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教育文汇》2007,(4):8-8
寒假开始,哈尔滨市一些小学5年级的学生家长们便忙不迭地给孩子请家教、找补习班,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赶上全市数学课进度。据了解,在寒假的家长会上,学生家长被告知可以借“人教版”第9册、第10册数学教材,在假期给孩子先补一补课。因为上初中后统一用“人教版”的教材。而今年5年级的孩子用的是“北师大版”的教材,两套教材没完全衔接,中间有“断档”。  相似文献   

2.
紧张的期末考试结束了,同学们企盼已久的寒假终于来临了。在这里先祝大家假期愉快! 寒假本来是让忙碌了一个学期的青少年朋友休息、调整的时间,但是现在又有许多的寒假补习班等着大家。为此,记者对3所中学60多名初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有67%的同学已经在各类寒假补习班中报了名。 采访中得知近50%的同学,是家长给报的名,很多家长没有和孩子商量,就为孩子制定好了详细的寒假补课计划--  相似文献   

3.
《英语辅导》2013,(2):64
短短一个多月的寒假,孩子的英语该怎么提高呢?参加补习班让成绩突飞猛进?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步登天不可能。好不容易有假期,再让孩子花那么多的时间在补习班只能适得其反,造成孩子对学习的逆反心理。既然是假期,玩耍休息时间还是必要的。可是玩耍休息也是有讲究的,玩电脑不利身心容易入迷,整天跑出去家长担心安全问题,一直宅在家里孩子觉得无聊,那么最好的选择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都说今年寒假过得好,为什么?因为在今年的寒假里,学校补课成了件非法勾当,是被严厉取缔的。从此,素质教育拉开了序幕。“减负”真的好吗?家长们对此则贬多褒少。“学校不补课了,孩子成绩不就掉下来了吗?考不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怎么行?”我们呢,也并不觉得特别好。玩的时间在名义上是多了,可家长们有对策,他们会控制,会安排。没有补习班,却有铺天盖地、前赴后继的学习参考书,难怪今年寒假考试书店的老板乐得合不拢嘴。虽说是上头指示要减负,但千千万万的学生还是在围着高考指挥棒转。还得争着过独木桥,挤大学门。既然如此…  相似文献   

5.
元元 《成才之路》2010,(6):I0007-I0007
有这样一个家庭,就因为孩子补课与不补课的问题产生了争吵:父亲比较开明,倾向不补课,要让孩子开开心心玩一个寒假;母亲却说,"别人都在补,社会就这样",要想办法把孩子塞进补习班。笔者还看到另一则报道,有几所学校为了让学生补课,竟然想出让学生不穿校服、选择在校外某偏僻地方补课,  相似文献   

6.
假期补课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对于很多城市学生,特别是面临中考、高考的学生来说,假期似乎已成了他们的“第三学期“。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的寒假里,不少学生刚从学校课堂里出来,又出现在补习班上,他们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只是把学校这一点变成了补习班,其他的生活依旧没变,生活过得很有“规律“。在很多人看来,寒假里,学生应当好好休息一下,走亲访友,与家人团聚,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现实却不像人们想像得那么简单,让补课热起来的原因也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事,其原因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相似文献   

7.
我的儿子12岁了,学习成绩不错,平时也比较听话,可就有个坏毛病———不爱读书,什么小说、散文、杂文一概不感兴趣,基本上没读完过一本像样的书。寒假里,我给他下了“死命令”,必须读完一本家里的小说,他没办法,只好挑了本最薄的应付了事。怎样才能让他爱上读书呢?福建读者林强孩子们可能读不完那些他们不喜欢读的书,但是他们一定会读完任何他们愿意读的书。当孩子了解到书本以外的阅读天地是如此广阔:有自传、幽默笑话集、侦探小说、科幻小说时,不可思议地变化将会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下面一些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许能使你的孩子从不爱…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一次观看儿童节文艺汇演时,深情地说:“童心是纯真的、无忧无虑的,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梦。”是的,整个社会尤其是小学教育都有责任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欢乐与幸福,让孩子们得以健康成长。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校必须提供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学校教育。目前的现实是,多数孩子只有适合学校教育的无奈,却没有要求学校教育适合他们需求的权利。面对并不适应他们的教育模式,小学生们很难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更谈不上体验童年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因为,他们要做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参加无休止的补习班,很多想做的事…  相似文献   

9.
郭利 《小读者》2012,(2):76-6
虽然社会、学校、家长都异口同声地说要实施“素质教育”.一再呼吁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可实际上谁也不甘落后。社会上各种特长班、补习班越来越繁荣.学校希望学生成绩有进步.自然大加鼓励:家长们更是不甘落后,踊跃参与。也许家长也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是现实如此地残酷.人家都学.你不学,肯定会落后于人。补习班实在是大势所趋啊!  相似文献   

10.
金战 《家长》2011,(7):38-39
暑假将至,各类补习班又将“充实”着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尤其是对一些平时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家长更是希望利用假期让孩子“进补”一番。 对于平时学习不努力的学生,一味“进补”有效果吗?有些孩子平时上课不听讲或听课效果不好,导致学习跟不上。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家长不得不为孩子选择补习班,或请专门的家教。可以说这样既花费了大笔费用,又占用了孩子运动、游戏甚至休息的时间。而更令家长困惑的是,即使孩子常年参加各种补习班,效果也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1.
把孩子交给谁张玉庭古希腊神话中有个故事:小时候,大英雄赫拉克勒斯曾碰到过两位女神,一个叫美德女神,一个叫恶德女神。恶德女神对他说:“孩子,跟我走吧!包你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你要什么,我就满足你什么?”美德女神对他说:“孩子,跟我走吧!我将教会你如何勇...  相似文献   

12.
李爱萍 《江西教育》2007,(23):13-15
"赶场"补习,孩子像陀螺般旋转2007年寒假,在教育部门一道道校园"禁补令"中到来,但各种校外假期补习班、培训班依然准时开学,且生源颇多。寒假本是让辛苦了一个学期的孩子们放松、娱乐、调整身心的时间,然而对一些中小学生来说,能在假期痛快地游戏玩耍,仍然是一个奢侈的梦想。  相似文献   

13.
寒假我与家人一起去拜访我的一位朋友,在交谈时我们聊到他闺女。我说:“令爱寒假不在家吗?是不是去她姥姥家过年了?”我爱人开玩笑说:“她去上补习班了吧,别摧残孩童哦!”  相似文献   

14.
家教荟萃     
让孩子们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如何让孩子们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呢?首先应该是安全的。家长们平时经常把“安全”挂在嘴边,认为孩子一个人在家,只要不到外面玩就是最安  相似文献   

15.
《云南教育》2010,(1):4-4
《北京晚报》消息 虽然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寒假,北京市教委也要求学校禁止补课,还奉劝家长别给孩子加码,但孩子们的假期却仍不轻松。本报调查显示,在一些示范中学,这个寒假超过9成的孩子除了要完成学校的作业还要参加家长安排的补习班,一些孩子不得不背着作业去旅游。  相似文献   

16.
李记 《山东教育》2009,(10):61-61
一直以来,总觉得自己离孩子们越来越远。时间被文山会海充斥着,每天有写不完的文案、整理不完的资料,更有许许多多的培训、讲座、外出……可内心深处,却总有一个声音在说:“你不能脱离孩子,更不能远离教学,只有那些鲜活的孩童和真实的场景才是你真正的沃土和田园。你要、你得、你必须回到孩子们中间去。”  相似文献   

17.
为人父母,能够关心孩子的教育,确实是件可喜的事情。但是,最近有一个“教育妈妈”“教育爸爸”说法,却有着另外的意思,含有明显的否定意义。被称为“教育妈妈”和“教育爸爸”的父母,他们所关心孩子的教育都会集中在哪些方面呢?仔细分析一下,几乎都是集中在学校教育上,更确切地说,是对孩子的考试和升学极为关心。他们为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或喜或忧,为让孩子上补习班或请家庭教师等忙得不亦乐乎。在我的心理咨询个案中,许多父母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分数,只是孩子的升学。他们是自己走进家庭教育的误区,还一个劲儿地问我孩子到底出…  相似文献   

18.
问:如何安排好孩子的寒假生活?作为家长我感到很迷茫。答:从少年儿童心理来说,寒假意味着紧张的学习生活暂告一个段落,他们渴望能过一个丰富多彩又富有意义的假期。而有的父母则认为,孩子一放假,就得把他们管起来,不许孩子这样,不准孩子那样,左一个条条,右一个框框,束缚着孩子的手脚。本是轻松、愉快的寒假,结果变成了紧张而苦恼的寒假。那么,如何安排孩子的寒假生活呢?笔者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很重要:一、放假前夕,家长要与孩子共同讨论、磋商,制定出一个寒假活动日程表和一个作息时刻表,让孩子的整个假期和每天的生活有节奏,有规律。孩子在学校的  相似文献   

19.
《河北教育》2011,(2):48-48
昨天。看到北京一位好友的微博更新了,他写道:“今早6:30出门,看见数名小学生自己背着书包去上学,或者去上补习班?”其实,根本不需要怀疑了,他们就是“赶集”的,只不过这个“集”却是集中营——各种培训班!想让孩子有一个轻松的假期,可真不容易。  相似文献   

20.
孩子似乎总有做不完的事,说不完的话,忍无可忍的父母便会对孩子说“:你老老实实坐一会儿行不行?”实际上,孩子是很难安静下来的,因为他们生来就好动。精力充沛的孩子其实是学习能力特别强的孩子,他们积极地从外部世界获取各种印象和文化模式并有选择地吸收,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孩子们的感觉和思维是合一的,不停的动作表明他们无时不在思考。一个人在童年期所获取和吸收的一切会一直保持下去,甚至影响其一生。蒙台梭利把幼儿的心理称为“有吸收力的心理”。儿童是好奇的,他们的兴趣不断地被周围的事物所吸引,心就自然地飞向某个事物,身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