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国人普遍认同一种观点.就是德国的二战反思文学相比日本的二战反思文学来得更为深刻.即从不避讳自己在战争中的罪行.但对于德国人是怎样反思的、反思的内容和探讨出了哪些人类共性的东西都没有仔细加以研究.而对于日本的二战反思文学,长期以来都存在一直善意的误解,一厢情愿地认为日本人也在对其发动的军国主义战争进行着批判和忏悔,但和日本二战反思文学有着严重的偏差,更有学者指出疑问:日本是否有反思文学.正值中国学术界讨论这一主题时,随着柏林墙的倒塌,统一后的德国也出现了一股具有为历史翻案倾向的写作潮流--描写受害的施害者.这与日本惯对战争罪责进行回避、淡化与模糊化的矛盾处理方式既相同又不同.  相似文献   

2.
莫泊桑的<羊脂球>和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都是以战争为背景描述一个弱女子不幸命运的小说.作品的立意均不在战争本身而在于通过战争进行批判和反思,但是二者的批判角度和批判深度却存在不同之处.莫泊桑继承了法国文学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羊脂球>侧重于对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进行现实批判和道德批判;丁玲继承了五四传统,尤其是鲁迅的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我在霞村的时候>更注重历史批判,对民族文化心理进行反思,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遵宪晚年坚决主张以民族战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体现了他的"尚武"思想。他深入反思了清政府的对外战争以及国防建设,强调要打有准备的民族战争。他还认为,良好的外交工作将有助于民族战争的胜利。黄遵宪的"尚武"思想是近代世界民族国家弱肉强食背景下的无奈选择,他更崇尚睦邻友好与国家间的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加者,战争的欺骗性和残酷性强烈地震撼了他的心灵,使他对这次战争作了深刻的反思。他通过小说艺术地表达了他的厌战情绪和反战思想。本文试图以海明威的小说《在另一个国家》为主线,将他的其他战争小说贯穿起来加以分析:海明威的反战、厌战情绪是通过对环境的渲染、描写参战者的反常心态和表现他们的精神毁灭而流露出来的;海明威的反战思想是他世界观在战争问题上的反映,相当复杂  相似文献   

5.
面对使民族结怨、国家受损、人民受难的边塞战争,唐代诗人对战争的理性思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诗人们冷静思考战争的价值和意义,探讨战争所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负面影响,引导人们更清醒地认识战争的实质,进而谴责批判穷兵黩武的战争,从中反映出唐代诗人成熟而理智的战争态度。  相似文献   

6.
朱蕾 《考试周刊》2013,(94):16-16
伍尔夫不仅在小说的创作形式、艺术手法上锐意革新,还在小说的创作主题上深入挖掘,勇于探索。《到灯塔去》是她的代表作,充满了她思想成熟时期的哲学阐述与伦理思辨,蕴含了丰富多元的创作主题,其中的战争主题深刻地反映了她对战争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7.
<正>放眼全球,虽然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已不复存在。但是局部地区仍然动荡不安,战火纷飞,战争带来了无尽的伤痛与悲苦。千百年来,人们用文学、音乐、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来控诉战争的罪恶、反思战争的成因,祈求和平永驻人间。这些艺术形式有的表现战争的波澜壮阔,有的再现战争时期隐性战线中的斗智斗勇;有的反映人们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勇气与决心;也有的聚焦于战争中小人物的生活与命运,讴歌战争中普通人身上展  相似文献   

8.
自有文学以来,战争就和爱情、死亡等一起构成了文学永恒的表现主题,不同时代、民族的战争文学各有其不同的特色,反映了作家及特定时代的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和态度。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国文学发轫时期的神话就已有了反映战争的篇章,《黄帝擒蚩尤》即其一例。到了《诗经》,更有明显的反映,你看:“有伯兮蝎兮,帮之桀兮。伯也执,为王前驱”①的自豪,也有“自伯之东,首如飞蓬”②的哀怨,更有“我东曰归,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的历史上,爱与恨、生与死,似乎是一个永恒的个人话题。在国家层面,战争与和平似乎也是一个永恒的社会话题。历史上,欧洲是近代两次世界大战的源头,也是对战争的惨烈感受最深刻的地区之一,因而这里有着丰富的战争文化反思。对一战,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春秋无义战”,只是新老强权之间一场“竞于力气”的战争;对二战,由于法西斯主义的极端反人类性质,便有了一种大是大非的分野,也有了更多、更深刻的战后思索。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是与对文明、文化和人性的深层思索相联系的。以德国法西斯主义为例,从表层看,它以种族优越感为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导语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何以爆发?或许随着战争的逐渐展开,这个问题就开始逐渐地萦绕于人们的心头。当时的各国领导人对此也有看法:列宁——将战争归结于“帝国主义”的本性,丘吉尔——则以为战前的“民族主义”难辞其咎,威尔逊——则更在意国际交往的方式。当战争结束的时候,对战争起因的反思更成为一场争论,不但存在于历史学者的长篇大论之间,而且见于政治家们外交舞台上的纵横捭阖之中。  相似文献   

11.
作品是作者思想的表达,印证了文学即"人学"的道理。长篇小说《将军和他的部队》是弗拉基莫夫生活在西德期间创作完成的,小说的创作与作家的自由思想和个人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在这部作品中,弗拉基莫夫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尤其体现在他对战争的反思、对个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良心的拷问。弗拉基莫笔下的人道主义是对以往战争文学中人道主义的一次新发展。小说中所触及到人的尊严、个体的生命价值、是否可以用"俄罗斯价值来拯救俄罗斯"尖锐而又敏感的问题被弗拉基莫夫提升到了人道主义层面,作家反思战争的悲剧,关注战争下的人物命运和心理状态,深层思考个体生命价值是作家对战争深刻而有力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16世纪初的西方历史著述进入了一个转折时期,尼科洛·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和《佛罗伦萨史》、弗兰西斯科·圭恰迪尼的《意大利史》和《格言与反思》等论著相继问世,西方史家在分析这一特殊现象时,都不约而同地将之与意大利战争联系起来,认为这场几乎影响整个西欧的持久战争促成了欧洲政治意识形态的嬗变,反映出他们对意大利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对那个时代的"新政治"的见解,他们被称为"1494年一代人"。意大利战争的影响在他们身上显而易见,他们的著作也为意大利战争研究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历史见解。  相似文献   

13.
海明威是世界公认的著名反战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蕴涵了强烈的反战思想.其短篇小说《在异国》则更多视角多手法地反映了他憎恶和反对战争的情绪.  相似文献   

14.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一篇构思极其巧妙的作品,它超出一般作品的地方在于借助笔墨不多的环境场面背景描写.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描写“我”和母校以及城市在战争背景下的遭遇,揭示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不只是流血牺牲、断垣残壁……而反思的重点并不限于“遭遇”.还在于更深更广层面上的德意志民族心理性格以及军国主义意志体系下的病态教育。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是世界公认的著名反战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蕴涵了强烈的反战思想。其短篇小说《在异国》则更多视角多手法地反映了他憎恶和反对战争的情绪。  相似文献   

16.
教学反思要求的提出与新课程实施是同步进行的,反思型教师的培养更利于教师开阔眼界,提升教学研究的能力,保证教师在迷茫的探索中跃上新的台阶。本文特别针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提出了一些实际看法。一.语文教学反思的基本方向1.反思课堂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科学,它除了能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具有思想教育、情感熏陶、道德感染、培养性格、意志和审美观念等功  相似文献   

17.
<正>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之际,人类历史上那场最残酷的战争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战后多年来,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以及其它相关国家,都从不同维度对战争进行了反思。日本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不仅体现了历史教科书编写者所反映的日本主流历史观,也预示着日本未来对于历史教学和他国认识的导向。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争端一直在持续。基于日本在近代对中  相似文献   

18.
严冬 《学习之友》2006,(9):60-61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14年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日本对华战争中代价最小,得利最大的一次侵略行动。日本轻易占领东三省后,又以东北为基地,向关内步步进逼,直到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半壁河山沦陷,伤亡3500多万人,财产损失更不计其数。因此,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有必要认真反思“九·一八事变”的教训。  相似文献   

19.
《飘》真实地反映了南北战争给美国南方人带来的巨大伤痛,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残酷性及其历史意义的反思,但却忽略了对北方人和黑奴的描写。根据巴赫金的复调理论,《飘》是典型的独白小说,整部作品缺乏复调性对话,南方贵族是小说唯一的主体,作为客体和"异己"的北方人和黑奴处于缺席状态,根本没有和主体对话的权力。  相似文献   

20.
孙兆龙 《考试周刊》2011,(71):27-28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德国著名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短篇小说,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这篇小说内涵丰富,对战争根源的反思尤为深刻。作者结合小说的描述重点,力图从战争背后的民族心理和性格、纳粹文化对人性的扭曲等方面来探究这篇小说对战争根源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