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立法文本翻译中shall 一词滥用常引起争议,有些学者对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也做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处理措施。然而多年来这些研究成果并未在翻译实践中引起译者的重视。为了彻底扭转我国立法文本翻译中shall 的滥用,本研究以翻译规范论为出发点,客观、深入地分析shall 在我国立法文本翻译中使用的失范情况和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立法文本翻译工作的具体情况提出可行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2.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译者的传统工作方式。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译者的工作效率,提升了译文的质量。本文在简要介绍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发展后,通过分析法律翻译的特点、我国法律法规英译面临的任务和存在的问题、立法文本的特点以及法在发展过程中的借鉴与吸收,指出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在立法文本英译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欧盟构建了独特的法律体系,并开展了大规模的多语立法翻译工作。欧盟的多语立法翻译体系可以为其他国家或组织开展法律翻译提供借鉴。本文试从欧盟的法律术语翻译机制及术语库建设、翻译的主体间性、语言权利平等三个方面研究欧盟多语立法翻译的系统性特征,结合我国立法文本翻译面临的困境,探讨如何以欧盟法律翻译体系为借鉴,构建立法文本翻译质量因素五位一体模型,提高我国的立法文本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4.
在目的论视角下,翻译行为和翻译过程涉及到七个参与者,这就对于研究翻译主体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文章通过论证指出,译者是翻译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成功入世,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登陆中国市场。然而,目前对于说明书翻译的研究尚属国内翻译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导。本文另辟蹊径,尝试从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出发,探讨产品说明书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对于翻译的需求持续增加,翻译行业也相应需要更大程度地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翻译效率,计算机辅助翻译应运而生;同时,为培养应用型为主的翻译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并将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融入其中,更好地适应了翻译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这个举措对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素养,探讨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高校英语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探讨了目前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面临的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模式等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改革策略,以期对促进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商洛学院学报》2017,(3):43-47
红色旅游作为新兴旅游产业,其相关翻译对于传播我国红色文化至关重要。以功能翻译理论为视角,以商洛红色旅游资料为例,探究红色旅游资料的文本类型、翻译行为的各个参与者及翻译原则,并据此提出相关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目的原则为指导,适当删减或增译,名言警句翻译要忠实于原句,以期对红色旅游翻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周作人是我国横跨近、现、当代的翻译大家,单就从其高张一帜的翻译理论和丰硕优质的翻译实践这两个层面.就可以看到他对翻译界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迅速加深和多方面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致力于开拓海外市场,树立国际品牌。同时,众多国际品牌也纷纷打开中国市场,赢取了无数中国消费者的心。在这中间,广告翻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告不仅是商品的推介手段,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价值。要想实现广告的有效信息传递,翻译中就必须考虑文化这一因素。本文从民族信仰、心理结构、文化价值观、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意识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体现,并结合实例,探讨了对于广告翻译中跨文化因素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1.
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几乎没有对翻译的专门研究,把翻译作为研究对象的意识缺乏,因而也没有学科意识。中国翻译学的对象和学科意识逐步乃至完全觉醒在现当代,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建立在20至21世纪之间。西方翻译研究在古代也几乎没有对象意识,到了近现代研究对象意识开始觉醒,20世纪50年代左右研究对象和学科意识全面觉醒,70年代才建立独立的翻译研究学科。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蓬勃发展,90年文化转向,纳入文化研究的方法和范式。  相似文献   

12.
简述中国翻译高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活动在我国历史悠久,其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中国历史上的翻译经历了四次高潮,翻译工作者取得了卓著成绩。  相似文献   

13.
学术构建、学术汉语与学术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中西翻译史与语言学深切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了学术翻译对中国构建现代学术体系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古汉语对提升、改良现代汉语,进而创建发展能够表述西方式的精细事物与逻辑的学术语言即学术汉语的可行性与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译者竭力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达旨术”便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并能有效引进西方先进思想,成功地将两者融合的一种翻译策略.启蒙思想家严复借此法宣传了济世救国的政治愿望.将严复“达旨术”放在晚清意译风尚盛行的背景下阐述,有利于准确理解其内涵.  相似文献   

15.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历代所译佛经汇集成浩淼的中华经藏,在介绍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中华文化的特质。汉代译经为中华佛藏之滥觞。汉代译师以安世高、支娄迦谶为代表,他们以尚质直译的风格译写佛经。梵文佛经的宗旨、语言风格与中国思维习惯、汉语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在这一草创时期得到充分表现,遂形成有别于后来的译经风格。虽魏晋以后被“曲从方言,而趣不乖本”的新译所取代,这些经籍却是中印文化和平交流的见证。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不断融合的大国,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不同言语的各族群在交融分合中产生了言语翻译的需要,而最早的翻译记载是在商朝时,到周朝时已设有翻译机构和人员。从翻译人员及翻译活动的不同称呼,可知先秦翻译的艰难。  相似文献   

17.
苏州的方华文教授也许是当代中国最多产的翻译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理论家。论文旨在对方教授进行简要介绍,并集中阐述他的翻译观点:"红色中国,红色翻译"。方教授认为,政治在中国翻译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由中国政治的性质所决定,翻译活动势必以"红"色为主色调。而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历史和社会原因;2)译者的原因;3)政治体系原因;4)公众意愿原因。  相似文献   

18.
翻译适应选择论观照下的辜鸿铭《论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适应/选择”为理论支撑,构筑译者的翻译生态环境,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理念,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文章通过分析辜鸿铭在《论语》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与选择,进而指出在古代经典的翻译中译者应该努力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以《古今和歌集》与《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为文本,从构思、内容等方面对日本古代离别歌与中国唐代送别诗进行比较,以探讨中日两个民族在离别情感表现上的异同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0.
宋代是中国古代新型宗族体系得以确立的最重要时期,此后的中国基层社会组织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随着唐以前社会基层权力体系的崩溃,宋代必须要在原有制度基础之上拓展新的路径,否则难以适应经济基础已然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环境。宋儒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逐步解决了新型宗族组织的理论问题,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而又具有规范意义的模式,这些理念随着元朝以后儒学地位的崇高而愈益得到民间的认同,使祠堂等设施得以普遍化,祠堂成为民间极其普遍的家族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