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四川羌族地区借着灾后旅游业恢复的契机,纷纷开发民族旅游,羌寨旅游开发是其重要形式。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运用"前台、帷幕、后台"理论,认为应将羌寨旅游开发作为羌族地区民族旅游的"帷幕",才能处理好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民族生态文化村旅游是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它的特点是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一种文化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开发这类乡村旅游资源要做到旅游产业发展与当地村民致富相结合、传统民族文化创新与保护相结合。大糯黑旅游开发规划较好地体现了以上思想。  相似文献   

3.
四川羌族地区的碉楼(以下简称“羌碉”)是目前我国记载最早的碉楼建筑,是中国杰出的建筑代表,在羌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12”大地震增加了羌族文化保护的难度。羌碉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本文首先提出羌碉文化,同时在如何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试着对其在旅游开发中的运用做出一些建议,以促进羌族地区旅游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南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旅游资源丰富,在乡村旅游方面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发展,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出现了环境污染、经济效益、利益分配、文化保护等一系列问题。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坚持社区生态旅游,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同时旅游的发展应注重社区的权益,为当地脱贫解困,提高人们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5.
随着羌族地区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羌历年的举办目的及运作方式、举办者和参与者群体、举办规模及形式等方面都在不断变迁。文章分析了节庆旅游开发背景下羌历年的变迁情况及对羌族地区的影响,提出在节庆旅游开发中,羌历年的保护要坚持发展性原则、坚持羌族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期实现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羌族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羌族自古以来都以石砌技术精湛而闻名遐迩,其传统民居建筑主要为石砌碉房和碉楼。它不仅是羌族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因为它的实用性和抗震性能使它成为羌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人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羌人对宗教信仰的表述在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深入探析了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宗教文化内涵,解读了羌人浓郁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守护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文化。提出了把发展羌区旅游业和羌族传统民族文化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对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将既有利于提高羌族地区的经济收入,又能促进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从而让羌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一种适合于民族地区的旅游文化服务模式,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已成为时代的必然。旅游是乡村特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总称。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探究了民族旅游转型的方式: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农村其他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扶持作用。分类型地整合、创造性地保护和发展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转型新形式的旅游方式能够融入现代民族生活的公共文化新产品,有利于对促进民族地区旅游转型的繁荣,进而推动民族乡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传统草原文化保护与草原旅游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旅游业发展和草原文化保护存在互动关系,传统草原文化能否合理开发和保护传承关系到草原旅游业能否持续地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而草原旅游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能为急剧变迁背景下的传统草原文化保护提供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好了则相得益彰,协调不好则可能两败俱伤。因此要把握好旅游开发的"度"的问题,寻求民族旅游发展与传统民族文化保护间的最佳平衡点,使民族旅游既能从传统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同时又反哺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9.
羌族在中华民族中是一个人数相对较少的民族。但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汶川大地震对羌族文化的保护造成了双重的影响:一是对羌族人口、物质文化、居住环境、精神面貌造成极大的损害,还形成传统聚居区的分剐,造成传统文化区域的瓦解。但灾后重建对于发展羌族地区经济、振兴民族文化也是一个有利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旅游文化资源是阿坝州具有优势的发展资源,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其保护和开发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文章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互动逻辑,总结了阿坝州旅游文化资源的基本概况及开发现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阿坝州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因面临管理政策、产业结构、文化生态环境以及文化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运行机制;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推进文化产品创新;树立科学指导思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