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一次教研课,我上的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前我查阅了厚厚的资料,摘录了大量的笔记.上课时,我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学生也听得入了迷.课后,我等来的"赞美"却是:"一堂精彩的高中语文课."我的听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而我上的是"一堂精彩的高中语文课",他们能听得懂吗?他们能理解多少?他们是被我教"明白"了还是被我教"糊涂"了?学生的回答果然是:"这么一首看似简单的诗歌里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啊!"显然,我把他们教"糊涂"了--他们已经不是以小学生的身份学习古诗了,而是即将入门的"古诗研究员"!  相似文献   

2.
张贵红 《今日教育》2007,(4S):21-21
一堂“甩掉纪律”的课 开学之初.我听了参加工作第二年的小黄老师的第一堂英语课.她自然的教态、完备的知识体系.是我必须承认的优点.但她明显掌握不了五十几人的课堂纪律.这使她的知识传授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我跟她交流之后.没想到她对我说:不瞒您说,如果您不来听课的话.我不准备这样上,因为他们都说我镇不住课堂.我准备一上课就让他们拿出本子来写26个字母.然后马上就批,把那些不能完全写正确的学生抓出来.让他们站到后面去.先给他们一个下马威.让他们知道我也不好惹的.听完这一段话.我心里马上想到了一个问题:课堂纪律到底是应该“单挑”还是“融入”?我觉着新教师普遍对这个问题处理得不够妥当.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堂市级公开课。曾有学生好奇地问我:“老师,你准备上哪一课?”当得知是《法国大革命》的时候,他们略有不屑地说:“这一课啊,我们初中就已经上过了,不就是这几个阶段么……”的确,作为重点高中的学生,他们的历史知识水平或许超出了其他的高中生。那么,“如何将高中的《法国大革命》上得与初中不同”显然就成为教学设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否可以尝试教给他们更多不同角度的思考呢?是否可以给出新的观点、引导他们阅读文献、换一个角度来探究历史呢?  相似文献   

4.
情不自禁的“思维践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是三年前的一堂课。那天上《荷花淀》的时候,恰逢从河北专程来听我课的几位老师。下课后,他们对这一堂课赞口不绝:“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语文课”“行云流水,很自然地就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但我对他们说:“这篇课文我上得很不满意!”他们以为我是谦虚。  相似文献   

5.
近 十 年 来 ,英 语 教 学 一 改 过 去 的“ 哑 巴 ”教 学 方式 ,呈 现出 百 花 齐放 的 景 象 。 我 们 经 常 看 到 在 英语 课堂 上 学 生 积 极 参 与 、争 先 恐 后 表 现 自 己 的 能 力 ,在 表演、比 赛的 课 堂 活动 中 ,处 处 有 他 们 生 龙 活 虎 的 身 影 。但 是在 这 样 活 跃 的 课 堂 中 学生 真 的 学到 知 识 了 吗 ?对此 我 们 应 予 以 足 够 的 重 视 ,并 及 时 反 思 ,不 应 只 是 满足于 课 堂 教学 中 一 些“ 表 面 的 活 跃 ”,应 深 入 学 习 新 课程 理念 , 把课 本 中 语言 知 识 自 然 渗 透 到 教 学 活 …  相似文献   

6.
韩涛 《班主任》2009,(1):38-38
今年我被调到一所新学校教一年级语文。新来的老师都要上一节汇报课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这天,轮到我上汇报课,领导、老师坐满了教室。我准备的是一堂识字课,学习“虫、贝、鱼、鸟、羊、犬、龟、鹿”几个字。由于准备得比较充分,伴随着故事导入,看图识字、说话,教学井然有序,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  相似文献   

7.
“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 (第一课时 )”的 6篇课例读后对我触动很大 .就这节课本身而言 ,平淡、朴实 ,没有多少难点 ,但要讲得精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然而 6位老师却能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 ,设计出 6篇各有侧重 ,又能完成教学计划的好教案 .6篇课例整体上体现了“因材施教”、“教需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 .但其中有几个共性的问题 ,即对学生的思维是“牵”还是“引”值得探讨 .下面谈点个人看法 ,供大家参考 .“牵”和“引”在汉语里意思相差无几 ,放在教学上却有本质的区别 :“牵”的主体是教师 ,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 ;“引”的主体是学生 …  相似文献   

8.
毛碧秀 《考试周刊》2010,(13):77-77
试卷讲评课是指在测试之后对试卷进行分析、讲解和点评的课型,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堂高质量的试题讲评课,能使学生的知识水平、解题和思维能力产生一次质的飞跃。那么,怎样才能上出一节有效的数学试卷评讲课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五要”和“五不要”。  相似文献   

9.
李焱 《四川教育》2020,(5):77-78
1995年,初登讲台不久的我,迎来了一节一年级的公开课。“你的课表演得很精彩,但没有看到学生的成长……”课后,老校长的点评虽语音轻柔,却一下子敲击了我的内心,并为我的语文教学指引了方向:将舞台留给孩子,用心浇灌,静待花开。从此,我与“课”同行,在观课、磨课、评课、创课中,努力将学生放在课堂中央,踏上了一条“导学自如,和美共生”的教学探索之路。在如今的课堂上,我站在讲台一旁,有时坐在学生中间,看着他们精彩的表现,享受着他们的成长带来内心的喜悦。  相似文献   

10.
[引子]我曾承担了一堂数学公开课——“分数的意义”,从确定教材到完成上课历时两周。课上了, 但整个磨课的过程却给了我更多的启发和收获。 [酝酿]“分数的意义”是一堂“熟”课,成功的案例实在是太多了,老师们也听得有些“腻”了。我一遍遍地读教材,看参考书,从各个渠道收集许多有关的资料和案例,并充分了解了教材的编排体系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不断地思考和酝酿,期待着能有新的突破。在反复酝酿的过程中,从教学目标的定位到教  相似文献   

11.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了三十多年课的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观摩课.课后有人问他:“您花了多少时间准备了这堂课?”他笑着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其实,现场准备只花了15分钟.”  相似文献   

12.
上出常态课的精彩是每位教师的教学梦想,新课程背景下精彩课堂是预设与生成共舞的课堂。教学实施中,如果教师能做到课前有意设“套”,课中善解“生”意,智慧处理“意外”,那么,教学生成就会随心所愿,课堂精彩自然在随“意”间看似无心中浑然形成。  相似文献   

13.
陈岩 《教师》2015,(3):125
现在很多老师一提到上课,便头痛不已,苦不堪言。“这些学生真的是太难教了,上课根本不听我讲什么,我拿他们没有一点办法。”这样的抱怨在我们周围经常能够听见。课上神游、无所事事、注意力不集中,究竟为何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又该如何解决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14.
写文章讲究开头,好文章的好开头总有引人入胜之妙。要教好一课书,设计一个好开头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能调动起学生认真学习课文的兴趣。我把这种开头叫做“课引子”。为了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在设计“课引子”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为了鼓励学生独立钻研课文,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教《天山景物记》一课时,我在黑板上先写了《论语·述而》的一节:“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问学生懂不懂,学生说第一句不懂,第二句懂。于是我把第一句里的“愤”和“悱”两字作了解释,这样学生就能译出这段话了:“孔子说:(我教学生),  相似文献   

15.
一次课堂教学中,事先准备不充分的我被自己出的题难住了,情急之下我问道:"谁来教我下一步该怎么做?"没想到此话一出,原本沉闷的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摩拳擦掌,完全一付一展身手的架势。一堂本来有缺陷的课,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着实让我兴奋不已,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开始反思——教师就真的应该做课堂中的圣人吗?我们应该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有时装装“傻”什么的,又何尝不可呢?  相似文献   

16.
回想新课改以前,语文课大都有一个“形成性测试”,亦即“达标测试”,它是对课堂效果的直接检验。课改后的语文课大都没有了这一环节,热闹、精彩就是好课,反之,就是不好的课。某地区有一堂公开课,执教者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展开对抗赛。双方生龙活虎,争相斗胜,课堂可谓热闹,精彩。但效果如何呢?有关人员随即对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大大出人意料:全班学生几乎没有通过“达标测试“的。倘若不测试的话,这堂课无疑会被认为是一堂体现新教学理念的好课,我们就会被课堂的表面形式所迷惑,对其津津乐道,而不知其真实效果如何。  相似文献   

17.
除了数学,我还教六年级三个班的英语。和别的“副课”一样,英语不需要考试,学生自然在课上很随便、很放松。六7班是一个让人头痛的班级,班里有几位“著名人物”——李赛、石记、吴尚、原野。典型的强档“F4组合”。请各位先看看他们的“精彩”表现。镜头一:师生问好后,我说:“Sit down,please.”李赛  相似文献   

18.
一位哲学家把学生们带到旷野中上最后一堂课。哲学家问:“这旷野上长满了杂草,如果我想将这些杂草全部除掉,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一个学生说:“用铲子可以铲除杂草。”  相似文献   

19.
一堂生动活泼的口语交际课《推选奥运吉祥物》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坐在教室最后一张桌子上为自己的课堂设计而沾沾自喜。由于课前精心的准备,学生各合作小组依据自己搜集的资料确定了奥运吉祥物并做好了交流发言准备。现在,课堂上各小组汇报员正一个接一个绘声绘色地做着精彩的陈述:“我们组推选的吉祥物是鸽子,鸽子象征着和平……”“我们组选的是雄狮,人们曾说中国是头沉睡的雄狮……”听啊,谁说农村的孩子笨口拙舌,只要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他们不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当我还沉浸在喜悦中的时候,第六组的汇报员开始陈述发言了。他站了…  相似文献   

20.
教师教有用的数学,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是我们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呢?下而是我的几点思考:一、强化数学知识技能意识在《乘法分配律》一课教学中,有一位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了一幅精彩画而:“爸爸、妈妈和我在溪水边嬉戏”。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