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牡丹的拒绝》不仅是牡丹的拒绝,更是张抗抗的拒绝。本文透过牡丹不苟且、不妥协、不媚俗的高贵品质、独特个性,去探索张抗抗的内在精神。同时从张抗抗的成长经历、对生命的感悟、女性意识的呼吁以及对文学的热爱,结合《牡丹的拒绝》,来看她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关怀与思考,以及她作为新时期女性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2.
或许大多数人都认为牡丹是富贵的象征,就连刘禹锡在《赏牡丹》中也曾这样夸赞:“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而女作家张抗抗笔下《牡丹的拒绝》中的主人公却是出离富贵,转求高贵的象征。作者以洛阳牡丹拒绝开放为描述的重点,热情赞美了牡丹的个性之美、高贵之美。  相似文献   

3.
张抗抗散文《牡丹的拒绝》从物的角度来写女性,牡丹在她的笔下呈现出鲜明的女性特色并具有浓烈的女性意识:勇于自我性别的肯定、具有自觉而又清醒的自我审视意识、自立自主并且自强。对于流俗价值观的拒绝体现出一种坚韧的抗争精神,追求着人生的完美、深情地呼唤着自由、和谐与理想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在开设"私家文学课"这一选修课期间,尝试着举办了一次朴素的"经典推荐会"。因为是第一次,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做好示范,就给学生介绍了《牡丹的拒绝》《狗这一辈子》《怀念萧珊》等十篇散文,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进行赏读,然后写一段推荐词。让笔者感到比较兴奋的是,这样一种稍微花了点心思的尝试,我们的学生就写出了很多精彩的文字。有一个学生写了关于张抗抗《牡丹的拒绝》的推荐词,其中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5.
林洁菁 《广西教育》2011,(20):42-44
在南宁市教科所召开和组织的"南宁市高中新课程改革研讨会暨合作课堂现场交流活动"中,作为全区实施"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所实验高中,隆安中学展示了高一年级语文课《牡丹的拒绝》和高二年级数学课《棱锥与外接球》。在这两节课中,我们看到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而精彩"。在语文课上,我们看到在40分钟  相似文献   

6.
《牡丹灯记》是《剪灯新话》中的一篇小说,它在日本经历了编译、翻案、改造,形成了日本文坛中举足轻重的"牡丹灯笼"现象,从"牡丹灯笼"现象可以窥探到《牡丹灯记》在日本的流变和本土化历程,以及接受《牡丹灯记》时对作品内容的选择倾向,最终形成了日本幽艳的文学审美观。  相似文献   

7.
一、说教材
  1.教材版本与地位
  《牡丹的拒绝》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第二册修订版第三单元第11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接受性阅读,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启示学生艺术作品的阅读不仅要接受新的知识,还要接受艺术之美和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画坛,张锡武以擅画牡丹名扬四海,被人们誉为:“牡丹张”。张锡武挚爱绘画,能运用左、右手同时操笔作画。特别是画牡丹如醉如痴,练就一手“绝活”。他笔下的牡丹鲜活动人,呼之欲出,有的极为艳丽,如《天香富贵》、《雪艳》、《春露图》、《富贵春光》、《繁花似锦》诸作,大有华贵气象,而其画的墨牡丹和白牡丹虽无大红大紫,却别有韵味,给人以“淡极始知花更艳”之感。  相似文献   

9.
(一)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牡丹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关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关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  相似文献   

10.
佳句储备库     
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赏牡丹》)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唐·皮日休《牡丹》)  相似文献   

11.
"牡丹诗"是指以"牡丹"为题即题含"牡丹"之名的诗。据《全唐诗》及其《补编》电子文本检索试计量分析,比较以"梅"、"桃"、"菊"等五种常见花卉为题的诗,牡丹诗作家、作品数量最多的事实,体现了全唐时代牡丹为"花中王"的地位。而全唐牡丹诗作家作品的行列,则显示全唐牡丹诗兴于盛唐,盛于中唐,光大于晚唐五代。白居易为全唐牡丹诗第一人,而元稹、刘禹锡、孙鲂堪与之并称"四大家"。此外以一首或一句诗得名者有李正封、李山甫、罗隐、卢肇"四名家"。但仅以诗篇论,无名氏《白牡丹》和传为皮日休《牡丹》一诗可能更广为人知。利用电子文献检索的文本计量分析不仅是技术手段的革新与进步,还需要学理上的提高与创新。即使从检索具体操作的层面看,这种研究的每一步骤也都是浸透着学术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牡丹灯记"是中国明代小说《剪灯新话》中的一篇代表作,随着《剪灯新话》传入日本,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本文将通过梳理"牡丹灯记"在日本的传入、编译及被接受概况,来探讨日本文艺对"牡丹灯记"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与牡丹     
宋代杰出学者苏轼 ( 1 0 3 6— 1 1 0 1 )。亦是我国古代牡丹研究颇有成就的先驱者之一。他的《牡丹记叙》和三十多首有真知灼见的牡丹诗 ,对我国牡丹研究的科学历史与文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证实了北宋中期我国东部牡丹的栽培、研究、育种和牡丹文化 ,均有较快的发展和较高的水平 ;杭州为其中心 ,品种数目逾百 ;杭州太守沈立 ( 1 0 0 7— 1 0 78)早在熙宁五年 ( 1 0 72 )、就已撰写出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牡丹专著《牡丹记》十卷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民俗中,花卉中的牡丹芍药与禽类中的鸾凤孔翠都是富贵的象征。对于牡丹一项,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正因如此,千百年来,牡丹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周敦颐又说:"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据此可知,对于牡丹的钟爱兴盛于李唐时期。至于以牡丹为题材入画,虽然没有准确的史料或出土文物证实始于何时,但据文献记载,至少可追溯到北齐时期。唐代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说"北齐杨子华画有牡丹",这是关于  相似文献   

15.
吴炳,明末优秀剧作家,有"粲花五种曲"传世,其中《绿牡丹》在思想上反映了明末社会剧坛的主流思想。《绿牡丹》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安排上都极其突出。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唐代中叶长安出现了牡丹热。在中国自然审美史上,人们第一次对一个自然物表现得如痴如狂。白居易《买花》诗曰:“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写出了人们买牡丹的热情。李肇《国史补》说:“长字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就观为耻。”道出了观牡丹的盛况。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不少牡丹诗、牡丹赋、牡丹画。牡丹热被誉为“上国之盛事”。宋代也有牡丹热,盛况不减唐代,然而地点却从长安转到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犹为天下奇”,几乎是宋人的共识。南渡后还…  相似文献   

17.
史称上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花大而色深者称木芍药。汉代以牡丹为木芍药,唐武则天以后始盛,最著者有姚黄魏紫。开元、天宝年间,禁中皆呼木芍药为牡丹,盛行于长安。至宋代,以洛阳牡丹为天下第一。自唐迄宋,即有花王之誉。晚唐皮日休《牡丹》诗有云:“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宋欧阳修《花品》说:“他花皆连用本名,至牡丹则不名,直日花,其意谓天下真  相似文献   

18.
2010年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逝世的800周年.陆游(1125—1210)是我国南宋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陆游喜爱牡丹,《陆放翁全集》中有关的诗文达20多篇.他在中国牡丹研究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其《天彭牡丹谱》(1178),是我国现存南宋最重要的牡丹谱录,为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西南牡丹专著.陆游作为我国古代西南牡丹研究的先驱者,其有关著作具有多方面的科学与文化成就和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因此,陆游还是一名杰出的园艺学家.  相似文献   

19.
看了贵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拒绝零板书》,心有所感.的确,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师组织教学必不可少的资源,有时甚至完全取代了板书,因此才出现了文章中所说的零板书现象.如果说,多媒体的运用像一朵姿态绚烂的牡丹使人惊艳,那么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就像一簇悄然绽放的茉莉,让人感到平实、素朴、暗带幽香.  相似文献   

20.
<正>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关键在于转变教学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2)一朵午荷》中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为例谈一些教学体会。一、从阅读入手,通过文本语言,理解作品内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一切感受和体验都要做到"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