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遗书中的《维摩诘所说经》及其注疏方广,许培铃一《维摩诘所说经》,又名《维摩经》、《维摩诘经》、《不可思议解脱经》、《净名经》。印度大乘佛教主要经典之一。维摩洁是大乘佛教所塑造的在家菩萨的典型,他“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  相似文献   

2.
大乘佛典《维摩诘经》在东晋南朝时期广泛流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勰思想受《维摩诘经》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亦佛非佛的奇特一生,调和出、处的人生态度和肯定“般若绝境”、“唯务折衷”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维摩诘经》作为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塑造刻画了一个智慧通达、游戏神通、辩才无碍的维摩诘居士形象。《维摩诘经》对唐代士大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让唐代士大夫在面对出世入世等矛盾时获得精神上的消解,也让他们在家出家这一修行方式获得理论上的支持,同时为他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4.
涅是佛教学说的基本观念之一,也是修行的最高目的.大乘佛教兴起后,涅的含义较之原始部派佛教有了重要转变.<维摩诘经>是重要的初期大乘佛典之一,该经的涅观念初步体现了大乘佛教发展初期涅观的基本内涵.考察该经"世出世间不二"涅观的基本内涵及其成因,将有助于从理论和历史背景的层面更好地理解大乘佛教积极入世的利他精神.  相似文献   

5.
古今一些名人起名、字、号时,大多都使用典故。就其动机和表意效果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宗教信仰或神仙崇拜 王维,字摩诘,唐代大诗人。名和字合起来是佛典《维摩诘经》中的一位大乘派大师--维摩诘,表现出诗人对佛教大乘教义的倾心向往。  相似文献   

6.
《维摩诘经》所涵摄之伦理意蕴体现在行善止恶之善恶观、自度度人之修行观、方便设教之施教论、不思议解脱之解脱论四个方面。善恶观强调"止三恶"、"离五浊"、"除八难"、"行十善"及"业报观";修行观注重上求佛道与下化众生;施教论主张方便设教、摄化众生;解脱论表现为"不思议解脱",关涉"入不二法门"、"心净则土净"。凸显出佛教作为伦理性宗教之道德特质,对《维摩诘经》之伦理解读亦为《维摩诘经》之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佛典与南朝文学》以《维摩诘经》、《法华经》、大乘《大般涅檗经》三部佛典的译传和文学性、佛典对南朝文学创作及丈论的影响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了丈学、丈献学、宗教学、阐释学、文艺学等方法,详致考察了佛教佛典对南朝诗丈、小说、以及文学理论的影响的本原状况,成为佛教与中国丈学之关系研究中的新创获。  相似文献   

8.
一《般若经》是佛教大乘空宗宣扬本空观念经文的总名,包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金刚经》《放光般若经》《道行若经》《大品般若经》等多部经文。据说释迦牟尼从初成道日到入涅槃夜经常讲《般若波罗蜜经》,“般若”学是佛教哲学中重要学说,可以说是大乘空宗哲学的认识论,“不得般若,不见真谛”般若是佛教徒必修之行,“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要入涅槃,先修般若。但般若又是概念十分广  相似文献   

9.
龙树在印度大乘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释迦,在中国大乘佛教史上被尊称为八宗共祖,对佛学的贡献尤甚。文章旨在阐论龙树所造《中论》的理论特色,重点探讨如何融合《阿含经》与《般若经》的论典对原始佛所创主的缘起观进行深化阐释。  相似文献   

10.
唐诗人白居易承学的应该是汉传密宗,这从他与几位禅师的交往,及其被视为“佛光寺如满禅师法嗣”可以看得出来,尤其是白居易对汉传密宗圣典《维摩诘所说经》的亲近,并“兼秉大乘金刚(宝)戒”等诸多事实,更有力地证明了自居易密宗信仰的归趣.  相似文献   

11.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八页的插图,是敦煌莫高窟第194窟南壁的壁画的一部分。全幅壁画的名称叫做《维摩诘经变》。维摩诘是一位在家修行的居士的名字。用图画或雕塑的形式来表现佛经里的故事,就叫做“佛经变相”,亦即“经变”。在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维摩诘经变是最常见的题材。在中唐以前“维摩诘经变”注意对中心人物的刻划;而中唐以后的作品则转向更多地注意表现现实生活的场面。194窟壁画中所表现的是《维摩诘经变》的《问疾品》部分。这幅画的故事大意  相似文献   

12.
《维摩诘经》以及僧肇对该经的注释的根本精神是不二法门。根据《维摩诘经》和僧肇的注释中阐释小乘佛教的基本概念——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内容,具体分析了《维摩诘经》以不二法门精神会通小乘佛教所区隔的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大乘佛教的晚期经典《楞伽经》与印度古代的哲学宝典《奥义书》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它们都有一个一元论的超越的观念;强调心的作用;具有某种超越语言的神秘主义倾向。东西方的佛教学者对此有着共同的认识,这反映了大乘佛教晚期受到了来自印度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维摩诘经》共有7个汉译本,其中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从译质量来看,罗什译本比其他译本义理信达、平实生动,易于传播普及。从译的人生经历、性格才情来看,鸠摩罗什较其他译更能彰显《维摩诘经》所宣扬的“出家在家不二”的“游戏神通”思想,使其译本深入人心,加上当时的统治十分佞佛,推动了译本的流传与盛行。因此,鸠摩罗什的译本虽不是最早的译本,也不是最后的译本,但却是最流行的译本。  相似文献   

15.
敦煌遗书中现存7篇《维摩诘经讲经文》,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文献资料,考察了其中5篇《维摩诘经讲经文》的创作年代。  相似文献   

16.
在已整理的敦煌变文中,有一系列与《维摩诘经》相关的文字.据前贤的推测,全部的讲经文篇幅宏伟,已知篇卷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国家图书馆藏BD15245(新1445)即为新发现的一种《维摩诘经讲经文》.该卷演绎《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中文殊受命前往维摩诘处问疾的部分,内容与《文殊问疾第一卷》相接.本文据原卷迻录BD15245(新1445)文字,并加以校注.  相似文献   

17.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在国内外已经公布的敦煌遗书中,各种有关《维摩诘经》的卷子大约有九百三十余卷,其中大部分是现存三种《维摩诘经》汉文译本(主要是鸠摩罗什译本),约有七百七十余卷,其余都是中国历代佛教信仰者撰写的各种维摩诘经疏、经注、变文、诗歌等等宣传品,约有三十余种,一百五十余卷。  相似文献   

18.
维摩天女像     
<正>《维摩变相图》,是中国道释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道释人物画,是以《维摩诘经》有关内容进行绘制的,自东晋南北朝以来一直甚为流行,直至两宋时期,仍然是颇为流行的道释人物画题材。从顾恺之首创《维摩诘图》以后,陆探微、张僧繇直至北宋李公麟,均创作了《维摩诘变相图》问世。民间创作的此类绘画作品,数量也非常庞大。据统计,敦煌莫高窟目前遗存《维摩变相图》即达68壁之多,可见这一绘画题材的流行之广。李公麟  相似文献   

19.
敦煌莫高窟壁画《维摩诘经变》是根据《维摩诘经》绘制的,但在画师将佛经文本“具象化”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时代审美等方面的原因,制作出来的经变与佛经存在着不少的出入。这种对佛经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误读”现象,为我们研究莫高窟《维摩诘经变》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用很小篇幅讨论了"意志"这个概念。但其意旨是与《哲学研究》的整个精神紧密相联的。哈克是当代最著名的维特根斯坦研究专家之一。他和贝克一起,以注经的方式注解了整本《哲学研究》。本文讨论哈克对《哲学研究》中论意志部分的注解,指出经验意志观和非经验意志观都错失了要点,意志并非实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