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得性失助是指孩子在经历了挫折和失败之后,因感觉到自己对外部情境无法控制,遂产生一种无能为力之感,从而被动地接受现实情境压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这是学习困难儿童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学习困难儿童的失助并非先天性的或后天主观故意形成的,而是他们经历了长期的失败和挫折后逐渐习得的。究其形成原因,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一、挫折与失败的体验一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若屡屡经历失败和挫折,如考试成绩总不及格,成绩总在班级下游徘徊,作业总不能让老师满意等,久而久之,就会损伤自尊与自信。这时,当面对挑战性学习任务时…  相似文献   

2.
习得性失助是指孩子在经历了挫折和失败之后,因感觉到自己对外部情境无法控制,而产生一种无能为力之感,从而被动地接受现实情境压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这是学习困难儿童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3.
学生在学业上多次失败的经历会诱发学习心理障碍.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结,失去发展的动力,形成习得性失助感。教师要转化这类学生,仅靠一般的关心帮助是不够的.必须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想方设法帮助他们矫正习得性失助感,重塑信心,体验成功,找回自我。  相似文献   

4.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说,每每布置作文,总有学生会哀呼一声“又要‘榨文’”,还未看到作文题目,很多学生就已高度紧张,内心恐惧,退缩绝望,这就是学生作文中常表现出的习得性失助现象。要真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首先必须明确习得性失助的涵义及形成原因,设法避免和矫正学生作文中的习得性失助现象。一、习得性失助的涵义所谓习得性失助,是指学生经历了挫折和失败之后,认为自己所处的情境是无法控制的,产生一种无能为力之感,从而被动地接受这一情境压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这是作文困难学生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二、作文习得性失…  相似文献   

5.
习得性失助感是指个体因频繁的失败而学会的无能为力,自暴自弃,无所作为的状态。习得性失助感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习得性失助感产生的主要心理原因是动机缺失、认知干扰、归因不当、消极情绪和过高期望。改善认知观念、正确归因、增强自我效能感、学会如何学习和防止焦虑过度是矫正习得性失助感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6.
“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被叫做习得无助感简称无助感。”(产生语文习得无助感的学生往往被称为“差生”或者“后进生”)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饱受失败的打击,鲜有成功的体验,就会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产生语文习得无助感。他们在语文学习上通常有以下一些表现:第一,动机水平降低:对学好语文缺乏信心,在语文学习上消极被动,对语文的一切都不感兴趣。第二,认知出现障碍:学生一旦产生习得无助感,随之而来便产生一种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不能从语文学习的成功尝试中积…  相似文献   

7.
学生在学业上多次失败的经历会诱发学习心理障碍,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结,失去发展的动力,形成习得性失助感.教师要转化这类学生,仅靠一般的关心帮助是不够的,必须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想方设法帮助他们矫正习得性失助感,重塑信心,体验成功,找回自我.  相似文献   

8.
“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被叫做习得无助感简称无助感。”(产生语文习得无助感的学生往往被称为“差生”或者“后进生”)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饱受失败的打击,鲜有成功的体验,就会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产生语文习得无助感。他们在语文学习上通常有以下一些表现:第一,动机水平降低:对学好语文缺乏信心,在语文学习上消极被动,对语文的一切都不感兴趣。  相似文献   

9.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不少学生一提起作就愁眉苦脸、哀声叹气。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这种消极心理体验在心理学中被称作“习得性无助感”,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学习,也会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甚至是身心健康。特别是在严峻的考试压力之下。那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呢,写作教学中的习得性无助感是如何产生的。又有那些切实可行的消除对策呢,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习得性无助感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失败和挫折,由于缺少社会经验,或其他原因,学生往往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所谓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人或动物在不断的受到挫折后而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简称:无助感。”(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①这种心理状态一旦产生,就会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在做事时消极被动、缺少热情。在认识上,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有自己不如人的感觉,担心自己笨拙,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习得性无助感常以一种消极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嫉妒、猜疑、羞怯、孤僻、迁怒、自欺欺…  相似文献   

11.
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教学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学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感会对学生的动机、情感和认知产生不良影响,是形成数学学习困难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分析、探讨了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内外成因,并提出了三点旨在帮助学生减少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不少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愁眉苦脸、哀声叹气,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这种消极心理体验在心理学中被称作“习得性无助感”,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学习,也会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甚至是身心健康,特别是在严峻的考试压力之下。那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呢,写作教学中的习得性无助感是如何产生的,又有那些切实可行的消除对策呢,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一、写作习得性无助感成因分析所谓习得性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指的是当有机体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后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听天…  相似文献   

13.
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放弃努力的行为的反应,是从“无论个体自身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的想法而来的放弃行为。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是在一定的数学学习情境中诱发的,由于学生长期没有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屡次遭受失败的挫折,产生消极认知,确信自己对学习数学缺乏能力,产生无能为力之感,从而在动机、情感、认知和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往往使学生降低或丧失数学学习动机和自信心,怀疑自己的智力水平、数学学习能力,对数学学业任务放弃努力,产生一种焦虑、厌倦、学习信心丧失的消极的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14.
<正>一、"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1."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自身因素。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由于前期动手能力发展较差,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动手表达能力困难。这些动手能力不足的学生,如果在学习上重视程度不够的话,很容易产生失败的体验和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不良的归因反应,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2."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教学因素。集体授课  相似文献   

15.
一、习得性无助感概述 (一)何谓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Leamed helpess)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和他的合作者在以狗进行学习试验时,发现了这一奇怪现象:狗遭受了无法逃避的电击后,当再次面临电击时,即使能够逃避,狗也不会逃避,反而消极地接受电击,表现出绝望感.没有经历过此类情境的狗却都能轻而易举地逃脱.随后的研究表明,这类现象也会出现在人类身上.大学生被试在经厉了一段不能解决问题的失败经验后,让他们解决比较简单的字谜问题也发生了困难.这项研究表明一些遭遇过不可控事件的个体会削弱对以后可控事件的调节.所谓习得性无助感就是指个人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它是一种个体认为事件不依赖自己反应的预期,实质是一种习得的消极动机.  相似文献   

16.
赵三元 《学周刊C版》2011,(2):207-208
学习挫折是指由于学习上的失败或偶尔失败而给学生造成的一种心理上的障碍。这种障碍使得学生倍感受挫之苦。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追求的是一种喜悦之感。当学生达到练习的目的时,就会表现出成功之感;当达不到练习的目的时,就会产生一种沮丧的表情,甚至陷入一种困境。教师要适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技术和体能等多方面因素,及时调节教材的内容、难易程度等等,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挫折和顺进并存,从而就不会有更多的精神压力和恶性循环的教学局面。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研究学生学习挫折问题,有助于新形式下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习得性失助在教育活动中的负面影响及防范李群一、习得性失助的提出在当今学习心理学中,认知理论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然而,联结理论的一些新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且,这两大学派,已从最初的对立逐渐趋于彼此融合。习得性失助学说,起源于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却可...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学》2005,(12):2-2
习得性无助是指当事人遭受接连不断的失败和挫折并被不当归因而产生的失去控制和无能为力。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这种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积极地归因,使学困生远离和摆脱习得性无助。  相似文献   

19.
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形成及其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习得性无助感概述 (一)何谓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Leamed helpess)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和他的合作者在以狗进行学习试验时,发现了这一奇怪现象:狗遭受了无法逃避的电击后,当再次面临电击时,即使能够逃避,狗也不会逃避,反而消极地接受电击,表现出绝望感。没有经历过此类情境的狗却都能轻而易举地逃脱。随后的研究表明,这类现象也会出现在人类身上。大学生被试在经历了一段不能解决问题的失败经验后,让他们解决比较简单的字谜问题也发生了困难。这项研究表明一些遭遇过不可控…  相似文献   

20.
英语学习中的障碍———“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常见现象。对于学习者来说,“习得性无助”并非先天具有,而是由于后天失败的经验所造成的。本文分析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特点和形成原因,进而提出了6种矫正“习得性无助”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