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备受重视。近些年,国家不少文件和相关研究者都主张切实推进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体现了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效率诉求,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速成。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效率诉求出现分歧的实质在于,西方科学主义思维与我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的冲突与矛盾。化解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效率诉求分歧的关键在于,要在科学主义思维下现代教学对效率的自觉追求与传统文化(以及汉语言文字)的固有特征这一双重视域下,立足于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标的综合性,实现其评判方式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任翔 《人民教育》2022,(6):29-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更好地落实中央部署,我们对国内外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学、行、信融合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经过近十年探索,形成了理论上可阐释、逻辑上可贯通、实践上可操作的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  相似文献   

3.
芦萍 《学周刊C版》2023,(34):2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先贤的智慧以及千百年来的民族精神、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中职语文课程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平台,要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就必须以语文教学为主阵地,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本文主要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原则,立足语文课程目标和实际学情,探索融合传统文化的教学路径和手段,以期培育学生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增强中职语文教学的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小学语文课程在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现实中,促进中小学语文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有如下三条路径:转变课程观念,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教学内容,分学段有序推进融合;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践与体验。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主要实践样态为:融入语文校本课程、融入语文选修课程、融入语文课外活动、融入既有的语文课堂。鉴于这四种实践样态均存在种种不如意现象,为改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应从微观层面的语文课程结构入手,即分化并单列一门语文课程,专用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可通过以下路径实现:确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独立课程目标,单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教材,构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专门课型,加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6.
张仙山 《甘肃教育》2022,(13):107-109
当今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语文作为基础课程之一,在中小学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未成年人精神品质的建设发展具有正面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除了要教授知识外,也要有意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文章立足于语文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把握现有资源,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之间的融合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小学学科教学,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育要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是党和政府的要求。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包括教育目标一体化、教育内容一体化、教育方法一体化和教育评价一体化四个维度。教育内容一体化、教育方法一体化和教育评价一体化既是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目标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肩负着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家国情怀和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历史重任。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在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体制,改进学校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以养成教育与道德实践、课程文化引导与研学游体验、环境育人与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立体化育人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育模式创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立足单元整体性视角所展开的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教学设计,通过全面把握单元体系和确定教学目标,围绕“以诵读促传承,以传承品诗意”的设计思路,创设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情境任务,打开读写结合的新路径;设计包含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改进建议的评价量表,建构学习与评价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以PBL驱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国家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实施、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方法和路径单一、传承传统文化的践行力度不够、体系化设计不够、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升。构建校本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采用PBL模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整合优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设计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教育项目,激发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力。为打破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困境,PBL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资源整合、项目设计、成果转化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课程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方面的教育,而传统文化知识也逐渐走入教师的视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从而培养出拥有高尚道德意识和健全人格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本文结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探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20,(11):17-18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有所转变。传统的教育是知识的教育,而在新课标的课程改革中,农村中小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都要求重视起来,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在学生的成长阶段给予良好的艺术熏陶,可以丰富和提高学生的素养。这些不但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小学日常课堂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教育目标,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来讲教师要加强中小学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策略性,从而能促进农村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的发展,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4.
齐润泉 《时代教育》2012,(20):62-63
为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要求,教育部决定自2010年起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好这项工作,成为摆在基础教育战线的一大课题,本文结合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近3年的体会,略谈在中小学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必要性及工作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5.
刘铭 《课外阅读》2011,(7):233-233
教育是一个国家繁荣的根基,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途径。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组成部分之一,其中无处不绽放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彩。因此,中国武术作为一种以身体活动来传承中国文化的教育手段就变得极为重,也是武术教育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中小学武术课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武术课教学应进行三个方面的改革,即教学目的、教学模式和师资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再次强调了中小学开展武术课的重性。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宣部和教育部制定并下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指出革命传统教育是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之一.让学生在文本中汲取营养,用革命的光辉浸润学生的心灵,方能使我们的革命传统教育成为有源之水,星星之火方可燎原.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语文课程”的提法内涵丰富,厘清其内涵,澄清相关认知误区,有利于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提高语文课程的实施质量。第一,“传统”强调文化贯通古今的特征,“古代”则是时间维度的分类结果,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有可能造成育人目标的偏颇并使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受到局限。第二,“优秀”是传统文化的成分而非标签,传统文化教育要关注文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提高学生独立自主进行正确价值判断的能力。第三,“进语文课程”兼具增量、提质两种意思,当务之急是找准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的重要交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中高考相关命题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明成满  赵辉 《中学教育》2021,18(4):52-61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一体化是党和政府的要求,是由传统文化自身特点和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也是贯彻课程标准关于传统文化教育要求和改变当前各学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割裂现状的需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目标包括一以贯之的总体教育目标和各有侧重的学段教育目标.学段目标与总体目标之间有从属关系,各学段目...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课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本文将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与策略加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0.
<正>《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