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机制需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行的高校管理制度下,就业率是高校的生命线,就业率不高会影响各种评估结果,相关专业第二年也会面临减招、停招的危险,特别是一些办学实力相对比较弱的高校,更需要有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以向社会证明其办学质量和专业"适销".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就业率并不一定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有效指标,其实更关键的是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2.
反思·扬弃·超越--从"就业率评价"到"就业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柯羽 《江苏高教》2004,(5):33-35
就业率评价是现行各高校衡量毕业生质量和学校综合竞争力的一个指标,然而其评价本身却存在着评价内容、方法、手段和价值导向等诸多局限,无法全面客观的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复杂的就业现状.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借鉴"企业产品竞争力"的分析框架,采用显示性与分析性指标相结合的多元分析法,并可以从因果关系角度分析其在教育质量链中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就业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化矛盾并存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就业"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时点上的概念,"就业率"也只能简单地反映高校就业工作某一阶段"量"的成果,无法对就业的"质"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高校就业率统计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日益加剧,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就业率这一指标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国家在高校评估过程中将就业率从二级指标上升到一级指标,学生和家长也常常将就业率作为选择高校的重要依据之一。如同基础教育中的升学率一样,  相似文献   

5.
从高校普遍关注的就业质量入手,分析了构建高校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说明了构建高校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及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包括学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工作适应性、学生就业率等10项内容.  相似文献   

6.
根据之前学者的研究,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包括就业率、供需比、就业结构等客观指标和毕业生满意度、社会认可度等主观指标。在评价指标的筛选和权重上,应紧密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并更多考虑学生的诉求实现。通过引入就业率、供需比、就业结构、毕业生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五个一级指标和招聘单位层次、招聘单位性质、薪资福利满意度、单位认可度等十七个二级指标尝试调整主客观指标权重来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实用型高校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就业评价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评价大学办学水平的主要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和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以往"单一指标"的就业评价体系已不能满足现行的要求.文章通过指标筛选和应用专家调研法,建立了具有实用性、合理性的高校就业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内涵作了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8.
解读大学毕业生待就业一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教育部和各省教育管理部门,陆续开始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年就业率,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价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由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统计,并通过各大权威媒体公布于社会的数据,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对高校和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各高校将提高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年就业率工作摆到了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9.
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由以前的“统包统配”分配模式变为当前的“自主择业”的分配模式,毕业生就业率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技术指标,同时政府也制定了许多就业率同高校办学与评估相联系的挂钩政策。因此,如何提高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成为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高校就业竞争力是高校占有保障其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师资、知识、创新、环境等方面所拥有的相对优势,高校只有准确地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及其所处环境,才能有效开展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我们以桂林电子工业学院为例,对高校就业现状进行SW OT分析,…  相似文献   

10.
自1999年教育部首次向社会公布直属高校本专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排行榜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纷纷效仿,将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行榜作为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由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好坏一直是社会评价高校的一项重要指标,由官方公布的毕业生就业率将直接影响各高等院校的社会声誉,乃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被就业"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就业率指标的压力、相关监督和制约机制的缺失,以及其他"造假"手法效果不彰。主要危害是背离高等教育的宗旨和精神,影响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侵犯了学生的权益。解决此种问题较为可行的办法,应是变更就业率统计的主体、完善相关监督机制,改革就业率统计的方法,以及不把就业率作为确定高校拨款、招生计划的硬指标。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率是衡量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成效的关键指标。工科院校为了保持高就业率往往忽视了毕业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从毕业生视角科学构建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评价指标并进行客观公正评价显得尤为必要。以模糊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重点对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进行客观定量评价,可解决以往评价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运用该方法对江苏某工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进行实证研究,其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得到了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每年向全社会公布所属高校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2000年以后,全国许多省市也开始采纳这种做法,在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同志曾经提出:高校的工作千头万绪,要把就业工作作为"龙头";就业工作头绪繁多,要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作为"突破口".客观上提高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学校中的重要位置,使毕业生就业率成为评价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指标之一.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已经直接影响到一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认识毕业生就业率,认真研究影响毕业生就业率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关于构建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布所属高校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指标,2000年全国大部分省市区开始采纳这种做法。然而,随着毕业生就业呈多元化的趋势,人们对就业率这一指标的真实性和含金量质疑颇多,认为现行的毕业生就业率指标,不仅难以反映高校就业的真实情况,反而容易对社会和考生产生误导,甚至对高校的自身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质量是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方法,也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从民办高职院校的定位入手,在衡量其毕业生就业质量时应强调人职匹配率,从就业率、人职匹配率、薪酬水平、社会保障、职业稳定性、职业结构和心理满意度入手综合考虑.现实数据说明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在多数指标上低于同类院校的平均水平.这既需要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16.
正确对待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毕业生就业率的由来和定义1999年,教育部首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统计和公布,提出“要将市场机制引入招生办学,公布就业率就是对各高校办学质量的督促”。2003年,教育部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高校发展要与毕业生就业情况挂钩。2004年国务院的有关文件也进一步强调了就业率的重要性,它是高职学校评估的“核心指标”。2004年年底,在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参加的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上,教育部周济部长公开表示,对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毕业生就业率如此重…  相似文献   

17.
就业质量是评价高校就业工作状况的重要指标。特别是民办高校,就业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本文拟通过对安徽某民办应用型高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以分析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区域、就业行业、工资待遇等方面情况,从而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现状与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8.
文章打破单纯就业率评价的局限,从招生、培养和就业三大子系统入手,构建了包括生源质量、高校知名度、教育经费等9方面指标的高校就业竞争力体系,并针对浙江省高校就业竞争力现状作了聚类分析,进而结合价值链模型提出了提升高校就业竞争力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9.
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越来越重视其毕业生就业问题,单纯的就业率指标已无法全面地反映就业的整体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套科学可行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对于高校在其教育改革以及体制优化方面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本文仅针对大学生群体中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在目前尚没有相关专业细分领域研究的前提下,以就业质量研究综述为理论依据,尝试性地探索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职学校就业率的高低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每年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都要公布高校就业率,这将带来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作为公共信息,高校就业率的定期披露可以为广大家长和考生在选择报考学校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也提醒高校把"生产"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学校的社会适应度,促进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