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隐性的校本课程的含义 对于课程,因其制定机构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一是国家课程,另一个是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是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也称为“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简单地说,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相似文献   

2.
徐佳   《当代教育科学》2007,(5):60-63
1980年代以来,西方校本课程开发在经历了兴盛时期之后,开始出现回落,并在90年代初进一步转型。集权和分权机制的国家均强调校本课程开发和国家课程开发的融合,强调国家调控下的学校自主;同时,不再仅仅把校本课程开发当作一种变革的口号,而是更加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中的实际发生程度,重视学校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重视对校本课程开发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校本课程是校长的课程 新课程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设了学校课程。国家课程是由国家编制管理的课程,地方课程是由地方负责开发管理的课程,而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由教师负责开发的课程。自主性校本课程开发,为校长表达教育思想搭建了平台,  相似文献   

4.
一、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作为课程三大板块之一。这种由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向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转化,为学校在课程的自主创新方面提供了必然性和可能性。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本文结合我校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的实践,谈谈对校本教材开发的内容、特点和意义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校本课程应包括学校把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校本化和个性化,以及学校自行设计和开发新的课程这两个层面。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应是整合、丰富、完善现有的选修课和活动课,使其向校本课程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意义和步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1.什么叫校本课程2000年春季,国家正式启动素质教育工程的核心工程———“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决定在全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即将由国家管理的课程称为国家课程,由地方管理的课程称为地方课程,由学校管理的课程称为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一般来说,国家课程占80%左右,地方课程占5%左右,校本课程占15%左右。2.什么叫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术语是近年来我国课程研究者从西方教育文献中引进的新名词,它的英文表述是“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emt”,缩写词为“SBCD”…  相似文献   

8.
《宣武教育》2004,(11):41-41
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开发课程的弊端,要求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但是,有些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他们把校本课程定位在一种课程类型,甚至把校本课程等同于选修课或综合实践课,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存在十大误区。  相似文献   

9.
选择健康生活——初探校本课程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宁 《科学教育》2005,11(2):19-21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新的课程管理模式,这引发了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进一步的关注。校本课程又称为学校本位课程、学校自编课程。作为中学的一名一线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以下就是本人初探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0.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审慎地观察一下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我们深为基层学校教师的热情所感动,同时也发现还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本试就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种类型加以简要分析,并由此提出有关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的一些看法,与培智教育的同行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forms part of a wider comparative research project investigating the mechanisms and outcomes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BC) development in kindergartens between the two neighbouring cities of Hong Kong and Shenzhen, under the umbrella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his comparison will help to clarify how sociocultural contexts may affect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ECC) innovations by comparing the kindergartens of socialist and capitalist China. Data are presented from qualitative case studies of four kindergartens—two in each city—corresponding to the three levels of curriculum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intended curriculum, implemented curriculum and curriculum ideology. Comparative analyses revealed that the SBCs of the four cases were different but all tended to balance and integrate diverse approaches in terms of curricular and pedagogical practices. The commonalities of SBCs in Hong Kong and Shenzhen kindergartens were due to shared cultural values, propelled by both ‘modernization’ and Chinese traditions, while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SBC practices in each society were shaped by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s.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progressivism has greatly influenced ECC innovations in the Chinese kindergartens to varying degrees and in different ways. Implications of this comparative study are also presented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2.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novations have been widely implemented in Chinese kindergartens since the turn of the new millennium. However, in the absence of professional guidance, Chinese kindergartens have been forced to ‘ride a blind horse’ when developing curriculum.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and mechanisms underly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BC) development (SBCD) in an informative kindergarten in southern China from the sociocultural-historical perspective. Data obtained from interviews, observations and document analysis were triangulated to determine why and how curriculum innovations had taken place and the nature of the curriculum introduced. Evidence suggested that (1) SBCD in the Chinese kindergarten under study was a dynamic process undertaken in four main stages: imitation, absorption, integration, and evaluation; (2) the resulting SBC was a comprehensive and sophisticated curricular system balancing child-centred and teacher-directed pedagogies and hybridising Eastern and Western curricula; and (3) SBCD in the kindergarten under study was guided by Chinese philosophy (highlighting balance and harmony), which offers a valuable perspective on recent curriculum changes in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与操作流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有序运行,中小学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应该了解和遵循一些基本的理念和操作流程。校本课程开发要重视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以教师为课程开发主体,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并且置于国家课程计划中予以通盘考虑,同时通过组织建立、现状分析、目标拟定、方案编制、解释与实施以及评价与修订等操作流程来体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4.
学校课程制度是由学校形成或制订,体现学校教育价值观,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全体人员必需共同遵守的程序、步骤和规范体系。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既是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又是课程改革理念和措施具体落实的必要保障。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高度一体的中央集权制课程管理,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方面的工作几乎没有。探讨学校课程制度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课程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学校课程规划制度、学校课程实施制度、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制度、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学校课程评价制度与校本教研制度等。  相似文献   

15.
学校课程领导主体,是指在学校情境中利用权力和影响力实施课程领导,构建民主、合作的学校文化,促进学校课程发展,实现学校课程愿景的团体和个人。学校课程领导主体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角色的复杂系统,由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课程专家等构成。整合学校课程领导主体系统,应使学校课程领导主体有意义、有能力、有条件参与学校课程领导,形成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构建学习型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需要以学校为主体,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统整成为一个有序而高效的学校课程体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行学校课程结构设计。学校课程结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基本思路:将学校课程体系纳入整个学校发展的图景;实际地处理好现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局限性。统整后,作为一种宏观的参考性框架,学校课程结构包括基本课程、强化课程、微型课程和自由学习四大块。本研究以上海市新会中学为个案。  相似文献   

17.
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学校课程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为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而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的管理活动,基本任务是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决定于学校管理的自主性及教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构建学校课程管理体制,应建立健全学校课程的规划和决策管理系统、开发管理系统、实施管理系统、评价管理系统,并应加强制度和规章建设。  相似文献   

18.
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作为课程管理主体对课程的规划、编制、实施、评价及相关因素与条件的管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赋予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地位,以课程论审视,“课程论性意义”是其本体性基础,课程模式演进是其历史性渊源,当代主体课程观是其时代性依据,强化师生作用的课程政策趋向是其制度性要求。考察学校成为课程管理主体的课程论意蕴,对于全面理解新课程制度与自觉实践新课程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课程是一种制度化形式的课程,它是在特定制度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建构。学校课程制度变革是因更有效的制度绩效的需求而进行的,是基于学校课程发展需求的诱致性课程制度生成与变革。课程变革基于学校课程制度的历史与现实困境,内生路径与外生路径是我国学校课程制度生成与变革的主要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学校课程统整中的课程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需要以学校为主体,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统整成为一个有序而高效的学校课程体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行学校课程结构设计。学校课程结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基本思路:将学校课程体系纳入整个学校的发展图景;实际地处理好现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局限性;注重设计顺序。统整后,作为一种宏观的参考性框架,学校课程结构包括基本课程、强化课程、微型课程和自由学习四大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