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家》的出版标志了祖国的繁荣,出版事业的昌盛,标志了经过较长时期孕育的编辑学将在社会主义这块大地上产生。……你们为创立编辑学、宣传编辑事业的花园又增添了一朵鲜艳夺目的香花。春暖时节到了,她将开得更大,更大!”“《杂家》创刊号收到,很快浏览了一遍,觉得很有特色,在至今几家出版业务刊物中,《杂家》是办得较好的一种。‘杂家’的特色在‘杂’,不‘杂’算不得是‘杂家’,你们是抓住这一点的。学问深浅,不在面孔;摆着一张  相似文献   

2.
阙道隆先生在《编辑学理论纲要》(《出版科学》2001年第3、4期)中指出,编辑学的学科体系“由编辑业务、编辑史和编辑理论三部分组成”。“编辑业务、编辑史是血肉,编辑理论是灵魂,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谈到编辑学的研究方法时,阙先生指出,它“有三个层次,即指导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编辑学属于应用科学”,“应用科学常用的社会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普查)、个案研究法、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等,对编辑学研究有重要作用”。我十分赞同陶先生的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3.
近期的编辑学研究:点与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学研究,也许并不能说是发轫于80年代,然而却不能不说是自80年代才兴盛起来。编辑学一词,虽然已初见于50年代的书籍,但编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也是在80年代才奠定的。其主要标志有三: 一、不仅出现了大批编辑学论文,而且出版了一批以“编辑学”命名的书籍。如《实用编辑学》(1987)、《编辑学论稿》(1989)、《编辑学通论》(1989)、《书籍编辑学简论》(1989)、《科技编辑学概论》(1989)等。并成立了“中国书籍出版社”、“书海出版社”等以出版编辑、出版书籍为主要任务的专业出版社。还出版了一批专业杂志如《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编辑学刊》、《编辑之友》、《出版科学》……多种。  相似文献   

4.
作为研究编辑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学科——编辑学,据考证,第一次出现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系1956年在翻译苏联专家К·И·倍林斯基教授著的《书刊编辑课教学大纲》时,由于翻译不太准确,误将“书刊编辑课”译成了“书刊编辑学”。但作为真正有意识地把“编辑学”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是80年代初以后开始的。即使是这样,“编辑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也是首先在我国出现的。从那时起,在我国编辑出版界便掀起了“编辑学研究热”,至今可谓硕果累  相似文献   

5.
编辑学研究的误扩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概念的讨论正在深入,这无疑会对编辑学的建设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准备谈一谈由“编辑”概念引出的“编辑学”概念的问题,不妥之处,敬请诸家指正。 文化缔构与编辑学 《科技期刊编辑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认为:关于编辑活动的释义存在着缩小和扩大两种倾向,“缩小的倾向,往往把编辑活动界定为‘六艺’,或‘六艺’加信息”,“扩大的倾向是把编辑活动延伸到文化或其他领域中去了”。书中没有引用这两种倾向表现者的原文、原话。如果我没有猜测错的话,那么,“扩大的倾向”当指包括王振铎《文化缔构编辑观》(以下简称王文)在内的一些文章的主张。因为,王文从题目到内容都是着眼于文化的。 我赞成《导论》的“编辑学是研究和探索编辑现象与编辑活动规律的科学”的简单定义(对其“详言之”的内容却不敢苟同,容待下文评说),也认为确实存在着缩小和扩大“编辑活动”释义的两种倾向。但《导论》认为“把编辑活动延伸到文化或其他领域中去”就是“扩大的倾向”,却是大谬了。道理很简单:编辑活动本身就参与了文化的创造、传播与积淀。所以,鲁迅在《<译文>复刊词》中说,出版家(包括编辑家)“大抵是‘传播文化’的”;斯坦利·安文在《出版概论》中特地引用了约翰·莫利的《回忆录》中的一  相似文献   

6.
林穗芳先生在<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上发表的《“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一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作为著作方式一种的‘编辑’和作为出版工作一部分的‘编辑’代表不同的概念。”这个论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解开了在编辑学、编辑史的研究中纠缠不清的一个死结,把一个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的混淆概念的错误纠正了过来,从而大有助于明确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编辑学也好,编辑史也好,研究的对象都是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从事这种专业工作的人称为“编辑工作者”,其中卓有成就的称为“编辑家”。如果把作为一种著作方式的“编辑”和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混为一谈,那么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就会成为一笔糊涂账。  相似文献   

7.
喻权域先生的《对新闻学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一文(下面简称“喻文”),广泛论述了我国新闻理论方面的诸多问题,表现了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关注。他在篇首强调理论研究的逻辑性,这是很对的。笔者这几年也深感概念不清、逻辑混乱已是当今新闻理论研究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只有下大力气加以纠正,才能使这门学科真正走上科学的轨道。 不过,笔者在认真拜读喻文以后,却又发现这篇文章本身就存在许多概念和逻辑问题,需要商榷。这里主要就喻文所说“‘新闻自由’之说不通”这一点,发表些看法,同朋友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8.
璧有瑕,请为君示——对《编辑学理论纲要》的推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的一期《中国编辑学会简报》(总78)重点推荐了阙道隆先生的大作《编辑学理论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这是探索编辑学理论框架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将对整个编辑学理论研究活动产生新的推动。” 《纲要》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集中了阙先生相当一段时间的思想成果。尤其是对编辑学基本理论体系的架构和编辑学基本概念、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归纳,博  相似文献   

9.
边集 《出版科学》2004,(2):20-20
文集一类的书,难免流于杂,读阙先生的《编辑研究文集》却没有此感。这是一部研究编辑原理、编辑实务乃至研究编辑学的专著。《编辑学理论纲要》是全书的“纲”,其他相关文章是“目”。从其他相关文章中可以找到《编辑学理论纲要》中许多观点形成、发展的轨迹;《编辑学理论纲要》则是作者  相似文献   

10.
略论编辑学的研究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多年来,编辑学在我国的研究林林总总,生机勃勃。已经出版的以编辑学命名的著作至少已有50多本,发表的论文最少可以千计,其内容涉及编辑活动的历史和现状的方方面面,材料收集、整理的规模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分类排比的经验研究,已经达到急需对有关编辑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与创立等问题,用唯物辩证法从整体的理论水平做出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概括。只有这样,才能使编辑学的理论研究和理论体系的创立,取得决定性突破和进展。任何一门科学都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编辑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这是编辑学的研究和编辑学能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首先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关于编辑学研究对象问题的理解上,众说纷纭,歧见甚多,至今还不能说真正得到了完满的解决。编辑学界的老前辈、编辑学研究的带头人之一邵益文先生曾经把这些众多的歧见概括和总结为具有代表性的五大类(每一类中仍至少还有3种~5种不同的理解和说法,详见邵益文所著《中国的编辑学研究》一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21页~27页)。第一类是“过程说”,即认为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编辑过程”。第二类是“原稿说”即认为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相似文献   

11.
人们说编辑的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此话是褒是贬?不管它!反正要真地做好一件漂亮合体的嫁衣,并非一桩容易的事情。设计、裁剪、缝制,哪一道不蕴含着学问,所以我说,注意:编辑“学”,编辑工作蛮有学问并非故弄玄虚,虚张声势。谓予不信,请读《实用编辑学概要》(俞润生编著,天津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以下简称《概要》)。将编辑工作的实践上升到“编辑学”的理论,加以总结、研究和探讨,是《概要》的一个显著特点。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出:“编辑是一门学问”。认为建立编辑学对促进、繁荣出版事业有重要意义,现在是条件成熟的时候了。《概要》阐述了编辑学作为研究文化积累的性质,指出“编辑学属于文化范  相似文献   

12.
由朱美士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编辑学概览》同读者见面了,这是我国第一本较全面的编辑学理论观点汇萃文集。 “编辑学”这个术语第一次在中国出现,是在50年代,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发展、繁荣则是80年代的事。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出版事业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日益丰富的实践呼唤着理论的指导,在这种形势下,一批多年从事出版实际工作,有着丰富编辑经验的老编辑家和中青年出版工作者,在这片处女地上辛勤耕耘,或撰文,或著书,陆续发表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为编辑学的建设奠定了基础。《编辑学概览》将近几年散见于各种著作中有关编辑学理论的观点摘录下来,分类编排,成就这本洋洋39万字的编辑学理论观点选辑。  相似文献   

13.
党大恩编著的《学术期刊与学术论文》,尽管书名不叫《学术期刊编辑学》,但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它的写法,却都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精到实用的学术期刊编辑学。 “学术期刊”,顾名思义,“学术”是内容、内涵,“期刊”是外壳,是载体。“学术期刊编辑学”,是打造学术期刊的一门学问,他的打造者则是治理这门学问的编辑人员。好的编辑人员,是治理这门学问的  相似文献   

14.
编辑学研究自80年代初在我国大规模兴起以来,硕果累累。据中国编辑学会负责同志的不完全的统计,到1999年底,在书名上带“编辑学”字样的专著、教材、论文集、词典、文摘等已出版七十多种。如果加上在书名上不带“编辑学”字样的编辑学研究著作,则要多得多。这些编辑学著作有通论性的,如《编辑学通论》、《编辑学概论》、《编辑学原理》等;有依媒体或学科性质分类的,如《报纸编辑学》、《图书编辑学》、《杂志编辑学》、《学报编辑学》、《新闻编辑学》、《广播编辑学》、《影视编辑学》、《科技编辑学》、《文艺编辑学》等。  相似文献   

15.
从1985年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率先增设编辑学专业并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开始,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河南大学以及武汉大学等高校也随后陆续开设了本科或硕士研究生、或专科、或双学位层次的编辑学专业;至1990年“编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条目被正式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应该说,不管世人普遍承认与否,编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存在已是事实。与之相应,从80年代中起,国内有关编辑学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编辑学研究的有关著作、刊物及论文陆续问世。然而,就在编辑学研究不断发展的同时,编辑出版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出版物的质量问题,却无多大改观。笔者认为,编辑学研究的这一状况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编辑学还未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第二,编辑学研究的角度和方式应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6.
谈谈“文件论”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所谓“文件论”,就是有关文件的理论。它主要是研究文件的性质与功能、形成与运动规律,文件的综合管理以及与档案关系的理论。张昌山在《略论“大文件学科”》(《档案学通讯》1997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新的文件理论中最值得注意的有两种:一是国外学者提出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二是国内学者提出的‘文件论’。‘文件论’是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综合起来看,‘文件论’既从纵向描述了文件运动的过程性、阶段性及互动性,也从横向考察了文件现象的多样性、多元性和普遍性;既从表层肯定了文件存续所必需的体式与程序,也从深层揭示了文件的基本属性和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17.
编辑学理论纲要(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96年以来,中国编辑学会一直积极推动编辑学理论框架的研究。1997年9月,在宁夏银川市召开的全国编辑学理论座谈会上,出版界和教育界的有关专家学者提出了各自的理论框架,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若干基本问题上形成了共识。会后阙道隆同志写了《(编辑学理论纲要)构想》一文,刊发于《出版科学》1999年第l期。2000年初,中国编辑学会又先后召开两次座谈会对普通编辑学的建立和编辑学理论框架进行了讨论。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阙道隆同志认真采纳各方面的建议,研究多种媒体编辑活动的共性,对《构想》进行修改补充,写戍此文。全文根据近二十年来编辑学理论研究的成果.精练简要地论述了编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学科地位、学科体系,‘以及编辑理论的内容和框架,阐明了编辑活动、编辑规律、编辑价值等基本范畴,探讨了编辑与读者、作者、传媒及社会的关系,是迄今为止对编辑学理论研究的较为全面系统的阶段性总结。  相似文献   

18.
析编辑学中的变量因素——读《编辑学理论纲要》的联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航 《出版科学》2002,(4):16-19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编辑学和其他已经成熟、定型的学科历程一样,正进入一个整合时期。时代呼唤普通编辑学,阙道隆所写《编辑学理论纲要》是普通编辑学的胚芽和雏形。编辑学属于“软”科学,“软”科学与“硬”科学的不同在于其变量因素往往大于稳定因素。编辑学涉及许多变量因素,对其加以研究,可能为编辑学研究开辟新的通道。  相似文献   

19.
关于编辑的学问,是应该把它视作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学科而命名为编辑学呢,还是应该把它视作指导操作的方法而命名为编辑法或编辑工艺学,这一问题,通过近几年来的研究和讨论,已经在出版界、学术界形成了一致的意见:应以前一种方式看待和命名。编辑工作“有术无学”的传统误解,已经得到彻底的澄清。但是,编辑学要成为货真价实的学科,光靠“宣言”是不够的,还须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才能真正站稳脚跟。“一步行动,胜于一打纲领”的名言,在这里也是适用的。编辑学要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必须同任  相似文献   

20.
自提出编辑学以来,不仅外界有人摇头,就连出版界也有些同行不以为然。有不同意见是很自然的。学问从浑然一体,发展到今天的三千门(说是“今天”,其实也是七、八年前的老话,现在增加到多少,待考),一直有争论。更何况我们的编辑学眉目还不太清楚,远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呢! 不过,一门学科的形成总有个过程。编辑学亦然。在我看来,编辑学不只是一门学科。假如把她看作母学科的话,它下头还有许多子学科、孙学科。她应当是一个网络复杂的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