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语文教师备课或者上课时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观念。“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它提倡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即吃透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上课要“以本为本”,不能超出大纲。学生的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试题答案应和教材“保持一致”。因此,语文课就是语文,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用教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蕴涵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那么,教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呢?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有效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从而让语言实践活动情趣盎然,让学生在个性的张扬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这个“弯”曾一度使许多教师顿生迷茫,  相似文献   

3.
<正>认真钻研教材,深入分析教材,正确地把握、运用好教材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教师唯有泡好了“教材解读”这道“功夫茶”,方能精准地品味到统编本教材的“醇香”,真正让“好教利学”的教材在课堂中生根开花结果。本文以三年级下册教材为例,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角度谈谈对教材的整体审视及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4.
灵活有效地整合教材,有利于在新课程背景下,创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真正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教材整合,全面凸显“用教材教”,充分体现“以生为本”,有效实现“整体化”学习,保障完成“系统化”学习,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不同能力,有利于一线教师实现单元目标体系下的有效教学。一、全面凸显“用教材教”教材整合是教师创新教学的一个平台,也是展现教学智慧的一片天地。教师应持积极的  相似文献   

5.
张敏 《辽宁教育》2014,(8):24-27
叶圣陶教诲我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理解教材的真正意义,不仅是“教教材”,更主要的是“用教材教”,将教材“活化”,迈向语文教材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总有一些教师以为“教书”即教书本(教材),把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内容,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他们总是把教材肢解得支离破碎,变着法让学生进行所谓的基本功训练。结果学生死记了课文中的一些内容,而语文素养却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这是典型的“教教材”。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明确语文教材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一、“教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要求隐含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理念并没有被教师真正领会和把握:一方面是多数教师依然故我,不折不扣地“教教材”;一方面是少数教师脱离教材,任意地拓展和生发。  相似文献   

8.
教师、学生、教材是组成教学结构的三大要素,教材是中介,在“教”与“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语文教学来说,“大语文观”的提出,跳出了语文教育自身的视野,以人本主义、发展哲学为先导,大力倡导提升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综合性、信息度,倡导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与实践体验等紧密结合起来。这些先进的教学思想落实在操作上,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主动、生动、互动的效果。其重要的标志是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不再是“学”课本,而是用课本“学”。这是课堂教学从“掌握型”走向“创新型”的一个标志。1…  相似文献   

9.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一切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在语言训练上有作为,要在话题设计上有作为,要在价值引领上有作为,要在学习方式上有作为。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寻求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凭借,是一种能够使课堂和谐而有序地流动起来的平衡。有了这种平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能有效互动起来,就能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有效转身,就能真正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黄福清 《教书育人》2008,(12):30-3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浯文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诸多“用教材教”的设计频频亮相于课堂。新事物的出现与流行令人欣喜,然而我们在追赶流行的同时,更有必要把热情沉淀为理性,对各种“用教材教”的课堂做一番理性的审视:有些教师,在“用教材教”的处理与设计上,  相似文献   

11.
<正>统编语文教材大单元体系明显,双线要素明晰,教学目标明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要让语文素养扎根课堂,教师认真解读教材尤为必要,只有充分吃透编者意图,才能找到教材的落脚点,才能有效设计教与学的切入点,才能明确学生语言实践的训练点。教师要充分领略教材意图,建立有效的语文学习场,努力构建深度的语文学习课堂,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肌肤层”走向“肺腑层”,走向“精髓层”。  相似文献   

12.
实现自主课堂的根本,在于教师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变“教授教材”为“用教材教”,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习得必要的学习方法,逐步实现自主阅读。让教材成为最佳范例 语文课本中收录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实际就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相似文献   

13.
统编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每个单元都是一个整体,这为单元统整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要有大格局,依据教材特点,先明确每个单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再以单元为单位,围绕单元主题,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进行统整教学。这样教学,以学生为本,能有效发挥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真正习得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语文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诸多用教材教的设计频频亮相于课堂。新事物的出现与流行令人欣喜,然而我们在追赶流行的同时,更有必要把热情沉淀为理性,对各种用教材教的课堂做一番理性的审视:有些教师,在用教材教的处理与设计上,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能一味地“教教材”,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仔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努力做到“用教材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享受到一些“用教材教”的乐趣。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教材整合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要在实践中进行深层次探究,在有机整合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同时,将必修与选修、课堂内外等方面进行深度衔接,在发挥教材的最大化效能中真正驾驭教材与教学,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中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语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教材作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这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导向。语文课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表达,教的应该是语文,而不是课文。那么,怎样用好一篇篇文质兼美、富有思想感情的文本例子呢?我在教学《沉香救母》这篇课文时,努力尝试把课文作为例子,结合低段语文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在具体而实在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触摸语文、感悟语文,向“藕花深处”漫溯。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功夫,底蕴十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转变教材观,还死抱着传统教法不放,可能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这既是摆在我们每位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也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笔者近两年在参加国家级课题及“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研究”实验、及我校初中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中,进行了大胆探索、有益尝试。实践让笔者深深体会到高中历史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存在着许多问题:或“断层”,或“重复”,或“低效”.初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对教学衔接的重视,并找准衔接点.教材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是语文教师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重要依据.文章以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在系统分析初高中教材编排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教材解决衔接问题的策略,为解决当前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提供了一条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20.
凌虹 《湖南教育》2010,(4):32-34
教材文本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不知道将文本置于什么位置;有些教师盲目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无暇关照教材文本,甚至冷落、淡化、遗忘教材文本。其实,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也不能忘“本”,否则就是舍本求末。语文教学只有把“本”留住,把“本”激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