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教育思想在当代的传播与接受存在范围有限、效果不佳等问题。原因有三:一是以“辩证”的名义把梁启超后期教育思想故意遮蔽;二是以“专业主义”名义将梁启超教育思想进行“肢解”;三是梁启超教育思想的超功利性与当代教育的功利性存在冲突。若要解决梁启超教育思想传播与接受过程中的问题,需要做到:一是准确理解、科学评价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二是消除梁启超教育思想传播与接受过程中的几对紧张关系,三是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2.
李凤珍 《考试周刊》2012,(62):189-190
功利性动机以外界要求为行为动力,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学生的学习动机结构也在随之改变,到了高中阶段,功利性动机已经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功利性动机产生的原因一是来自于学生个体社会化成长的结果,二是学校教育的环境促使了学生功利性动机的出现。功利性动机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但它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明确,有利于矫正学生的偏科现象。教师应该巧妙利用功利性学习动机的利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进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实现内外结合,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人的活动及其目的性来揭示人的生存特性的。目的性,是事物活动有利于自身生存的意向性特征。自然界发展到有机物就开始具有目的性活动特征,但有机物只具有自然合目的性,只有人才具有自觉的有意识的目的性活动特征。人的活动及其目的体现出人的存在状态。人的活动目的根源于人的需要,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既有功利目的又有超功利目的,既有现实目的又有终极目的,既有外在目的又有内在目的。自然合目的活动,如基本的生理活动表现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呈现出自然人状态;功利性目的的生产劳动,如工人、农民的工作等表现出人的社会属性,呈现出社会人状态;超功利性目的的审美、艺术、体育、旅游等自我实现活动表现出人的精神属性,呈现出文化人状态。自然合目的性活动的自然人状态是人生而具有的先天既定的已有状态;功利性目的生产劳动的社会人状态是人后天学文化受教育的现实存在状态;超功利性的审美、艺术、体育、旅游等自我实现的文化人状态是人趋向的理想状态。三种活动目的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人的现实存在。因此,人的本质不是既定的已是,而是现实的生成,是通过社会生产劳动不断变化生成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把社会性看成人的本质属性,其根本特征是“自由自觉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人的现实的功利目的就是当下人的物质存在,但人之为人在于除此之外,还有超功利的终极目的。人的本质的自我实现活动是人超功利的终极目的和内在目的,表现为人的理想和追求等精神属性。  相似文献   

4.
考场作文是目的性、功利性很明确的应试写作,它强调考生要能紧扣考题的要求写作,才可能获得最理想的分数。所以,探索考场写作的内在规律,很好地把握写作的尺度,对于提高作文成绩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把考场作文的加分策略总结成“八要八不要”,希望对考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论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20世纪中国史学,不能不提梁启超的史学。学界对梁启超史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很少有人论及其历史编纂学思想。实际上,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对旧史的批判蕴含着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对新史的设想则直接反映了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对史籍的划分和史体的评述,反映了梁启超对史书编纂形式的认识,也蕴含着史学家丰富的编纂思想;关于史学求真与致用治史目的的认识、关于通史与专史研究与撰述之思想以及赋予"史家四长"的新意义和新的阐释等等,都深刻体现着梁启超丰富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王芳 《华章》2011,(15)
梁启超作为晚清时代主要的政治活动家,他的翻译明显带有政治色彩.本文试从文化方面讨论梁启超的翻译,用操控论及其三要素阐述梁启超翻译的政治目的性.在梁启超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中国人民操守外国列强的压迫和侵略,为了唤醒沉睡的中国人民,引进西方先进思想,梁启超的翻译被赋予了极强的政治目的性.进而影响到翻译的选材及翻译策略的应用.梁启超虽然翻译作品不多,但对中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所以解析他的翻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信"或"对等"自古以来都是中西译论的核心议题,本文拟从翻译本质角度比较中西译学体系中颇有代表性的人物严复和尤金.奈达对"信"或"对等"概念的看法,旨在强调他们对翻译本质的共识,希望借此能对发展译学理论体系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学习指导的基本原则哈尔滨师范大学杨平一、学习指导的目的性与方向性统一原则目的性是指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首先要明确学习指导的目的和教学的目标、教学任务应当是一致的,即使学生“知学”、“乐学”、“会学”和“优学”;方向性是指导教师要及时了...  相似文献   

9.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对改变我国传统教育中出现的功利性和片面性的弊端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本文从教育的出发点和教育的目的性两个方面分析了"儿童中心论"的不足之处,提出教育既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也要充分重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对人才培养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学"即"效",也就是模仿,通过模仿求得知识技能."学得"即以获得某种经验为目的的活动."习"指鸟频频起飞,即反复学飞,也就是温习、练习,通过与某事物的经常接触而熟悉该事物.由此可见,"习得"时,个体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解读和阐释钱氏的"化境"说旨在说明我国传统译学理论与中国文论特别是中国美学的渊源关系,同时指出这种以传统文论生发出的译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要构建现代系统译学理论,笔者认为,需要改造我国译学文论传统,走借用当代西方先进译学理念和方法论辅之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了改善课堂教学生态,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趣、活泼,使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有成效、更具教育和生活的意义,本学期我市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学进去"是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的积极性,强调的是达成"学进去"的结果;"讲出来"是指通过同伴互助的"做、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越来越多,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越来越不明确,他们常常把学习误认为"要我学",所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很差。如何破解此难题,是教师们较为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虚静"说和西方的"距离"说都属于审美注意理论,二者共同揭示了审美注意的目的性和无功利性;同时,二者在审美"距离"、适用范围和审美过程三方面,又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当今中西比较诗学普遍兴起的背景下,二者相互比较、相互借鉴吸收,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学习使人进步,学习使企业走向辉煌。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企业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未来的企业一定是学习型企业,不善于学习的企业肯定会走向衰亡。一、明确为什么学习、学什么、如何学首先,明确目的性。因为企业不是学习机构,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利润,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所以,企业的学习与学校的学习有  相似文献   

16.
伍澄  黄莹 《时代教育》2013,(5):86-87
笔者通过分析校名英译的新趋势、归纳校名翻译的目的性,来反思拼音直译甚至"中式英语"的问题,提出对这一概念的新认识,从而反思拼音译法的可行性,为以后高校校名英译及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意见及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公示语"是翻译界首先使用的术语, 具有指示、提示、限制和强制/警示性公共信息服务功能,其最佳英文对等语是"signs".公示语翻译的基本研究模式不是译学研究模式的特例,而是与译学研究基本模式相一致的.与比较模式和因果模式相比较,目前公示语翻译研究的过程模式成果最少,这跟过程模式研究中牵扯因素多,难以探清译者"黑匣"之谜有极大的关季.深入探讨公示语翻译理论,除了探究新问题和转换研究模式之外,还需要"立足译学本位,参照其他学科"对公示语翻译理论体系进行科学架构.  相似文献   

18.
晚清民国重建中国人生哲学的过程中,梁启超提出“趣味主义”人生观。它以古代“乐感文化”为基础,并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强调人生过程的趣味性、愉悦性、审美性和无功利性。对于这种人生观,梁启超不仅身体力行,而且积极推广,希望整个社会因之充满趣味和活力。  相似文献   

19.
宋敏 《考试周刊》2014,(65):103-103
<正>"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一步为新授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拉近师生距离,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新课的导入方法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教学新课导入时的几点思考。一、新课导入注意问题其一是要突出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适当的导入方法,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其二是导入要  相似文献   

20.
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在其学术生涯的最后时间发表了著作《论翻译》,书中他展开了独特的翻译批评,并阐述了有别于传统的译学立场和翻译主张。解读全书,其所做出的翻译批评及其在书中阐述的译者的任务,翻译的欲望,翻译的伦理等相关译学思想都显示出鲜明的"对话性"和"实践性"特征,可以说利科的译学观实质上是"对话的、实践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