素质,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1]而张富同志则认为潜能是“由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最佳结合产生的超出通常的潜在能力”。[2]保加利亚科学家乔治·拉扎诺夫创立的暗示教学法则认为人的潜能是人人皆有的普遍能力中未被使用的部份。从上可以看出:第一种观点把潜能等同于遗传素质;第二,三种观点把潜能理解为人的能力,各有其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版考试大纲指出 :对能力的考查 ,强调“以能力立意” ,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 ,从问题入手 ,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 ,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 ;对知识的考查 ,侧重于理解和应用 ,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 ,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去的能力 ,从而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 ;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 ,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 ,使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 .近年各类试题中 (如 2 0 0 4年高考北京卷第 ( 4 )题 ;2 0 0 4年高考重庆卷第 ( 1 2 )题 ;2 0 0 4年上海市徐汇区高考…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对于光电效应现象所遵循的规律 ,通常情况下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描述的 :(1 )关于极限频率 ;(2 )关于最大初动能 ;(3)关于瞬时性 ;(4 )关于光电流强度。从教学实际来看 ,人们在对第 4条规律的理解上存在较多的分歧。本人认为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讨论 :①如何理解光强的意义 ?②如何理解“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观点 (一 ) 应当把第 4条规律中的“入射光的强度”理解为“单位时间内沿光传播方向单位横截面积上通过的能量”。观点 (二 ) 把“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理解为“是在入射光的频率一…  相似文献   

9.
在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第一思潮)和华生的行为主义(第二思潮)之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了心理学的“第三思潮”。“第三思潮”关注人的潜能与价值问题,其主要理论是“自我实现论”。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的观点,“自我实现(self-actualizing)”是  相似文献   

10.
丁蕾 《中文自修》2022,(7):24-26
<正>复习现代文,建议考生首先认真研究《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中有关社科类和文学类现代文阅读的考试内容和要求的具体表述。和2021年考试手册将阅读分成“理解”“运用”“综合”三个能力层级,每个层级下按照“社科类”和“文学类”又分别列出若干条测量目标不同,2022年考试手册不再设“理解”“运用”“综合”这三个能力层级,而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学业质量水平四”中有关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习成果的表述列出了19条测量目标,其中社科类10条,文学类9条。  相似文献   

11.
对“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历史对考生考核的目标与要求之一,体现这二类能力考查的试题在高考历史模拟卷及高考试卷中屡见不鲜。对“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包括: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体现这一类能力考查的试题按难度来分,  相似文献   

12.
一、“有效的历史意识”的理论认识“有效的历史意识”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现代历史阐述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出的一个观点。也称“效应历史学”。指历史对现实发挥效用、现实和历史发生联系;历史对现实发生影响、现实发挥历史效用。理解“有效的历史意识”的必要前提是怎样对  相似文献   

13.
现代外语教学中,文化干扰是公认的教学“难题”之一,有人甚至认为它比不理解更为可怕(吴国华,1990)。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教育有四个层面:使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范畴——“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意义——促进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语言外,还应当适时、适度地导人相关的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否认庐山会议“前期本来是反‘左’”的观点提出商榷,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1.上述观点模糊了庐山会议的前期和后期;2.上述观点对庐山会议前期和前夕有关史实的认识不符合历史实际;3.上述观点对“当时舆论宣传”的分析也有悖历史实际;4.关于庐山会议转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蒋贵员 《中学文科》2009,(18):63-64
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它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发展学生智力的中心环节,也是历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直接反映。它主要包括记忆、理解、分析、应变的能力,其内涵涉及三个层次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第一层次“是什么”要求学生“知其然”,从不知到有所知,具有再认识再现历史知识获取信息处理材料的能力;第二层次“为什么”要求学生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第三层次“还有什么”则要求学生“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6.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第37题第(4)小题是开放性试题的一个范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试题设问的开放性。试题的设问是:“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它不仅要求考生谈自己对民族主义的表层认识,而且要求考生对其“历史作用”进行理性思考。考生可以结合平时对民族主义知识的了解和理解,特别是  相似文献   

17.
读了袁士良同志《寡妇及其他》(《语文知识》1993年第11期)一文,笔者有不同的认识,现提出来和袁士良同志商榷。袁文对“寡妇”一词的理解列举了四种可能的答案。第一是“没有丈夫的女子”,第二是“失去丈夫的女子”,第三是“死了丈夫的女子”,第四是“死了丈夫而尚未再嫁的女子”。袁文认为:第一种答案,指“从未出嫁的女子”;第二种答案,指“离婚的女子”;第三种答案,明  相似文献   

18.
基于“问题解决”的开放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文章基于一堂高二章节复习课,探讨教学中如何利用“问题解决”教学思想落实《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的“四基”“四能”及渗透“大概念”“大单元”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面向21世纪,历史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根据历史学科特点,我以为,首先得抓好两个基本点:一是要教会学生掌握历史概念、历史概念系列和概念系统,打好知识基础;二是充分运用课本、教参里的现有材料,去认识和理解史实,并从中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有了上述前提,我们就可在“创新”与“实践”上有文章可做。其主旨我以为主要指“质疑”和“提出不同观点”。先说培养学生质疑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能力,绝不仅止于掌握现成的历史结论和合理运用基本史实。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五年制第九册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一小节,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它是第二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第三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重要基础。只有清楚地认识了长(正)方体,才能清楚地理解长(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一小节教材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教学因素:基础知识方面,认识长(正)方体的特征;空间观念方面,建立长(正)方体的表象;逻辑思维方面,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认识过程和思维方法,建立“观念”与认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