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包括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因此创造性是指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或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首要条件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创造性的培养需要的环境条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那么 ,什么是创新精神 ?我认为 ,所谓创新精神 ,是指敢于打破常规去产生出某种新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精神。也就是说 ,创新必须具有三个要件 :一是敢于打破常规 ,不打破常规 ,无所谓“创”。二是“新” ,有两种意思 ,一种是纵向比较 ,也就是相对历史而言 ,主要指不墨守成规、前所未有 ;一种是横向比较 ,也就是相对他人而言 ,主要指不同凡响、别出心裁。三是产生出的东西具有现实意义 ,也就是指对人类、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或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创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 ,只能…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创新”、“创新型人才”频频出现于报刊、书籍之中,但究竟何谓“创新”?什么是“创新型人才”?至今却尚未达成共识。我们认为,“创”指做前人之所未做,打破常规开始做。第一次做,它主要强调的是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开创、首创,是人的一种活动。“新”指刚出现的,异于以往的。和“旧”相对,可以形容人。可以形容物。也可以形容事。“创”是“新”的充分条件,“创”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新”东西。但“创”却不是“新”的必要条件,即“新”东西并非一定是“创”出来的。如树木长出了“新”芽,这里的“新”就不是“创”出来的。“创”蕴含着人类的智慧,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创新 ?有人用三个成语来概括 :无中生有 ,有中生无 ,有无相生。“无中生有”即创造———前所未有的创造 ;“有中生无”即创新———在创造的基础上不断改革、更新 ;“有无相生”即创新的本质———创造是创新的起点 ,创新是创造的核心。也有人说 ,创新即创造。“创”就是打破常规 ,“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  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教育 ,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前提下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为了应对知识…  相似文献   

5.
迁移能力,是指将在一定的情景中获得的知识、方法等,正确有效地运用到另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去。通常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迁移能力的典型表现。知识和方法的运用由于是“移用”,常要求“因需而变”,不断呈现新的结构、样式,产生新的组合及作用。因而,迁移实质上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它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和尽可能独创的见解、想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写人物,就是要多角度、多层面地写出“立体”的人,写出独特的“这一个”。所谓“点面结合”,即是指写作时既要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进行“面”上的叙写,又要抓住人物最具特色最富个性的东西进行“点”上的描绘。就像影视作品中的特写镜头,“点”的描绘是作品的浓墨重彩之处。具体说来,可从下面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7.
当提到“根”,我们不自觉就会想到那参天大树,那纷繁芜杂的网状支体,它们支撑了大树的高大挺拔,供给了大树的枝繁叶茂。根,可谓是大树的生长源‘泉。于人,“根”就是最基础的东西,而“心”主宰着整个命脉,“心根”则是人成长的心灵根基,是人出生后接触世界所形成的最根本的心灵基础。  相似文献   

8.
“育德能力”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能力。所谓“育德能力”其实就是狭义的“教育能力”,它与“教学能力”相对,包含在广义的“教育能力”的概念之中。“育德能力”与“教学能力”在概念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在实践中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因为“教学过程中实现着教育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育德能力”也应当是学科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  相似文献   

9.
论知识生长点与数学说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即,实体“有”之所以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是因为空虚处“无”起着重要作用.数学说课是相对于实体的“有”而言,处于缄默状态的数学知识生长点就相当于“说课”实体空虚处的“无”.只有通过知识生长点这一“无”的配合作用,数学说课这一“有”才能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正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相似文献   

10.
“创新”,首先要准确。所谓“新”就是与众不同,就是说出别人没有想过与见过的看法。诺贝尔奖获得者艾伯特&;#183;詹奥吉指出:“创造就是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不同的事情。”但是必须以正确为前提,否则就是胡说八道。笔者曾见过这样一道试题。  相似文献   

11.
赵春霞 《现代语文》2006,(9):119-119
一篇文章,不但要有好的立意、材料、构思,还要有好的表达,所谓“情动于衷而形于外”,“辞不达而意不至”。话题作文重在发掘写作潜能,提倡创新,弘扬个性。“个性”就是有自己的特色,不随人后。那么,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新妙而富有滋味”,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精妙地润饰语言,让作文语言“靓”起来。  相似文献   

12.
叶平 《内蒙古教育》2000,(11):21-22
一种看法是,到造和创新含义不同。创造的意思是原来没有的,通过创造,产生出新的,可以称为“无中生有”;而创新则是指对现有的东西进行变革,使其更新,成为新的东西,可以称为“有中生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讲究起、承、转、合。所谓“起”,就是开头;“承”,就是承接、展开;“转”,就是从另外的角度切入;“合”,就是合拢。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的实施,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对教师最大的冲击就是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领会。但是一些老师在上课时形式的东西多.实质的东西少,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双基”这一概念逐渐从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头脑中淡出。学生在课堂上动口不动手,学生的语文根基是非常脆弱的。  相似文献   

15.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9):111-111
问: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就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6.
玄应《一切经音义》中的"假借"、"借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有一些明确注明“假借”、“借字”的语言材料。玄应所谓“假借”、“借字”的内涵并无本质的不同。玄应所谓假借,就是今人眼里的通假,亦有个别例外。通假是古人所谓假借的当然内容。  相似文献   

17.
大家都知道伯乐善于“相马”,所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也。其实,在古代典籍的记载中,伯乐乃是天上星宿,其本职工作是“司马”或者“典马”。说白了,伯乐就是养马的天神。  相似文献   

18.
家长认为爱孩子就应该为孩子负责,而所谓的负责就是“孩子不打不成才”.说这句话的时候却从来没有考虑过一孩子需要的是这种“爱”吗?  相似文献   

19.
理解教育所提倡的“创读”是相对于传统教育的“实渎”而言的。所谓“实读”即实实在在地读,直到读懂了“知识文本”的原意为止.真正的做到领会文本的精神毫不走样。创读就是自觉地创造性地读,是鼓励学生大胆地超越文本的框架努力地创造性地动脑筋思考探究问题、寻找规律.从而站在更高的知识层次上去发现文本的原义。而且掌握到文本原义之外的更丰富的与现实社会密切关系的更实用、更新的“意”。要读出新意的创读法是以实读为基础而又超越实读的重要步骤。创读的创造性在于提出了文本没有原意的假设,其目的是为了激励人们大胆地超越文本的框架努力地创读。  相似文献   

20.
数学对我而言,我是将其分为两部分的:一是各种数学的知识,在我看来与别的学科的知识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二是所谓的“算”术,既为术也就是利用各种技巧解决计算的问题。技巧的问题不用多说,所谓“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在知识的教授部分,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毕竟学生所拥有思维能力是有限的,那么在这儿材料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材料是最好的化抽象为形象的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