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现代语言学在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及语义学方面的长足发展 ,尤其是交际法的盛行 ,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化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将交际与文化融入外语教学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新时代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调的是交际能力与文化能力并驾齐驱 ,是外语的、交际的和文化的互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的互动,而且是文化的互动,是交际双方语用规则相互影响的过程。探讨跨文化语用和语境差异。实现不同文化的交融和互补,敏锐的语境意识有助于创造出较为理想的交际环境,因此,语言语境、文化语境和社交语境的认知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3.
通过明确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能力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经对比分析认为:忽视了语言交际功能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突破了交际能力的文化局限;跨文化能力是比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的一种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4.
交际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活动,即人们通过语言交流信息与感情。所谓交际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区别在于语言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形成了中国学生与讲英语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中的隔阂与障碍。本文就如何扫除这些障碍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建议,并探讨了该门课程中的不少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加速了"地球村"的到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社会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于文化之间的互相碰撞和整合创造了条件。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实现高校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的培养与构建,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进行英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提供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剖析外语文化教学中单纯学习目的语文化知识的局限的基础上,从母语文化的作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和对跨文化交际的重新认识三个方面分析了文化互动的重要性,提出文化互动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并介绍了为达到文化互动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阐述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日语文化教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做了探讨。主要从教室的配置、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教材内容的安排等方面提出了日语语言文化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并对日语语言文化课程教学模式作了构建,提出了三段式教学方法即:(1)传授日本语言文化知识;(2)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3)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教师的点评。目的是使学习者透过语言看到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进一步了解日语和日本社会,为将来与日本人实际交往提供跨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识和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有文化背景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会不同,只有尊重他国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播自己国家的文化。语言和文字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其中语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交际工具,在交流沟通过程中,人们必须遵循跨文化翻译技巧,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维系社会和谐,理解文化差异,深入了解他国文化的内涵和传统,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9.
语言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教学,由于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思想、信息等的交流,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一般要比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多,因此我们在进行语言教学时首先要解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文化差异,这就要求语言教学者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同时也要兼顾文化教育,并且注意区分不同的文化,引导学生形成对文化的多元认知,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在一起,将成为语言教学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在跨文化交际与合作中常常会产生文化冲突,引起误会,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要想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自如地用英语跟外国人进行交流与合作,收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跨文化意识在语言学习中的意义、培养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出发,指出几条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途径,以便能够培养出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始于西方的重要学科。本文应时代的召唤,构建出了去双中心—扩大共享的跨文化交际理论,该理论由接受文化多样性、给人留面子、提高移情能力、扩大共享、平等对话这五部分组成。这一理论主要适用于指导我国主流文化群体与新生代文化群体之间的跨文化人际交际与社会交际。  相似文献   

12.
乔锦秀 《海外英语》2012,(14):230-23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以及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性日益加深,在与各国之间进行文化往来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关各国国家的语言文化、历史文化以及各国的思维模式有深刻的了解,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这种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该文主要根据本人近几年来对跨文化方面的研究,对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归类,对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就如何提高我国与外国之间这种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自己个人的观点和建议,希望能够得到各位同仁或朋友的批评与指正。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道德标准、价值观、文化习俗、行为规范等差异,对礼貌语言的理解也自然不同。因此,对礼貌的研究要透过表面现象,深入到文化的本质中去找出文化的差异性,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通过分析英汉文化差异及其对礼貌言行的影响,以帮助跨文化交际者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从而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4.
对外汉语教师作为第二语言教师,其职业活动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同时,跨文化交际语言能力也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和目标。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师自身的一种重要教学素质,也是其进行语言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重要能力。跨文化交际研究视角下,对外汉语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跨文化语言-文化的对话与互动活动。  相似文献   

15.
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在跨文化交际与合作中常常会产生文化冲突,引起误会,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要想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自如地用英语跟外国人进行交流与合作,收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跨文化意识在语言学习中的意义、培养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出发,指出几条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途径,以便能够培养出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用于人类交际的一种口头符号系统,它被看做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工具。外语教学中应注意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要针对这种差异现象更好地完成外语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能力培养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在其各个时期的演变过程中都有不同的含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少不了文化。国际交往形成了跨文化交际 ,又丰富了文化的含义。跨文化交际又涉及到语用能力 ,语用能力对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造成影响。中国学生学外语容易发生语用失误 ,导致交际失败。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 ,国际交流剧增的新形势下 ,在这方面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感情和传输信息的媒介,交际中所使用的交际工具除了口头语言,还包括体态语等非语言行为或手段。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因素之一的环境语,将中英非语言交际之间的异同进行比较,阐述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文化信息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以及社会交往模式体现了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种种表现形式,东西方文化信息的差异性有其多方面产生的原因,对文化差异的深刻认识是构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信息互动不可或缺的条件;跨文化交际中信息互动能够了解和认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建立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态度是指人在跨文化交往中处理本、异文化之间关系的态度。构建大学生合理的跨文化态度,就是培养学生认识到母语文化与异国文化可能会有异同,需要从多重角度判断和理解这些文化,帮助学生形成对文化的科学信念与态度。构建大学生合理的跨文化态度,有助于学生深入认知和正确运用语言,有助于学生开放性世界观的形成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应通过讲解法、比较法、情境渗透法等一些具体途径加强文化内容的导入,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培养学生合理的跨文化态度,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