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了解女性犯罪者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格特征,并探讨犯罪类型、年龄、文化程度和已服刑时间对她们的人格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版对395名不同犯罪类型的女性犯罪者施测,采用SPSS1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犯罪类型的女性犯罪者的内外向性(E)、神经质(N)、精神质(P)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掩饰性(L)的得分低于全国常模,具有高外倾性,高神经质,高精神质,低掩饰性的特征;不同犯罪类型和不同年龄的女性犯罪者的人格特征没有明显的差异;文化程度对女性犯罪者的内外向性(E)和精神质(P)没有明显的影响,对神经质(N)有明显的影响;已服刑时间的长短对女性犯罪者的内外向性(E)和神经质(N)没有明显的影响,对精神质(P)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某高校2010级2 214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的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量表得分与常模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在掩饰程度量表得分上与常模无显著差异;有161人的神经质得分大于等于65,占8.0%;男女大学生在精神质、掩饰程度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90后"与"80后"大学生在内外向、神经质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因而,"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整体状况良好,但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女性犯罪者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格特征,并探讨犯罪类型、年龄、文化程度和已服刑时间对她们的人格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版对395名不同犯罪类型的女性犯罪者施测,采用SPSSl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犯罪类型的女性犯罪者的内外向性(E)、神经质(N)、精神质(P)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掩饰性(L)的得分低于全国常模,具有高外倾性,高神经质,高精神质,低掩饰性的特征;不同犯罪类型和不同年龄的女性犯罪者的人格特征没有明显的差异;文化程度对女性犯罪者的内外向性(E)和精神质(P)没有明显的影响,对神经质(N)有明显的影响;已服刑时间的长短对女性犯罪者的内外向性(E)和神经质(N)没有明显的影响,对精神质(P)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85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使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手机依赖在恋爱人群中存在显著差异,手机依赖在人格特质中的差异显示,精神质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外倾性在恋爱人群、年级中差异显著。在社会支持上的总分上,恋爱人群显著高于非恋爱人群、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手机依赖与精神质、神经质之间存在正相关,与外倾性、社会支持之间存在负向相关。社会支持与外向型呈显著正相关,与精神质、神经质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在精神质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村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人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发现.农村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文化程度在高中或中专及其以下的父母亲在教养方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男女生在N(神经质,又称情绪性)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村初中学生的人格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农村初中生人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高职生人格特征对手机成瘾的影响,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调查了2 092名高职生的人格特征与手机成瘾状况,通过统计分析揭示出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手机成瘾和非成瘾的高职生在神经质、精神质和掩饰性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内倾型、高神经质和高精神质对高职生手机成瘾具有预测作用。结论是:高职生手机成瘾干预可以从培养其外倾型、宜人性、低神经质和低精神质等人格特征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以305名普通高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通过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调查研究高中生动漫迷人格特质的特点。结果显示,动漫迷高中生在其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维度、内外向维度上与非动漫迷高中生相比较存在差异,在动漫迷高中生中,男女生之间在神经质与内外向维度上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师范人格的形成,本研究采用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困扰综合诊断量表与艾森克人格测量问卷对武汉某师范高校文理科学生341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文科师范生在神经质N量表上的得分显著地高于理科师范生,在艾森克其它三个分量表上,文理科学生没有显著的差异;(2)师范高校生的人际困扰程度和神经质、精神质分别成显著的正相关,与内外向和社会掩饰性分别成显著的负相关;(3)内外向、精神质、社会掩饰性、性别对人际关系的总预测系数为43.9%,其中神经质对人际关系所得总分数的预测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高校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学生人格特质特点,以便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的教育理论依据,也为高校贫困生提供学习的榜样,本研究主要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测试方法对四川省某师范院校2011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的131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以性别与学科为自变量,以精神质(P)、掩饰程度(L)、内外向(E)、神经质(N)四个分量表测试结果为因变量,结果显示其人格特质整体状况良好,女学生在精神质(P)量表得分上较之男生明显偏高,文科学生在神经质(N)量表得分上较之理科学生明显偏高,说明女生比男生生活、学习适应状态好,更善于与人相处、做事稳重踏实,文科生比理科生的性格温和、理智,情绪反应稳定适度。最后。对上述调查得出的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师范生人格特质形成的原因作了简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农村贫困女童的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的影响。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农村685名女童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重点调查了150名贫困女童。结果:贫困女童与富裕女童比较在人格内外向(E)、神经质(N)两项呈现显著性差异;贫困女童与富裕女童在教养方式上比较也呈显著性差异,即贫困女童较少得到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而较多得到父母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在艾森克各维度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间相关比较中,贫困女童在精神质(P)维度与父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过度保护都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N)维度除了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一项外,与父亲、母亲其他各因子都呈显著相关。结论:父母亲教养态度和方式对贫困女童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各级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家庭都要特别关注农村贫困女童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感觉寻求特点及其与网络成癌的关系.方法:采用基本信息问卷、网络使用情况问卷、网络成瘾问卷、感觉寻求问卷对65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成瘾总分不具有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家庭类型、父母学历、网龄的差异性;(2)网络成瘾总分具有上网地点、生源、网络功能使用、网络使用目的的差异性;(3)网络成瘾总分与周上网时间、周上网次数、每次上网时间具有高相关;(4)网络成瘾总分与去抑制分量表得分与感觉寻求总分相关显著.结论:网络成瘾与网络使用情况、感觉寻求特点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网络行为、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成瘾的成因是近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笔者采用问卷测量法对内蒙古地区6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试图探讨网络行为、生活事件等因素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其预测作用。结果表明:(1)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上网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在上网目的上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程度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在生活事件的总分和各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生活事件的健康因子和其他因子可以预测网络成瘾;(3)网络行为可以通过生活事件间接预测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3.
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经过对280名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情况和他们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评得出的结果是:网络成瘾呈现出内容和性别上的差异;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在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方法采用金伯利·扬的网络用户自我判断量袁和艾森克人格特质量表,对商洛学院120名和西安文理学院8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其中男生59人,女生147人。结果(1)被试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网络成瘾量表不同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学科性质、教育程度、生源地等变量上的差异,差异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2)被试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神经质维度、精神质维度、掩饰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内外向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3)网络成瘾者的网络依赖性和精神质维度、神经质维度呈正相关,而和掩饰性维度呈负相关。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济南市部分高等院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一定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在:网络价值观念比较模糊;网上的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约束;网上人格冲突突出;人与人之间存在信任危机等。网络化已渗入大学生生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加强网络道德修养,抵制网络诱惑。  相似文献   

16.
对郑州市中学生社交网络成瘾的状况及影响因子的调查结果显示:27%的中学生有网络成瘾倾向,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产生社交网络成瘾,且初中生成瘾倾向高于高中生。上网年限与时间越长,社交网络成瘾倾向越严重;上网获取的信息越多,社交网络成瘾程度越低。而且,上网年限与时间能很好地预测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华东师大祝蓓里教授主持修订的《儿童十四种人格因素问卷》(简称CPQ)为测量工具,对三明市、龙岩市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所农村中学进行抽样测试,将结果与全国常模相比:(1)福建老少边贫地区初中生的十四人格有11种因素分值在中等水平(5分左右),有三种即聪慧性、幻想性、忧虑性高于6分。(2)初一与初二对比,在情绪性、敢为性、世故性、自律性、紧张性几个因素上差异显著,次人格焦虑性和内外向性差异显著。(3)初一与初三对比,在乐群性、稳定性、情绪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忧虑性、自律性、紧张性以及次人格上差异显著。(4)初二与初三对比,在敏感性、忧虑性方面有差异。(5)女生与男生比较,在聪慧性、有恒件、自律性以及次人格焦虑性上差异显著。根据不同的差异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的人格五因素、感知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北京和西安1432名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中学生为对象,采用小五人格学生问卷、社会关系网络问卷、Rosenberg整体自尊量表,综合探讨中学生的人格五因素、感知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结果发现:(1)人格五因素中的情绪性、开放性,感知的社会支持中的社会性支持、冲突惩罚、满意度对中学生的自尊具有显著预测作用;(2)在人格与社会支持对中学生自尊的联合作用中,人格的作用更为显著,因而是主要的;(3)中学生的人格特征会直接影响自尊,也会影响感知的社会支持,从而间接影响自尊;(4)对男生和女生的自尊产生影响的人格特点和感知的社会支持特点不同。本研究对于促进中学生自尊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成就动机的特点与培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309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借以探讨中学生成就动机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结果表明:中学男生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女生,具体表现为男生的避免失败动机明显低于女生,追求成功的动机则不存在明显差异;初中生与高中生的成就动机无显著差异;普通中学学生的成就动机高于重点中学学生,具体表现为普通中学学生的追求成功动机高于重点中学学生,而普通中学初中生的避免失败动机低于重点中学初中生。根据这一结果,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应特别关注女生以及重点中学的学生,并考虑学生的年级特点。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网络成瘾、父母监控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国2139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查了青少年网络使用现状,并探讨了父母监控在网络成瘾与社会适应之间的作用.结果:(1)25.5%的父母经常指导孩子上网,结交新网友是报告最多的网络潜在危险行为.(2)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3)在社会适应的积极维度,网络成瘾者得分显著低于非成瘾者;消极维度则与之相反.(4)父母监控在网络成瘾与社会适应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