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席勒美学思想是以审美为手段最终实现人性的完满,人的自由。他推崇古希腊社会是因为古希腊人对自由的向往,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他谴责现代科技的片面发展对人性的破坏,认为只有美才能恢复人性的完满。席勒注意到人的自由自主对审美活动的重要作用,他追求美的理想,强调审美心境对人的净化提升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对待后现代文化转向,重建艺术的教化救赎功能,席勒的美育思想对人们有着启迪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席勒用抽象人性论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美育思想,认为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改变近代社会不和谐的状态,能够重塑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完美人性,并达到精神解放的目的,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成为全面发展、和谐的人,从而也建立起更高水准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喜剧的精神本体是自由.而在西方美学史上,从康德开始,才真正有了对喜剧与自由之间审美联系的揭示和把握.康德把笑看作一种纯形式表象的自由游戏,归纳出"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笑之心理模式、故作天真的"伪装术",以及评判幽默风格的"理性原则".在康德思想影响下,席勒从美育出发揭示出喜剧与人性自由的内在联系以及喜剧为精神提供自由的独特方式和途径;他明确肯定喜剧维护心灵自由、完善人性的作用优于悲剧,并提出了相应的创作主张,拨正了西方美学尊崇悲剧而轻视喜剧的传统偏见,从而启示我们,人性与自由的交融构成了喜剧美的内质.如果说康德美学主要在"形式表象"的层面上揭示出喜剧与自由的审美联系,那么席勒美学则将这种审美联系掘进到"人性自由"的层面;康德多关注笑促进肉体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席勒更看重喜剧修复心灵、完善人性,"把自由完全归还给人"的审美功能;而相比之下,席勒对喜剧与人性自由的理解和把握,较之康德更接近于喜剧的精神本体.  相似文献   

4.
克服人的异化,返回自由的人的本质,是席勒《美育书简》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对于同样的问题他们进行论述的方式以及最终得出的结论却不同。席勒认为只有在审美游戏中,人才是真正自由的,因此走出异化就意味着建立一个审美王国。而马克思则认为,只有废除私有制,实现私有财产积极的扬弃,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席勒在对法国大革命所抱的美丽幻想失望之后,他以诗人的天真浪漫,设想绕开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改造,致力于美育的方式的社会人心的改造,想使人超越自然界所造成的那个人的样子,把人的自然必然性提高到道德必然性的完美人性。席勒认为这是人类社会通向真正自由之路,也是人自身实现为人的自由王国之路。席勒的艺术美与美育理论都是围绕这一乌托邦的构建而展开。  相似文献   

6.
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从人性的本质出发结合对美的重新的定义,连结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了完整的美育思想体系。"自由"与"完整"是完美的人格,理想的人应该是理性的自由选择者,这也是人之为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7.
席勒以康德美学思想为基点对人性进行分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其美学思想主要围绕自由、人性、美、艺术和游戏冲动等概念展开。席勒希望通过美学来改造现实人生,实现人性自由和理想人性,但是在美学理论的建构中始终在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矛盾。通过分析席勒人本主义美学中的一些局限性,我们不仅能够更加客观地对席勒美学做出评价,而且能够在建设中国美学理论话语体的系过程中真正获得有益的资源。  相似文献   

8.
席勒以康德美学思想为基点对人性进行分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其美学思想主要围绕自由、人性、美、艺术和游戏冲动等概念展开。席勒希望通过美学来改造现实人生,实现人性自由和理想人性,但是在美学理论的建构中始终在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矛盾。通过分析席勒人本主义美学中的一些局限性,我们不仅能够更加客观地对席勒美学做出评价,而且能够在建设中国美学理论话语体的系过程中真正获得有益的资源。  相似文献   

9.
席勒的美学思想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始终贯穿着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审美与自由联系起来思考这一思想线索,这些思想在理论层面上是席勒审美教育思想的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10.
席勒认为人性中存在着两种基本要素,即人格和状态。人格是保持不变的自我同一的理性形式,而状态却是人在时间中经历的变动不居的感性内容。由此就产生了两种相反的要求:前要使多变的现象世界具有统一的形式,后要使空洞的形式具有实在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但是这两种冲动各自的自面性造成了人性的不完满和不自由,为使人性实现完满和自由,他提出了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游戏冲动的对象即“活的形象”,“活的形象”就是美。席勒认为,人只有在审美的游戏活动中才能实现人性的本质,因此美就是人性的完满实现。  相似文献   

11.
席勒(Schiller,1859——1905),是西方一度盛行的“游戏说”的主要代表之一。其“游戏说”的主要观点是:审美活动是游戏冲动的对象,人类通过审美活动才能促使感性与理性、主观和客观、内容与形式在人身上的和谐统一。从而使人达到自由的境地。同时,他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是人“精力过剩”的产物,当这种游戏和想象力结合在一起,就成为审美的游戏。在审美的游戏中,人完全摆脱了实用的束缚,即社会功利目的束缚,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相似文献   

12.
席勒认为,人的天性和状态——感性素材使人产生感性冲动,而人会用道德和理智进行自我约束,即形式冲动克制着人性中感性的因素;当人的情感和理性功能坚持自身秉性并相互影响时,便产生了游戏冲动,在这种情况下,感性冲动的对象同时也是理性冲动的对象,它不受感性自然的强制和理性道德的束缚,进入到美的游戏领域。游戏冲动使人获得审美情趣和自由,而艺术和美育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席勒认为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都没有实现人性的自由与解放。从人性的自由出发,他提出通过审美教育来解决他所面临的时代难题。席勒的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第二步是通过崇高来完成。人性崇高的极限就是神性和上帝,此时的神或上帝对人性起着提升作用,所以在自由的发展道路上,人是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强盗》的内容和主题倾向于用审美教育来解决时代的难题。《强盗》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他认为的真正的宗教和道德辩护,主人公卡尔.穆尔对以暴抗暴这种方式的彷徨与自责正是对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手段的否定,卡尔.穆尔选择从“完整的人”到“全能的神”的发展就是对审美教育这一途径的认同。所以,《强盗》可以说是席勒审美教育的宣言书。  相似文献   

14.
席勒认为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都没有实现人性的自由与解放。从人性的自由出发,他提出通过审美教育来解决他所面临的时代难题。席勒的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审美教育的第二步通过崇高来完成,人性崇高的极限就是神性和上帝,此时的神或上帝对人性起着提升作用,所以在自由的发展道路上,人是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强盗》的内容和主题倾向于用审美教育来解决时代的难题。《强盗》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他认为的真正的宗教和道德辩护,主人公卡尔.穆尔对以暴抗暴这种方式的彷徨与自责正是对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手段的否定,卡尔.穆尔选择从“完整的人”到“全能的神”的发展就是对审美教育这一途径的认同。所以,《强盗》可以说是席勒审美教育的宣言书。  相似文献   

15.
席勒思想的核心是对人"自由"问题的探讨,而"自由"与人的幸福密切相关。为了加深对席勒思想的认识,本论文拟从探究席勒思想诞生的文化土壤及对西方幸福观溯源梳理的基础上,深入论述席勒人性完善与自由和谐的幸福观,以此彰显席勒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和谐发展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力"的概念,莱布尼茨将客观和主观、感性和理性、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统一于单子的规定性中,给予了感性充分的地位,由此,在美学方面带来了对古典美学的超越和唯理论、经验论的调和。这对后世鲍姆嘉通、康德、席勒等人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莱布尼茨坚信审美活动是具有理性本质的,因此倒退回西方古典美学对"美的本质"的追问上来。所以,唯有通过对莱布尼茨动力观美学思想进行现象学改造,将人的自由意志从充足理由律下彻底解放出来,才能够彻底地确立感性的地位,并真正地做到给予人文思想和精神科学充足的地盘,为走出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之困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审美教育的内在需求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作为明确的概念和系统理论 ,首创于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他在《美育节简》中指出了审美教育对人的个性和谐与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 ,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 ,除了首先他成为审美的人 ,没有其它途径。”席勒认为 ,人性的发展要从自然状态提升到理性和道德的状态 ,必须经过审美这个中间途径 ,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审美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手段 ,以生动、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 ,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地进行审美活动 ,激发…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美学史上,"游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学说它的影响触及美学的许多领域,但关于席勒"游戏说"的范畴一直以来却存有争议,有人认为它是艺术起源论,而我们认为它更应该是艺术本质论。因此,对"游戏说"的范畴进行界定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艺术最本质的特征是自由,是以感性现象表现出来的自由,是人在游戏冲动中创造出来的审美外观,是主体与客体、物质和形式、必然与偶然、内在与外在、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生活与形象、主观与客观在游戏之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社群主义和品格教育认为美德稳固地维系于社群的自觉成员或个人的身上,笃信社群性或者个人性美德的结果是易于在自我与"他者"之间造成关系紧张,易于误读"他者"、导致集权主义、使人变得伪善.而自由主义过分聚焦于个人权利,过于理想化地设置了理性人的人性假设,其所推崇的自由与平等两个核心概念亦面临着理论与现实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我们》中自由与幸福这一对矛盾,认为大一统王国通过消解欲望,推崇理性至上,消解"我",推崇"我们"来企图建立人间的幸福水晶宫。但是通过分析主人公D-503的情欲和自我可以看出,"我"是不可能被全然消灭的,自由在情欲和非理性的鼓动下迟早会突围出幸福。本文认为"无限革命论"并非是作者提出解决矛盾的方式。作者处理这对矛盾的方法类似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大法官"中耶稣留给大法官的最后一个吻,通过"吻"去揭示先于逻辑的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