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意”或“立意”,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近代古文家林纾也说:“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春觉斋论文》)“意”究竟指的是什么?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作了精辟的阐释:“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由此可见,志与文、意与辞都是文学作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志、意是指作品的内在因素,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与辞是指作品的外在表现,相当于形式的概念。古文论中,“意”的含义因文而异,大致  相似文献   

2.
用西方文论概念划分中国古代文学,存在很多误区,如诗、文。文章依据字源,结合其使用语境,详细考察了唐前典籍中诗、文、意、志等,认为诗、文同源于“心”或“意”,兼有记录与审美功能,并且在范畴上有交集。  相似文献   

3.
古人写文章很重视立意。唐代文学家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过:“凡为文以意为主”。“无意”是不能“为文”的。清初学者王夫之在他所撰的《姜斋诗话》中又这样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思是说,一篇诗文没有明确的立意,就好比军中失去了主帅,没有主帅的军队,只不过是一  相似文献   

4.
用西方文论概念划分中国古代文学,存在很多误区,如诗、文。文章依据字源,结合其使用语境,详细考察了唐前典籍中诗、文、意、志等,认为诗、文同源于心或意,兼有记录与审美功能,并且在范畴上有交集。  相似文献   

5.
《说文》字头选择有一种将古文、籀文作为字头,而将小篆作为重文处理的"古文籀文"字头现象。有些学者认为这种变例的现象是字形的讹变或版本流传产生的讹误。通过对《说文》"古文籀文"字头进行逐一考辨,我们发现许慎这样处理是有原因的。许慎往往选择与其构意体系更为一致,构形系统更为严密,更有文献语境依据的形体。由《说文》字头选择可以看出许慎的优选意识。《说文》字头选择,是以先秦文献语言为依据,最终目的是为了证明构形系统与构意系统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纲举目张     
给报刊写稿,不论是写新闻、通讯、文章、言论,都会遇到一个主题的问题。主题,就是作者在作品中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心思想。可以说,主题是作品的灵魂。有人把主题比作“纲”,把题材比作“目”,这个比喻是有一定道理的。唐朝人杜牧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明末王夫之也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夕堂永日绪论》)。古人说的“意”,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主题。这些话的意思是明白的:主题是统帅,材料、辞句都是兵,没有帅的兵是乌合之众,自然不能算军队,是  相似文献   

7.
古人说的“辞章”或者“词章”,就是文章;“辞章之学”,就是文章之学。“文”“辞”“文辞”“文章”“辞章”,这些字眼,古人常常交互使用。在古人的笔下,这几个字眼有时候有些区别,此如用“文”或者“文章”指写成的作品,用“辞”“文辞”或者“辞章”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也有时候没有区别,既用它们指作品,也用它们指方法技巧。  相似文献   

8.
《新闻知识》第五期刊登凌大同志短文说:“昨日黄花”应为“明日黄花”,理由是“明日黄花”语出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以及宋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因此,作者认为:把“明日黄花”写成“昨日黄花”是更改为了典故,甚至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9.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有一段借古人行事以明志的文字。其辞曰:"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  相似文献   

10.
《文汇报》3月27日第1版“观察与思考”栏《规模生产离不开规模销售》一文说:“上海有些产品曾达到相当的规模,‘辉煌’一时,而今不少成了昨日黄花。”其实,汉语中并不存在“昨日黄花”这一词语,有的只是“明日黄花”这条成语。黄花是菊花(秋菊)的另一种称谓。北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原意是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一过,黄花即将枯萎,也就提不起人们观赏的兴趣了。后用以比喻过时事物。宋代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过时之物,曰:明日  相似文献   

11.
现今仍有许多学者对《隋书·经籍志》总集多有收录某些作者的个人作品集存有争议,如“毛伯成诗一卷”、“江淹拟古诗一卷”等;清朝的大学者姚振宗在其《隋书·经籍志考证》中也对“毛伯成诗一卷”、“百国诗四十三卷”等作品集何以被编入总集存有疑问。对此,文章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序与《隋书·经籍志》总集之小序所述进行比较,并对《隋书·经籍志》总集中的多个作品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隋书·经籍志》总集的概念与《四库全书总日提要》总集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理解之总集的概念有所不同;后两者的“总集”是单纯的总而集之,而《隋书·经籍志》总集是“选而集之,而后总为一类成为总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一篇新闻报道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颂扬什么,批评什么,主要是通过新闻作品的立意来表达和体现的。古人写文章很重视立意。唐代的杜牧说:“凡为文以意为主。”“无意”是不能“为文”的。清初的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新闻的立意(即我们常说的稿件的中心思想),也是如此。一篇新闻的价值如何,其立意十分重要。新颖、鲜明、深刻的立意,往往使读者、听众、观众象进入新的天地一样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3.
装帧设计中的“意”(一)刘丰杰装帧艺术设计的第一个步骤,就是立意。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有一句名言就叫作“意存笔先”。立意是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绘画理论中极真重要的概念。对于包括装帧艺术在内的一切艺术作品来说,“意”,都是它们的灵魂和核心。立意的...  相似文献   

14.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  相似文献   

15.
《桐乡粪桶畅销留给我们的启示》这篇评论好在什么地方?我琢磨的结果是:它立意深刻、新颖,明晰,在表现手法上有电视评论的特色。先说这篇评论的立意。立意,就是选择主题,确立中心思想,这是一篇评论的灵魂、生命。清代的叶燮在《原诗》中说:“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宏,意远则旨永。”也是说的文章立意高远对统领全篇、遣词造句和文章流传久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古人谓文章的精要处为“眼”,故诗有诗眼、文有文眼,好新闻亦需有眼,当指一篇新闻的“神光所聚”之处,如新华社电讯稿《刘朗兰慷慨就义》中的对话:(阎军)问:“为什么参加共产党?”“共产党为老百姓做事。”“今后是否还给共产党办事?”“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这是这篇消息的“眼”,至今读来,仍可感到17岁的女共产党员面对国民党阎(锡山)军铡刀的浩然正气和博大的精神内涵。“一句之灵”,“使全篇俱活”,新闻眼是~篇优秀新闻作品中最能拓展立意、强化主题的关键,或者说是一篇新闻作品中的闪光的亮点,这…  相似文献   

17.
空空洞洞,废话连篇的文章,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厌恶。头绪清楚,文字简练,是写文章的起码要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规范本体谓之镕,剪截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镕裁》篇)选择体裁,使内容合乎规范的,叫镕意;删去浮词剩句,叫做裁辞。经过裁辞,文辞不再拖沓冗长;经过镕意,全篇的纲领就明白晓畅,刘勰还说,这好比在木  相似文献   

18.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6,(18):54-55
“春兰秋菊”比喻各有特色,各擅其美.语见唐·颜师古《隋遗录》:“(陈)后主问帝(按,指杨广):‘萧妃何如此人(按,指张丽华)?’帝曰:‘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又见战国楚·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宋·洪兴祖补注:“古语云: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例如宋·洪适《野处有诗……再赋》诗:“夜璧朝琼宁独乐,春兰秋菊岂争荣.”鲁迅《偶成》诗:“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伯秋《程砚秋夫人的忧虑》:“现在这两位都已蜚声剧坛的演员犹如春兰秋菊,各有千秋.”范作文《桂花酒》:“她们长得也都很漂亮,但春兰秋菊,风度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的艺术传统,不管是绘画、书法,还是诗文的创作,大都主张形神兼备,神完气足,传神写照。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简单说来,形似是艺术表现的基础,神似是艺术表现的高级境界。严羽《沧浪诗话》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刘大(?)《论文偶记》说:“神者,文家之宝。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苏东坡有几句著名的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谢榛也说过一句很形象的话;“诗无神气,犹绘日月而无光彩。”(《四溟诗话》卷二)足见古代的文论家,在论画与论诗文中,都很重视神似。  相似文献   

20.
说“论赞”     
“论赞”,是中国历代书籍和文章中的一种定型化的文字体式。包括史书中的论赞以及这种论赞的衍生物——其他作品继承和仿照史书的论赞体所作的论赞。 史书中的论赞,指史书纪传篇之末所附的评语。其名目很多,《左传》称“君子曰”、“君子谓”或“孔子曰”;《史记》称“太史公曰”;《汉书》、《后汉书》。《明史》等皆称“赞曰”;汉荀悦《前汉纪》《宋史》、《清史稿》等皆称“论曰”;《三国志》称“评曰”;常璩《华阳国志》称“撰曰”;《旧唐书》称“史臣曰”;《资治通鉴》称“臣光曰”。其他还有称为“议”“诠”“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