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家庭游戏3则     
1.我们的手真有用准备:图画纸,彩色笔。玩法:妈妈先将手按在纸上,用笔把手描下来,边描边问孩子:“妈妈的手会做什么?”让孩子回答。然后请孩子也学妈妈的样子把手描下来,问:“宝宝的手会做什么?”让孩子回答。接着妈妈在自己描的“手”中画上孩子回答的内容,如孩子说“会洗衣服”就在“手”中画上衣服。让孩子在自己描的“手”中画上他回答的内容,如会刷牙,就画上牙刷,表示会做的事,边让孩子回答边画,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能力。2.小小游艇  相似文献   

2.
教学片段:(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一册《人有两个宝》时,读完第一第二行后)师:小朋友,我们的双手呢?举起来,想把它画下来吗?老师先画。请小朋友也来画画。(教师示范画手,学生自由画)师:平时,你们的手会干些什么呢?生:我的手会画画。师:你一定画得很漂亮。生:我的手会洗衣服。师:你有一双勤劳的手。生:我的双手能帮老师扫地、擦窗台。师:你的确是个能干的孩子。是的,我们用手画画、洗衣、劳动,为大家服务,这就是“做工”。师:把“做工”藏在句子里头,你还会读吗?(出示“双手会做工”,指导朗读)师:今天呀,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最能干。拿出刚才画好…  相似文献   

3.
4岁后,孩子开始对周围的事物不断地进行探索,他们不仅会东摸摸、西碰碰,而且会不断地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呀?”“为什么会这样呀?”“这儿应该放什么呢?”有时候孩子会拉着爸爸妈妈的手,瞪着一双大眼睛问个不停,让爸爸妈妈来不及回答,真有点疲于应付。“小可一点也不可爱。”妈  相似文献   

4.
"动"是孩子的天性,注意力难以持久,要让他们坚持一节课都规规矩矩地坐在凳子上听课是很困难的。但是,若能够让孩子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效果反而会好得多。在课堂上我们该怎样让孩子动起来呢?  相似文献   

5.
人人都有一双手,为了让孩子认识自己的双手,并让他们的一双小手变成勤劳的手,灵巧的手,能干的手,我们开展了“我的一双小手”主题活动: 一、我有一双小小手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认识自己的一双小手,知道手的各个部分的名称(手心、手掌、手指、手背),接着让幼儿自由发言,夸夸自己的一双小手。最后让幼儿把自己的双手印画在纸上,手的左边画上自己已经会做的事,右边画上将来想做的事。二、大人的双手干什么  相似文献   

6.
懂?不懂? 老师讲解着一道又怪僻又新颖的极难极难的需绕好几个“弯”才能解出的习题。分析后,老师问同学们听懂了没有,并让还没听懂的同学举起手看看。没有一只手举起。同学们都将双手深深  相似文献   

7.
孩子都爱玩,玩就是一种自发的探索。孩子在玩中所体现出来的积极主动性正是孩子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起点。这是一种需要爱护和发扬的学习动力。对孩子的玩,若不加引导,就可能发展为“调皮捣蛋”,惹来麻烦;若精心引导,不仅能把握好方向,还会收到出乎预料的效果。因此,我们“玩个GO”栏目会陆续刊登一些家庭游戏,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动起来,让孩子在游戏中“认识环境,接触环境,以致创造环境”。  相似文献   

8.
许多游戏,如拍手歌、夹豆子、穿线、套圈、拍球都会提高孩子手的协调与运动能力,学绘画、学乐器也能大大提高宝宝手的灵巧性,为了让孩子心灵手巧,一定要多训练孩子的双手。当妈妈做事时,可让宝宝“帮忙”,妈妈理床,宝宝拉床单;妈妈摆碗,宝宝放筷子;在活动中,孩子会感受成功,得到乐趣。  相似文献   

9.
一个男孩来到路旁的修鞋摊前,他把双手插在口袋里默默地看着修鞋老人给他修鞋。过了一会儿,老人对他说:“我想你该做点什么。”男孩说:“我帮不上你什么忙!”老人问:“为什么?”男孩从口袋里拿出双手:“你看,叫我怎么帮你?”他的两只手残疾了,全部扭曲着。老人看了一眼他的手,摇摇头:“不,我说的不是让你用手帮我做什么,我只是想让你和我说说话,其实这才是我最需要的。孩子,只要有一颗心就可以了,能给我讲讲你的经历吗?”望着慈祥的老人,男孩讲述了童年时高压电怎样夺去了他的双手,这些年来所遭受的岐视以及自己逐渐养成的冷漠……听完男孩…  相似文献   

10.
易铭 《高中生》2014,(5):57-57
当感觉不舒服或不自信的时候,我们就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将手插入口袋。当感觉紧张的时候,我们就会本能地藏起双手。你只要将手插进口袋,就会给人留下“自信不足”的感觉。将双手置于口袋之外,则是自信的表现,传递的是“君子坦荡荡,没啥可隐藏”的信息。另外,双手插进口袋还会让人更容易表现懒散,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专家建议:将双手置于臀部或大腿外侧,可以让自信倍增。  相似文献   

11.
跳跳糖     
今天,我在一家商店里看到了跳跳糖。“跳跳糖?会跳的糖?真稀奇!我要开开眼界,长长见识。”在我强烈要求下,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一包。跳跳糖的袋子看起来扁扁的,我急切地想看个究竟,但又怕一不小心让糖跳出来。于是,我一手紧紧地捏住糖袋,一手小心翼翼地去撕袋口。当袋口撕开时,里面的糖却纹·丝·不··动,根本没有要跳出来的意思。我好奇地用手抓了一点放到嘴里:“咦,怎么只有一点点甜味?而且还不如普通糖那么好吃。”但是不一会儿,奇迹出现了,嘴里的跳跳糖都动起来了,它们拼命地跳,好像要跳出我的嘴,吓得我赶紧把嘴巴闭得紧紧的,还请双手来…  相似文献   

12.
一个班级的生态形成,必然有一个核心的运行途径。而让班级动起来,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让每个孩子都幸福地动起来,让每个孩子都持续不断地幸福地动起来,就是这个运行的核心途径。那么,您怎样让自己的班级如此这般地动起来昵?这是我们本期现代班主任栏目思考的主题。“要想管理好一个班级,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动态的思想,当然管理班级的办法和策略也就必须是动态的、有连接性的、能成系统的。我以为,构成这个动态的管理系统的基本元素就是各种各样的活动。”“教学中我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切入点。为孩子们提供尽可能多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在课堂实现‘三级联动’——手动,心动。行动,让他们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唐红艳、丁淑敏、贾春红等五位老师凭借丰富的教育经验从动起来的途径、条件等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科学思考与回答。阅读中我们会领略到在活力班级中孩子们幸福地动起来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3.
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因“不服管教”,任课老师要求家长“教育好再送来”,这不过分吧?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因“严重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班主任要求“转班换一个环境”,这也不过分吧?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因“不可救药”,学校让他“该干啥干啥去”,这更不过分吧?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正如掌勺的大师傅怕“一个螺蛳坏了一锅汤”,手执教鞭的人也会害怕“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老鼠屎”就是“坏学生”,在成百上千的学生里,他看似不起眼,实则“祸害无穷”。从小处看,会影响教师的业绩考核,延缓调资晋级评优的进程;从大处看,会败坏学校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铺开.英语难教难学的现象更为突出。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觉得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像大人教小孩走路那样.起初给孩子一双手。搀扶其学步。后来给一只手,让其半独立走。继而放开手。鼓励其大胆地往前走。在英语教学中也来个先学走路。给学生一只手.扶助学生安全度过英语的“入门”关。在IEFC Book I Lesson 87中有句话“Can you give me a hand?”其句子的短语:“give sb.a hand”直译:给某人一只手。意译:给予……帮助。如何给学生一只手.帮助学生学好英语是个很棘手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5.
让学生脑子动起来。让学生眼睛动起来,让学生身体动起来。才能真正做到让课堂动起来。普通学生注意力能保持20分钟左右,20分钟后,学生的注意力会下降,教学效果就差。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呢?  相似文献   

16.
每一次上课,我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多拥有一种快乐的途径。我并不刻意地去想是不是要给孩子们艺术熏陶,只是很简单地想,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双眼和双手,用智慧发现美,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快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还清晰地记得在《流动的颜色》一课中,有个孩子在吹色的时候跑来问我:“老师,我可以用手蘸着颜色画吗?”我说当然可以,你可以看看用手涂和用笔涂有什么不同。孩子高兴地去做了。没有多久,她欢呼着拉我去看她完成  相似文献   

17.
人出生后刚刚牙牙学语,便会指手画脚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呀?”晚上你牵着他的手在林中散步,孩子便会睁大眼睛:“为什么月亮总跟着我们啊?”“树叶是怎么样变黄的?”“假如我到火星上生活会怎样呢?”“人为什么要死呢?我要是死了,会到天堂吗?那里是一个美丽而幸福的地方吗”……  相似文献   

18.
学会独立生活,是我们对幼儿园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入园的第一天开始,就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从孩子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逐步渗透自我服务方面的教育。如小班幼儿,如何入厕、盥洗?怎样进餐?如何穿衣服?对于孩子自理方面的进步及时肯定、表扬。在循序渐进中,孩子们会掌握洗手、入厕、进餐等多种技能技巧,小手会变得越来越灵活,而且能逐渐意识到“自已事情自己做”是光荣的。然而,要真正用好孩子的“小手”,让其充分动起来掌握生活的技能与技巧,单靠幼儿园的教育还远远不够,许多事情需要家园达成共识,使之有机…  相似文献   

19.
手套     
寒冷的冬天来了妈妈织了一双手套给我上学的时候戴这双毛线手套就是妈妈的手握着我的手我的手就不会被冻坏了我的手很温暖我的心里也很温暖小明没有妈妈小明也没有手套我要请妈妈织一双送给他好让他的手也有妈妈的手紧紧地握着他的手就不会被冻坏了他的手会很温暖我的心里也会很温暖韦苇:妈妈编织的毛线手套套在孩子的手上,不就是妈妈的手握着孩子的手吗?妈妈的手是温暖的,妈妈把温暖一针一针地织进了手套里,让温暖伴着孩子上学。诗人用心发现了这一点,把这一首诗写得很温暖、很别致、很清新、很自然。但是这一首诗的好,好在诗人并没有停留…  相似文献   

20.
丁莉 《四川教育》2012,(9):29-29
怎么激发孩子的活力,让班级幸福地动起来呢? 首先,要让孩子动起来 何处是起点?何处是终点?起点也是终点,终点亦是起点!通过各种活动各种形式让孩子动起来,这是起点,以此激发孩子内驱力,这又是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