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樊辉 《考试周刊》2012,(14):15-17
译者主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往往忽略了译者这一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本文借助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活动中"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个步骤,在分析霍克斯版的英译本《红楼梦》的基础上,关注和考察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长期遭到了遮蔽,从而出现了译者地位边缘化的现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以期揭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化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首先回顾了有关译者及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确认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然后介绍了文学翻译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分析造成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最后集中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及其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是当今美国翻译理论界的领军人物,是当今美国译学界最重要的翻译理论家。他以翻译理论家与译者的双重身份跻身于翻译研究领域,翻译实践广泛,学术视野宽广,可以称得上是著作译作等身的教授学者。从韦努蒂的翻译研究中,有一条中心线索贯穿始终:以"异化"翻译贯穿始终,并且在时空上不断"延异"变化,以矫正翻译思维的绝对化,激励人们出于一种共同的真正需要,去追寻并拥抱"差异",从而创造出新的更具活力的语言与文化,而参与这个创造过程就能充分实现了翻译的潜能。韦努蒂高举异化翻译大旗,以此将译者从隐身的后台推向显身的前台,将翻译研究从学术界的边缘推向中心。这表明由韦努蒂开创了翻译研究所产生的语言、文化以及社会变革。韦努蒂的翻译研究涉及语言文化、社会、伦理,他也以此成就了翻译研究派集大成者的辉煌地位。本文以"译者的隐身"为例,阐述了"异化翻译观"的形成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引出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并且提出了个人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文章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述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的提出和造成"译者隐身"的原因,其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论述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及其我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张蕾 《学周刊C版》2014,(10):212-213
对翻译标准独到的见解以及精妙绝伦的翻译作品共同造就了林语堂的伟大。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三标准。林语堂的翻译有时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翻译的标准,而是改编、翻译和再创作的结合体。本文将以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为例,分析林语堂在翻译《论语》过程中是如何彰显自身的译者主体性的。译文与原文的"偏离"是与原著的背道而驰,还是对儒家思想更好的诠释?本文将从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结合林语堂翻译标准,对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中出现的"偏离"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重写"翻译策略在广告语篇翻译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译者可通过"改""减""并""增"四种翻译方法,达到翻译目的,实现文本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解构主义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理论为切入视角对<雪夜林边驻>两译本中译者主体性发挥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揭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孔子和今文学》一文是蒙文通晚年最重要的一篇经学论文,集中体现了他的经学思想。在该文中,他综合了《儒学五论》的主要观点,从解决今古学入手来思考经、子、史的关系,通过构建"批判儒学"来重新定位经、子、史的关系,通过对儒学根源的不断回溯来彰显今文学(实际上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他自觉地将治子之法与治史之法结合起来,着眼于思想与历史的互动,在儒学与诸子传记相互交流与融合的时代背景中来考察儒家思想的变迁,揭示了今文学的根本精神是"革命""素王"说,今文学井田、辟雍、巡狩等制度寄寓了天下大同、万民平等的理想,从而基本上揭示了今古学的真相。  相似文献   

8.
高贝 《考试周刊》2009,(51):25-26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重视。本文对译者主体性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结合林语堂的英文著作《老子的智慧》及其翻译思想,从译者的文化取向、人生哲学与审美态度等主体性角度,讨论并分析了译者是如何选择翻译文本、确立翻译文化目的并选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完成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传播任务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译论以其深远的哲学和美学基础在译界占有一席之地,许多影响深远的翻译思想与西方翻译家不谋而合。然而,就其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关注方面而言,中国传统译论则稍为逊色。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突破对等理论的限制,强调翻译的目的,使译者与译文的地位凸显,对中国的传统译论既一脉相承,更有超越之处。将傅雷的“神似”说及钱钟书的“化境”论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比较,探究译者地位的提升和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进而探讨译者由“媒婆”向“千面人”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作出了新的阐释。文章在简要介绍女性主义翻译的基础上,分析女翻译家朱虹的翻译文本《女人的"一样"和"不一样"》,从女性主义翻译观视角来研究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面对全球性的现代化大潮,牟宗三致力于为儒学"开出"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外王"。他认为,就特征来讲,西方哲学是"理性的架构表现",而中国哲学是"理性的运用表现"。为了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形上层面由"理性的运用表现"通过"曲通""转出""理性的架构表现",而此"曲通"即是"良知的自我坎陷"。进而,为了在现实层面促进科学与民主,牟宗三提出了"三统并建说",主张通过"肯定""道统"以稳住儒学之传统慧命,"开出""学统"以建立科学知识,"继续""政统"以确立民主政治。在这"三统"当中,面对现时代之需要应以"学统"和"政统"为主,但"学统"和"政统"的根本还在于"道统"之"肯定"。  相似文献   

12.
崔红娟  彭祺 《考试周刊》2011,(48):13-14
译者主体性的提出有其历史根源和理论支持。本文论述了译者主体性在中西翻译理论实践中的彰显.并进一步梳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由语言学的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之后,诸多理论流派对译者的主体地位所进行的研究,从而对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3.
传统翻译理论上,译者是作者的仆人,译者必须坚持"客观"与"忠实"两个原则。这种在翻译中长期受到的压抑的个性在逐渐的自我觉醒中被释放出来,译者开始由仆人的地位演变成主人的地位,在话语权力方面获得了自治权。译者主体性早在2000年前就有着其雏形,在经过漫长的忽视之后,译者主体性逐渐获得了一席之地,其在理论方面的成果为翻译理论的建构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4.
翻泽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然而作为实践主体的译者其地位却常常被忽视,即使是在翻译界内部,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只是近年来才得到了重视。本文通过回顾翻译研究史上众多翻译流派对译者的定位,揭示了译者地位所发生的变化,同时指出近年来在译者主体性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翻译研究中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为背景,揭示了译者主体性过度发挥带来的隐患之一--文学文本解读空间的缩小甚至走向封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文学翻译应该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同时,在译文中保留或重建原文的解读空间,以尊重读者作为接受主体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字形的角度对周遍义的"扁""徧""遍"三个字进行了考察,揭示了"扁""徧""遍"三字字形演变的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在翻译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被重新确立,中外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的探讨已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并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然而很少有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本文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ICM理论,关注和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对译者主体性及其限度进行认知解读,提出复译的必要性,以期拓展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18.
随着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后,译者逐渐从边缘地位上升到文化传播者和历史参与者的中心地位。译者主体性作用这一课题在翻译研究中逐渐彰显,并且成为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汪榕培和亚瑟威利的《乐府诗》英译为例,以乔治.斯坦纳基于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来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在翻译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被重新确立,中外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的探讨已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并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然而很少有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本文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ICM理论,关注和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对译者主体性及其限度进行认知解读,提出复译的必要性,以期拓展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20.
李晨 《文教资料》2011,(7):29-30
女性主义翻译思想强调译者主体性,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女性主义翻译观从性别研究的角度考量翻译中文化性别差异、语言性别差异及性别意识差异等,将会给翻译研究带来全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