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困惑存现 文学教学的过程原本是一个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评价的过程,但在文学教学的课堂上,较多的却是生吞活剥式的解读作品。不管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更不管文本自身的个性特色,一律采用读读课文,谈谈感受,说说喜好的方式来阅读文学作品。有时,受某种“意识”的影响,也会引进一些“他类”的行为方式来替代文学文本的阅读,教学诗词听朗诵,教学散文览图片,教学小说看影视,热热闹闹,有声有色,失却的恰是最关键的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当代文学影视资源主要包括两大类,其一是根据现当代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其二是根据现当代作家生平拍摄的传记电影电视.整合利用现当代文学影视资源辅助课程教学,通过文学文本与影视文本的人物塑造、情节展现及环境描写的互文研究,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掌握.利用现当代文学影视作品辅助教学,要注意影视资源的时长与频次,还有注...  相似文献   

3.
探讨文学概念,回答什么是文学,这是文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各种各样的说法很多,受篇幅限制,此处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西方文论中有一个新动向,就是认为“文学”不是本体意义上的词而是功能意义上的词,例如确定某一文本(text)是文学还是非文学,重要的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做什么”,即它在发挥何种功能.这显然与传统观念大异其趣.德国康士坦茨学派的理论代表沃尔夫冈·伊瑟尔沿着这个思路深入探讨,进一步指出,所谓文本在“做什么”,不能仅仅理解为文本对读者施加影响,还包含读者的“响应”在内.所以谈论文学概念,应该兼顾文本功能和读者响应这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接受美学家,伊瑟尔的贡献在于把读者及其阅读行为纳入了文学概念的研究范围,突出强调了“读”的作用,这就把对文学概念的思考从静态转为动态,从孤立考察变为辩证把握,从而形成了一个探讨文学概念的新角度,这对我们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在语文阅读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以语言文字这种“文本”形式传递出来的意思,但对作品传递信息的理解和挖掘不能仅仅依靠表面的文字信息,它还离不开对作家主客观创作背景、文学观念、文学风格、文化历史背景等“非文本”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所以作为文学一翼的女性文学始终没有被另提别论,以至有人认为“十七年”不存在女性意义上的文学。通过戒除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十七年”女性文学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我们方可发现,“十七年”女性文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在对社会生活和女性生活的文学表现中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如杨沫的《青春之歌》、茹志娟的《百合花》、宗璞的《红豆》。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是否应忠于原著”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论话题,至今也无定论。但改编的影视作品无论忠于原著与否,均有佳作,这表明这场争论已无甚价值。忠于原著原则产生的根源在于学界根深蒂固的文学本位观念,其进一步确立与文学对影视创作庸俗化倾向的纠正密不可分。在文学和影视并驾齐驱的新世纪,我们应该放弃“是否忠实原著”的争论,致力于改编经验的总结与规律的探寻。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文脉是一个民族的命脉,那么体现人类心灵中的精神气质的文学,就是文脉中的一个重要支脉,其传承,既依赖于这个民族的整体的文学的创造和发展,也依赖于每一个个体的对文学的理解与阐释。文学教育的工作,简言之,是引导学生走近文本,帮助阅读个体成为“理想的读者”或“有能力的读者”。“引导”、“走近”成为文学教育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8.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所以作为文学一翼的女性文学始终没有被另提别论,以至有人认为“十七年”不存在女性意义上的文学,戒除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十七年”女性文学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我们方可发现,“十七年”女性文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在对社会生活和女性生活的文学表现中,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与此同时,也应正视它所内蕴的女性主体意识明显缺失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表意的符号,是文学发挥其社会功用的直接依凭。先秦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滥觞,在思想内涵与形式表达方面的丰富实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先秦儒道作品为研究文本,从以言传“道”与救世济民、“言以足志”与“道不可言”、逻辑思辨与寓言托志、“文质彬彬”与“信言不美”出发,对其言意之辩、言语突破、文质关系等方面进行剖析,以对其语言的表达功用、运用原则与技巧等建立起一个较为深入而辩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文本解读活动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形式,师生对文本言语和意蕴能否作出深度的体验及挖掘,可以说是文学教学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中学语文课上的文学阅读相对于一般人的文学欣赏而言有其特殊的规律和规定。该文针对当前文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文本解读方面的问题,指出教师只有在语文课程教学要求的规定下,立足人文立场,用全新的解读理念,多维的解读视角,开拓的解读视野,灵活的解读方法重新审视体味我们的语文教材,才能让我们的文学课堂同时体现出“文学”和“语文”的本色。  相似文献   

11.
论文学翻译之"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以作者原意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论,还是以作品的文本自身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文本中心论,都要求译者采取力图再现作者意图、复原文本意义为目的的“正读”的阅读方式。然而,现代意义观关于文学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成果决定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具有片面性、历史性、主观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因此“正读”只能是一种理想,“误读”则是文学翻译之必然,也是再创造之基础。译者对原文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和阐释,丰富了原文文本的意义,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批评者应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学翻译之“误读”,因为它使文学意义重建和文化重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影视文学和传统的纸质文本是主要的表现形式,由于当代社会的独特性,影视文学和文本文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前者出现工业化的倾向,后者越来越式微,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则需要这两者的共同努力。本文对影视文学与文本文学的现状作了论证,并创建地提出了两者传承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和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3.
"再解读":文本分析和历史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代以来,一种以经典重读为主要方法、被宽泛地称为“再解读”的研究思路,最先由海外的中国学者实践,逐渐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引起广泛注意。“再解读”可以说是90年代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倾向。这一研究思路基本上是选择一个特定的文本,呈现文本的修辞策略、叙事结构、内在的文化逻辑、差异性的冲突内容或特定的意识形态内涵在文本中的实践方式。再解读的思路主要为重新理解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与文化(尤其是作为左翼文学的“当代形态”的50—70年代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但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仅止于对具体文本进行重读,尚未形成更“完整”的研究论著。  相似文献   

14.
影视文学鉴赏导航【影视文学的含义】要提高影视文学的鉴赏能力,首先需要辨别“影视文学”的含义。“影”,即电影,“视”,即电视。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把绘画与戏剧、音乐与雕塑、建筑与舞蹈、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有声语言联结成为统一的综合体。其主要特征是:第一,从高度综合的角度对生活作出反映,把一个富有艺术的真实世界的情景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而其他艺术很难做到这一点。第二,综合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使其所创造的银幕形象,成为建立在时间与空间交叉点上的艺术形象。电影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都以人和人的灵魂、人…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文学与影视两个不同层面的互动改编,即文学文本的屏幕化与影视文本的读本化,反映了文学和影视艺术之间多重纠葛和双向互动的同时还保持各自艺术独立性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走进一个个文学“迷宫”,迈进一座座文学“殿堂”,探索一块块文学“新大陆”。这种读应是学生自己读懂的,而不是老师灌输的,那种浅尝辄止的“挖井式”阅读模式必须改革。  相似文献   

17.
贺晓星  李黎 《教育学报》2006,2(2):43-54
少儿文学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产生着诸多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涉及到教育,但问题不在于作者是如何看待少儿文学发挥怎样的教育作用的,而是以如此这般形式呈现的少儿文学文本,为我们理解教育提供了怎样的视角。在此,教育不是一个“应该这样必须那样”的问题,而是一个“还可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具体通过对梅子涵少儿文学在写作风格上的特色以及写作风格与写作内容间的背离现象的解读,对成长、成熟、社会化、教育等既有观念提出社会学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文学走向影视,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有得也有失的过程。影视有利于文学作品的传播,有利于受众对原著的理解;文学则是影视繁荣的重要前提之一。同时这一过程又限制了受众的理性思索。我们不能为了商业动机而忘记了自己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19.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文学意义属性的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在对话交流语境下,一个具体文学文本的意义具有无限开放的可能性。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前理解、前审美、审美能力、阅读立场和解读方法不尽相同,对同一文学文本意义的解读就绝不会相同,可见读者主体性是文学意义不确定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近些年,正当人们叹息文坛陷入困境,严肃文学被“调侃文学”、“痞子文学”所吞噬,“性文学”招摇过市之际,在江西的一批有责任感的文艺家却在1995年公开打出了“红土地文艺”的旗帜,犹如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其主要标志是江西《影视新作》杂志编辑部与赣州地区影视文艺家协会联合编辑出版了一期“红土地文艺”专号。这个专号既凝注了江西文艺界发展与繁荣“红土地文艺”的热切与执著,又较为集中体现了“红土地文艺”的理论研究成果。现就这个专号为主要材料,对这些年来“红土地文艺”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综述,以期引起人们对“红土地文艺”的更大关注。 一、关于“红土地文艺”命题的提出 “红土地文艺”作为一个命题、一个口号是在何时、何种情况下提出来的?周崇坡等一些评论家和作家认为,赣州地区是“红土地文艺”的发源地,赣州地区文学界是“红土地文艺”的倡导者。还有的论者把赣南称作是红土地文艺的“摇篮和绿洲”。据舒龙介绍,1987年在赣州地区影视艺术家协会成立大会上,影视艺术家提出:西部搞“黄土地”,我们要发扬地方特色、优势,努力创作“红土地”影视。赣州地区作家罗旋说:“早些年,我还比较天真,在省里的多次会议发言中,提议本省打出红土地文学的旗子。”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