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每捧着散发油墨馨香的报纸,我却常常感觉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确切地讲,是办报人的责任。当初如痴如迷于新闻写作,完全是办报人的诱惑所致,要不是他们对我的“豆腐干”垂青厚待,要不是他们隔三差五把我的大名“曝光亮相”,也许我就不会这么轻而易举“走火入魔”难...  相似文献   

2.
《杜绝一稿两投》一文(载《新闻战线》今年第四期)反对“一稿两投”,我很赞同,但对文章分析的造成“一稿两投”的某些原因,我却不能赞同。其中一条是:“有的报社编辑借故人手少,来稿多,有时有的稿件连看都不看,就被扔在一旁。”我认为情况并非如此。就我和我所接触到的编辑而论,凡是到手的稿件,都是一律要看的。因为编辑的心情,是巴不得从来稿中找  相似文献   

3.
“大而全”这是初写新闻同志的一种通病。记得我初写稿子的时候,我所在的公社,猪的存栏数在全县名列前茅,我就写了这条新闻,内容从公社党委重视养猪、养猪的重要意义写到措施有力、政策兑现以及兽医站发挥作用等,洋洋二千五百多字。这样的新闻稿子自然未被采用。后来,我请教省报的一位老记者,他对我说:写新闻主题要集中,角度要新鲜,切忌“大而全”。他还问我:你写这个典型,如投给省报,在全省是否过得硬?如投给全国性报刊,在全国是否过得硬?他这  相似文献   

4.
周志卓同志的看法,恐怕是很多新闻写作者所关心的。不过,我们以为,首先需要搞清楚,所谓“一稿不能两投”的“稿”,如果仅仅指“新闻报道”而言,那么,“两投”或“多投”,都有利于新闻传播;如果是指一般文章,就仍以遵守“一稿不能两投”的原则为好。实际上,周文所举的实例,也都是宜于迅速广泛传播的新闻报道稿件。究竟新闻报道“一稿一投”好呢?还是一稿“两投”或“多投”好?关心这个问题的读者,不妨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我有一位战友,爱好新闻写作,隔三差五就有几篇稿子寄往报社。但由于缺乏“基本功”的练习,虽然投稿不少,但见报却极少.对此,他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而是挖空心思找“窍门”,走捷径。一次,他听人说投稿也有“秘方”,概而言之主要有二:“一是一稿多投,这家不用那家用,名曰‘东方不亮西方亮’;二是集中“火力”给一个编辑投,“心诚则灵”,投的稿多  相似文献   

6.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不出多少理由,常常以这是“规定”搪塞过去。平时还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通讯员写的稿子被几家新闻报刊采用,就有入不解地问:“你们新闻单位不是规定不准一稿多投吗?一篇稿拿几次稿费?”在一  相似文献   

7.
求“渔”记     
张少武 《军事记者》2001,(10):42-42
每当翻阅散发着油墨香的稿件,我的心头总会生出几许感慨:在漫漫新闻之路上与其凭借他人挂号出名,不如学会自己走路,慢慢前行。急功近利:“失马蹄”。三年前,初入报道组时的我对报道可谓一窍不通,但为尽早“出名挂号”,我竟走起了“旁门左道”:让一名搞报道的老干事每次写稿都挂上我的“大名”,我则跑腿、扫地、倒茶,全心全意搞好后勤“保障”。不多日,在老干事的鼎力相助之下,我的“大名”频频见诸报端,一时间,领导、战友的赞扬声灌满了耳朵。我越发轻飘飘起来。然而,没过多久老新闻干事高升调走了。偏偏在这节骨眼上来了采…  相似文献   

8.
我有一友,在党委领导机关“爬格子”(做秘书工作),业余时间,他爱将从电话中收集的情况、下面寄来的典型材料略施小技,加工成“新闻”,署上自己的大名,寄给报刊、电台,弄点“外快”,名利双收,倒也安然自得。我则不以为然。接“二传手”抛来的“新闻”,再将此抛给新闻单位,只怕不会一路顺风,总有“搁浅”、“触礁”之时。果不出所料,此友常在河边走,难免湿了鞋,到底闯了“红灯”。我主张,切莫轻信“二传手”传来的“新闻”,因为我不止一次上过那些“二传手”们的当。仅举一  相似文献   

9.
无意第一     
无意中,今年我竟在新闻界创下了两个“第一”:第一位登上帕米尔高原祖国西疆最西哨的女记者,这是站在边境线上才得知的;第一位直书当代正红正“火”名人之弱点的记者,这是新闻理论界一位前辈问我那篇《再看陈章良》“创意”时才得知的。 虽说记者当有“第一”意识,新闻就重是否“首创”,但我确是无意自己创第一。盛夏,选拔京城10名中小学生组成“帕米尔高原探险营”,同行大都说我“疯了”:千万里行程,你能保证无空难、无车祸、无天灾、无人被偷被抢被袭击被……你搞这项活动挣不到“回扣”,出不了大名,也不可能滞洒浪漫走一回,更甭想由此而升迁……何苦来哉?  相似文献   

10.
1968年我恰好12岁,升入初中。教我们语文的陈老师喜欢写新闻,就在班里成立了个“小记者组”,我是成员之一。我们除了向班里的黑板报和校报投稿外,还经常向上边新闻媒体投稿,可我写的稿件屡投不中,不免心灰意冷,觉得自己不是当“记者”的料。记者陈老师经常给我们上“新闻课”,讲得最多的是一名记者要有激情和敏感。他说,新闻记者一定要保持激情和敏感,没有激情和敏感,就发现不了好新闻。那天周末听了陈老师的新闻课后回到家  相似文献   

11.
传媒发表新闻,刊载文章,最兴奋的莫过于有了“强烈反响”。如果为了一个新闻,电话铃声不停,信函似雪片般飞来,不论褒贬,编辑、记者都是很知足的,起码证明自己的成果不是废料,社会信息系统还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据观察,民众的反响大致分两类,一是外在的,像打电话、写信及至找到媒体倾吐等等;二是内在的,即只在心中一悲一喜一震一惊一怒。能引发外在反响的实际是少数,因为许多人并没有那么多闲功夫非要以电话、投书的方式表露不可。当然也有人天上好给传媒做反响,一支笔、一叠纸、一部电话机,时常处于备战状态,天天手持报刊,目盯电视,一遇感触,便甲乙丙丁地讲开去。我的某位朋友就存此偏嗜,他的大名常见于各类报刊的读者来信栏或者什么内部通讯中。我是做编辑的,他与我结识,正得助于他的来信。但我也劝诫他,他的“反响”一定要有切身体味、独到见解,不可投编者所好,为“反响”而反响。 编辑、记者若要自己的成果有反响,我想,只有在自己的栏目和文章上用功夫,以新闻的魅力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12.
这个题目中的“机”和“巧”如果不加引号,报道员朋友很可能会大吃一惊,甚至误以为我是个“教唆犯”。其实不然。报道员要善于投“机”取“巧”,实际上是当年一个新闻前辈对我的精心点拨.也是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来不断提高稿件见报率的一个诀窍。  相似文献   

13.
我曾在县里当过九年新闻专干,是中央和地方六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或特约通讯员。长期的通讯工作实践使我深切地感到:“一稿多投”不可制止,但应有个限度;“一事多写”好处较多,大可提倡。“一稿多投”之所以不可制止,除一些同志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已谈过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理由:既然多年来几乎所有的新闻单位都是不退稿的,它们就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制止通讯员一稿多投。既不退稿,又不让人家“多投”,那只会浪  相似文献   

14.
就我所接触到的人看,大部分搞新闻的同志都是从文学梦中走出来的。而且总是旧梦常温,有的终于成了作家,如我省的张一弓;而更多的则难以成梦,落个终身遗憾,甚且迁怒了新闻工作,说搞新闻是错投了路,误了前途,要不然我便如何、如何……文学梦是美妙的,但搞新闻也并非就是文学的克星。相反,我有幸在新闻的道路上走了一程,我倒发觉这“搞新闻”有点象“搞文学”的席梦思呢!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我做了一个文学的好梦。那是1983年春天,南阳市武装部让我去搞新闻报道。我有点忐忑,象许多同志一样,怕搞新闻破坏了自己  相似文献   

15.
大概是“同行亲”吧,尤其是“脾性”投,我是怀着一股敬意、一股激奋的心情,读完杨玉坤的“《家庭办公室》的故事”和张文直的“我写《苦恼》的前前后后”。感谢《新闻知识》旗帜鲜明、透明度强,登出了两位记者的“心声”。  相似文献   

16.
我的一位朋友仅初中文化程度,喜好写新闻报道,但刚开始却是屡投不中。自从订阅了《新闻知识》后,两年就发表作品300多篇,并有数篇获奖。他感慨地说:“多亏了《新闻知识》这个好老师。”我觉得《新闻知识》能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其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一是《新闻知识》服务性强,它交流采写技艺,介绍新闻知识,对新闻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都有助益。如“超生盲流村采访记”、“两则村级新闻获奖感言”等等,对读者都很有启迪。其次,《新闻知识》的内容广,选题新。既有为新闻事业与改革鼓与呼的篇章,如“继续坚持新闻改革”,“马克思恩格斯心目中的总编辑”,又有进行新闻理论探索方面有深度的文章,如“新闻价值”、“辩证思维与舆论导向”等等,为新闻学术界的百家争鸣提  相似文献   

17.
“阿郎”大名苏俊郎,是台湾最大的一家报纸《中国时报》的摄影组组长。我有幸和他相识并成为好朋友,是这次在新加坡采访“汪辜会谈”的时候。 4月22日,赴新的第一场采访是台湾海基会秘书长邱进益抵新并举行新闻发布会。我们提前赴会,台湾记者早已爆满。互相边寒喧边交换名片,免不了客套一番。这时一个眼睛大大的、个子不高的台湾摄影记者来到面前。“我叫苏俊郎。”我抬头一看,只见他眼角弯弯的,似乎总要笑的样子。“以后就叫我阿郎好了。”阿郎说他去过大陆四次,包括采访“亚行”会议和北京亚运会等等。“以后有事找我”,言毕粲然一笑,风风火火地走了。  相似文献   

18.
《新闻记者》第4期上发表金东水同志《话说新闻改革的“京派”与“海派”》一文,这确实是值得一议的问题。我先要说,金文题目不够确切。应当是新闻写作的“京派”与“海派”,是就新闻业务领域而言的。金文说成“新闻改革的‘京派’与‘海派’”,新闻改革的范围比较广了,除了新闻业务问题之外,还包括新闻体制等等大问题。而且就“改革”而言,是不大好分什么“派”的。金文一开头讲在上海好新闻评选会上听到的。这话正好是我在会上说的。但这种说法的真正来源是在北京或其它地方。我在会上说,北京有一种说法:新闻有“京派”、“海派”之分,我  相似文献   

19.
我初学写作的时候,真有一股猛劲,甚至有些蛮。每每工作之余便伏在书本上,读啊、写啊!一听到什么,感到有一点新鲜味儿,就去采访,回来趴在桌上爬格子。写了投,投了写,常常累得趴在桌上睡着了或累出病来。投的稿大多是石沉大海,就是见了报至多也是一块不起眼的“小补丁”。通过几年痛苦的摸索,我深感业余采写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写稿不得不逐渐“懒”了,而阅读、思考却多了起来。事前不再那么匆忙去采写,而是先分析被采写内容的新闻价值。如果内容有刊登的可能就紧紧抓住,非下功夫写不可。对于写好的稿子,除了时间性特别强的消息稿外,其它体裁的作品我不急于投,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处理”之后,如偶  相似文献   

20.
梁衡 《青年记者》2006,(2):13-14
写新闻不能“投政治之机”,但也不能反感讲政治,不讲政治就抓不住社会上最大的事情;写新闻不能“投文学之机”,但一定要老老实实把该读的文学名篇读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