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本文从语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英语和汉语中“红”之情感隐喻所带的不同隐喻意义,在此基础上,发现英汉语中“红”之情感隐喻存在着语义相同、语义冲突和语义空缺三种关系,从而进一步对三种关系下“红”之情感隐喻意义异同形成的认知及文化等原因作了一定的探究。  相似文献   

2.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通感隐喻就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来认知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情感。人们常常用熟悉的味觉范畴词"酸、甜、苦、辣"等来隐喻抽象概念或其它的概念域。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酸"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对研究"酸"通感隐喻翻译的系统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所提出的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观点为基点,简要陈述了传统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隐喻研究上的分歧,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家关于隐喻研究的基本观点以及关于概念隐喻的三大分类。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空间隐喻概念入手,从数量域隐喻、时间域隐喻、社会地位域隐喻以及状态域隐喻4个方面,对英汉语料进行对比分析,对英汉语中“上、下”空间概念在非空间范畴隐喻拓展中的对称性进行了考证,进而从语言特点、认知模式等方面探讨影响英汉语空间隐喻相似性和不对称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根据英汉语“头”的语料,探讨体验认知视角下英汉语“头”概念的隐喻投射,可揭示英汉语“头”概念隐喻投射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头”概念在英汉语中构筑的隐喻概念的作用与语义扩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汉英语言中"酸"味觉的概念隐喻.研究结果表明:汉英语言在"酸"味觉隐喻化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反映了两个民族思维层面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酸"的投射范围主要包括五大经验域:听觉/视觉域,情感/心智域,生活/时间域,性格/方式域,性质域;汉英"酸"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域绝大部分相同,但其隐喻意义具有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6.
英汉语中“牛”发展出多领域隐喻映射和深层次语义扩展,相同点体现在:靶域指人时,喻指强壮、愚笨、倔强、执拗,以及暴躁、莽撞的人。靶域非指人时,喻指大量财富、目标和关键、夸张和怪诞的说法、时间久和速度慢的行动以及危险和冲突。差异体现在:指人时,英语“bull”喻指说话自相矛盾的人,“cow”喻指壮或者女性肥胖,“ox”喻指健康的人;汉语“牛”喻指勤奋、无私的人,高傲的人,可怕的人,地位低贱的人和非法倒卖东西的人。非指人时,英语中“牛”表示大小、竞选游说会、临时演员面试会、女性色相展示场合;汉语形容厉害,表示夸赞或略带讽刺挖苦之意。汉语中“牛”的隐喻映射范围更广,多出了情感/态度域映射目标域。  相似文献   

7.
针对汉语中“前”字错综复杂的使用情况,基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对汉语中其使用情况进行了分类统计,并利用认知语言学学的体验观,隐喻理论,意象图示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了汉语中“前”的认知语义。研究发现“前”主要有六个义项,都集中在空间范畴和时间范畴,其在时间域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其源域空间域,证明“前”的隐喻用法尤其是在时间域的隐喻已经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隐喻对“头”的语义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头”的本义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向具体域、空间域、时间域、抽象域的投射,对“头”类词语进行了转喻分析,综合描述了“头”类词语的词义演变方式。  相似文献   

9.
爱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它神秘而抽象,人们往往借助隐喻来表达这一情感。笔者试图以BNC和CCL两个语料库的语料为依据,对英汉爱情隐喻表达的异同进行定量分析和归纳研究,发现英汉语对爱情隐喻概念均有中立和积极的情感偏向性。但英语中关于爱情的隐喻应用语域比汉语的应用语域更广,汉语的爱情隐喻比英语有更丰富的映射概念,两种语言在相似中有差异,带有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基于语料库的"冷"的隐喻概念汉英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丽 《现代语文》2010,(7):114-116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语言中“冷”的隐喻概念,结果表明:英汉两种语言中“冷”的基本意义是相同的,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差别。这一现象发生的理据主要归因于两个民族的生理特征、地域环境、对世界的感知能力、文化背景下的思维以及英汉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同一性及差异性。隐喻投射不仅能投射到心智情感域、外在经验域,而且还能投射到人体本身,即“以身喻心”“以身喻物”“以身喻身”。  相似文献   

11.
“比”字句典型式和变体式的功能具有相同的一面,然而又各有独特的语义和语用价值:典型式有两种特殊情况,分别表示比拟夸张和周遍、逐级渐进比较意义;变体式具有灵活多样的语义表达、信息结构调适以及语篇衔接等语用功能。文章从语义、信息、语篇和认知等方面描写和解释了其间的差异,并建议对外汉语教材充实“比”字句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2.
人体词对抽象域(称呼域)的映射,这个层面体现人体词称呼语的隐喻化方式及特征。通过归纳总结、分类、分析、比较英汉语中有关人体词“head(头)、face(脸)、heart(心)、hand(手)、leg(腿)、foot(脚)”的称呼语的隐喻表达法,有助于揭示其隐喻认知过程,以及英汉语中关于“head(头)、face(脸)、heart(心)、hand(手)、leg(腿)、foot(脚)”的人体词的称呼语的隐喻表达意义的各自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在广泛考察各个时期语料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副词“不免”、“难免”、“未免”的语法化历程及语义特征发现:副词“不免”、“未免”的语法化是通过对“NP+不/未+(免+VP/AP)”的重新分析完成的,但二者进行重新分析的语义基础不同;副词“难免”的语法化则是动词“难免”通过语法隐喻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it”和“他”可分别做英语和汉语中的虚主语,他们之问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相同之处在于它们自身都只有语音而无实际意义,而且均为第三人称。差异体现在使用它们的文体不同、功能不同、指代不同及其和谓语的一致性不同。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等理论,分析英汉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白”。旨在比较分析不同语言中基本颜色词认知语义结构的共性和个性,并简单总结其成因。  相似文献   

16.
比喻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然而英语中并不存在与汉语“比喻”完全对应的辞格,双方在这一辞格的细分类上也存在不少差异。在进行英汉比喻辞格的互译时,应该注意喻体的转换或辞格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在比较术语学(comparative terminology)视角下,作为“二语”的英语(ESL)与作为“外语”的英语(EFL)这对关于英语教学的术语,在英语文献中通常有相对较为严格的术语意义上的区别,而在国内相关汉语文献中,两者的差别通常被有意忽略或者忽视。  相似文献   

18.
软/硬三字组近年来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其构成主要有“软/硬+名词”和“软/硬+动词(含兼类)”两种类型。通过对软/硬三字组的构成分析,厘清了软/硬三字组与软/硬三字词的界限。软/硬三字词中“软、硬”的性质有所不同,有的仍然是词根语素,有的已经是类词缀,其中“软”的类词缀性质更为明确。造成软/硬三字词增加的原因主要有隐喻引申和类推。总体而言,软/硬三字词呈现出对称与不对称现象,不对称将是软类三字词的发展趋势.但类词缀“软”很难再向纯粹的词缀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小"的空间义是表示事物的整体形状,可以与各种维度类型的事物组合,倾向于描述维度不凸显的事物。"大、小"几乎能够描述绝大多数的抽象事物,其隐喻义的目标域大致分为时间域和抽象量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