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红 《新闻通讯》2013,(7):24-25
电视节目收视率评价自引入以来,对于提高节目质量,促进广告经营以及推动电视节目改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收视率监管体系不够成熟以及电视媒体对于收视率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其使用陷入了一定的误区,一些机构和个人受利益驱使,出现了收视率“被制造”的现象,引发了收视率的信任危机。本文论述了收视率出现危机的原因,探究科学使用收视率指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肖梅 《视听界》2002,(6):25-26
“收视率”已成为近年来在电视业、广告业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组。可以说,搞电视的人没有不知道“收视率”的,已经到了言必“收视率”的地步。收视率关系到电视台的生存发展,收视率成为评价电视节目的重要标尺,收视率与员工的工作业绩和劳动报酬紧密挂勾。影响节目收视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林燕 《东南传播》2015,(12):113-114
在电视频道竞争激烈的今天,收视率已经成为市场分析、节目评估的重要参数。因为,广告主在那个方向或者说那个栏目投放广告,投放多少广告是以收视率为依据的。收视率本来是测量收视效果的客观数据,但由于利益的趋向,电视收视率被抬到了一个空前(不恰当)的高度,成为了"方向标"。为了追求收视率,迎合所谓"大众化"口味,庸俗、猎奇、低级趣味的节目在荧屏时有出现。于是,有人说:"收视率导致中国电视节目集体趋下的局面"。同时也有人说"收视率不科学,根本没有用。"那么,如何看待收视率?对收视率的测量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应该怎样去解读它?建立一套什么样的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才算科学?收视率与满意度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因此,重新认识收视率,客观看待收视率,理性思考收视率,会对电视工作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宣明栋 《现代传播》2006,(2):102-106
当前电视频道运营者和电视节目制作者把收视率当成了追逐的惟一目标,演变出这一制度设计和运作的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的现状。这是来源于电视界对收视率评价的理解偏差和应用领域的不适当。来源于这样一个不易觉察的转换:把特征当成了目标,把客观属性当成了主观动机。理解偏差是指:混淆了“电视节目可以用收视率评价”与“制作电视节目只能以收视率为目标”。应用领域的不适当是指:只以收视率指标来评价一个电视节目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小茅 《视听界》2000,(2):52-53
“欢乐总动员”在上海是以每周一期的形式播出,在播出的前9期中,计有七周名列上海地区最受欢迎电视节目前三位,最高排名是播出第二周位居第一,最低排名是第七位。收视率从冠军跌至第七位,而且仍有下降之趋势。某电视节目部负责人说,一档电视节目是否真正称得上“优秀”,不是看它曾有的最高收视率成绩,而是要看它是否能保持高收视率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孙灵囡 《青年记者》2009,(18):29-30
在目前的中国电视产业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受众对信息源——电视节目的反馈被简单、粗暴、肤浅地指向为收视率。“唯收视率论”不仅忽略了中国收视率调查在数据统计上的缺陷,使电视节目低俗化、娱乐化、同质化,更遮蔽了观众情感表达处于失语状态的尴尬,使中国电视制作者和电视观众之间的对话彻底缺失。  相似文献   

7.
《视听界》2001,(6):56-56
王茜、李素英在2001年第2期《岭南视听研究》上发表文章说,在广告客户和电视媒体心目中,电视节目收视率等同于电视广告收视率,实际则不然。首先,广告原理我们:“广告的终极目标,就是刺激受众的注意,引起受众的兴趣,达到改变受众的态度与行为的目的。”现代广告的经营指导思想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可是电视广告发布时,最重视的是电视观众,但是并  相似文献   

8.
周炯 《今传媒》2005,(3):49-49
很少有一个电视节目能够连续播出35年不倒并为几代人所共爱。它拓宽了新闻视野,重释了新闻本质,它的成功不仅影响着新闻本身,成为新闻业的旗帜,更成为客观公正的新闻品质的象征和时代精神的标榜。它就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收视率最高的 10个节目之一,连续22年高居收视率前10名。其中5次成为美国收视率第一的电视节目。 “用好的方法讲一个好的故事”是“60分钟”节目成功的核心所在,也正是抱定了“节目观=好的故事观”,好的节目就是用好的方法讲一个好的故事,“60分钟”才得以品质优异,长盛不衰。 简单地说,…  相似文献   

9.
“绿色收视率”概念的提出和受到热棒,反映了社会对目前电视节目片面追求收视率引发的“文化空壳”现象的忧虑。实现“绿色收视率”理想要先解决好以下问题:科学准确把握收视率评估体系的各项指标数值;培育媒体优秀经理人;政府努力为电视媒体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收视率调查存在的弊端以及"唯收视率"带来的不良后果,探索打破收视率独大的格局,提出:建立收视率调查、观众满意度调查、不同主体人员评议、媒体关注度等在内的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让电视节目回归健康均衡发展的轨道上。  相似文献   

11.
收视率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电视频道或某一电视节目的人数与观众总人数的比例。随着传媒的产业化、市场化,收视率已纷纷被各家电视媒体作为节目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来考核和奖惩创作人员。电视收视率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本文认为电视节目只有通过合理包装,方可吸引更多观众。  相似文献   

12.
齐琦 《大观周刊》2011,(36):83-83
收视率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电视频道或某一电视节目的人数与观众总人数的比例。随着传媒的产业化、市场化,收视率已纷纷被各家电视媒体作为节目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来考核和奖惩创作人员。电视收视率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本文认为电视节目只有通过合理包装,方可吸引更多观众。  相似文献   

13.
收视率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电视频道或某一电视节目的人数与观众总人数的比例。随着传媒的产业化、市场化,收视率已纷纷被各家电视媒体作为节目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来考核和奖惩创作人员。电视收视率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笔者认为电视节目只有通过合理包装,方可吸引更多观众。  相似文献   

14.
段鹏 《现代传播》2007,(6):85-87
收视率指标被视为是一种行为指标,能够反映收视观众的规模大小及人口统计特征;而满意度则被认为是一个心理指标,是一个所谓的"品质导向".伴随着中国电视业的迅猛发展,电视媒介产业化步伐的加快,电视人越来越重视这两个电视节目评估参数.本文试从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关系以及电视节目传播影响力形成的过程和基本模式入手分析,探讨电视节目在塑造其影响力的过程中,收视率和满意度所发挥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扬 《视听纵横》2004,(3):17-18
市场经济环境下电视节目是一种特殊商品,其主要赢利模式是广告收益(收视率),因此提高收视率就成为各电视台(频道)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但追求高收视率也给电视节目带来某些弊端。如某些栏目盲目追求高收视率,把刺激、噱头当品位,把浅薄、媚俗当化,  相似文献   

16.
题记:我们期待“绿色收视率”,首先就要期待具有垂范作用的高品位精品节目。重收视率,但不唯收视率。为了摆脱收视率低的窘境,有的电视媒体不惜降格以求,迎合低俗,盲目跟风,滑入了唯收视率是举的泥淖。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电视台赵化勇台长提出了“绿色收视率”的概念,强调电视媒体要以倡导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重收视率,但不唯收视率,要将收视率的增长建立在保证节目品质的基础上,坚决抵制低俗之风“。绿色收视率”概念的提出,为电视节目重塑精神品质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一、节目要体现主流媒体特征要坚持正确的…  相似文献   

17.
杨效宏 《新闻界》2003,(6):33-34
“商品化必然要运用测量手段来生产商品,并且要运用监控技术来追踪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过程……收视率是控制论意义上的商品,因为它们在促成商品生产的过程中也建构为商品。具体而言,收视率是电视节目商品化的重要元素,但它本身也是收视率调查业的核心产品。”①“收视率”(或发行量等)看似是一个单一的技术测量数据,是一些没有色彩、没有情感的数字,然而,一旦这些数字进入控制论体系,它们就成为有某种“生杀”大权的决定性力量,制约和左右着电视节目、版面内容等大众媒介的具体的经营策略。“作为评估观众多寡重要指标的‘收视率’,由…  相似文献   

18.
当下许多电视媒体“把关人”及各类电视从业者都自觉不自觉地把有关媒体调查机构提供的收视率,当作检验自己工作业绩的最重要甚至惟一的、决定性的标尺。但盲目地追求高收视率,将会陷入“收视率迷信”,由此造成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引发“收视率”调查的“暗箱操作”,失去收视率调查的客观公正和权威性。既然各电视媒体的“把关人”如此重视收视率,为了得到较高的收视率数据,出于利益  相似文献   

19.
要超级女生,也要超级头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湖南经视的“象形城市”、上海纪实频道“往事如烟”等高端文化电视节目都已在收视率的追杀下全军覆没后.陕西台的“开坛”会不会是中国文化电视的最后挽歌?[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詹菁 《新闻前哨》2007,(11):73-73
收视率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收视率客观地反映了观众对某个电视节目的喜好和收看事实;但另一方面,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喜好和收看是个人行为,存在极大的隐秘性,也是个人不良心理和低俗趣味容易显露的表现,从而影响到收视率的健康性和纯粹性。我们该如何看待和正确认识收视率,如何在追求收视率的同时避免电视节目的低俗化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