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提出《背影》成为散文精品的原因 ,不仅仅在于深刻的“背影”形象 ,更在于文章深藏着美的意蕴 ,并从审父意识下的人性美的自然流露、崇高和优美的完美统一、结构美和语言美的有机结合三个方面分析了《背影》中的审美因素 ,认为朱自清笔下的父亲是一个审美的理想的父亲意象。  相似文献   

2.
<正>《背影》毫无疑问是初中语文的一篇经典,许多今天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在学生时代就是读着《背影》过来的。或许正是因为在许多国人的意识中,《背影》已经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阅读篇章,所以当出现《背影》退出语文教材的传闻时,舆论可谓一片哗然。将视线从社会拉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围绕学生在阅读这篇课文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有可能将对文章的解读推向更深的深度。而有一个初听不那么引人注意的问题在细细琢磨之后,欲发显示出其是一个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人们说到来自清的散文,总是提到《背影》。这篇佳作广为传诵,长期作为范文选进大、中学校的教材。《背影》不但为中国广大读者所钟爱,而且也深受国外读者的欢迎。如韩国著名的散文家许世旭曾将《背影》译成朝鲜语发表,获得许多读者的喜爱,连中学教科书里都收录了这篇散文①。《背影》作为美文,个中的父子真情,质朴写实的艺术魅力,人们早已连篇累睦盛赞不已,但其背后蕴藏的文化意识,则不大为人们所注意。《背影》中父子感情发生怎样的变化?在这变化的背后蕴藏怎样的文化意识?于中我们窥见一个怎样的父子情感世界?对这些问题的认…  相似文献   

4.
本针对一种对《背影》的误读,从朱自情的哲学观、创作观出发,证明朱自清对父亲的感情是纯真的父子之情,从而否定所谓《背影》“体现了作家潜意识的女性意识和需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5.
《背影》中的“买桔图”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该文第六自然段描绘的一幅“买桔图”,叙写父子离别之情,尤其感人至深。这个片断,紧扣题目,两次正面“写背影”,与开头的“点背影”、结尾的“忆背影”遥相呼应,是刻划父子情的重点段落。怎样引导学生学好这个重点段落呢?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训练: 第一步:划分层次,理清事件,对学生进行思路训练。这一段以背影为线索,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可分四个层次(一是交代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朱自清的生活观、创作观出发,论证《背影》抒发的是父子挚情,从而否定蒋济永所认定的《背影》“就是作者潜意识里女性意识投射的结果”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关注《背影》一文中的父爱的同时,还要关注作者的情感及其变化。作者在《背影》中通过对父亲生活的描写观照了自己的生活,而生活的不易让他更好地理解了父亲。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也是自己的背影,更是千万个父亲的背影。  相似文献   

8.
《背影》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朱自清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平实中潜着愤懑,朴素中含有激情,是它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人们大都歌颂母爱,《背影》却写父爱,歌颂父亲,一般是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背影》却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不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散文的“源头意识”江苏射阳县二中王连高《绿》、《荷塘月色》、《背影》等三篇散文创作背景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创作思想贯穿着,那就是先生的“源头意识”。“源头意识”指作者写人叙事、绘景状物时,摹写景物周边的环境,“景语”之外的“情语”,交代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的《背影》是华文语文教材中的名篇,对《背影》的解读,既要参考前人丰富的研究成果,又须取简择要,须从主旨把握和文体特征判定两个角度对《背影》的教学价值进行分析。以往关于《背影》主旨的解读可以分为“传统家庭伦理”、“社会批判”及“文化分析”三类,作为基础教材,应取最基本的意义即“父子情深”说。虽然《背影》在散文文体的结构、选取材料、人物与环境描写、语言等方面都具典型性,可称为“经典课文”,但对《背影》文体特点的把握,既要合乎散文的共同特点,更须扣住其独特之处。如“特征(背影)描写”、“现实与回忆的时空结构”等,才显出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影》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常作为"美文学"的典型代表出现在世人的印象中。近年来,对《背影》的重新解读、评价和欣赏层出不穷,这些评论都是基于《背影》的写作风格、修辞方法、人物刻画、写作结构和艺术风格,但很少有人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以《背影》为例,探讨朱自清散文的美学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背影》作为一篇用白话写成的散文,于近百年的现代散文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可不读《背影》,研究散文的写作,也不可不读《背影》”(朱金顺《读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说,《背影》是现代散文研究中绕不过的一条溪流。于是,再次探访这条朴实无华的溪流,其默默的姿态却传递出丰厚的信息,曲折有致,叮咚泉响。  相似文献   

13.
正近些时,关于《背影》一课的讨论日益热烈,传统教学理解上的新观点层出不穷,基于不同视角下的方家之言,搅皱了《背影》教学的一潭清水。笔者任教初中多年,《背影》也曾经手多次打磨,研讨诸路高手文章,感觉有话要说。一、文本入教材与观点入课当下关于《背影》的解读堪称多元,但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从面向初中学生教学的角度来看,对包括《背影》在内的文本角度,需要考虑两个前置性问题:一为什么样的文  相似文献   

14.
中语教材中的《最后一课》、《一件小事》(以下分别简称《最》、《一》)中,都有人物的背影描写。同写背影,但描写的方法各呈异彩,安排各具匠心,作用迥然有别。对两课中的背影描写作一番比较、辨析,会有助于把握各自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下面从三方面试作简析。一、描写“背影”的手法各呈异彩  相似文献   

15.
《背影》写于1925年,收在朱自清的第一个散文集《背影》(1928年出版)中。文集以《背影》书名,可见作者对这篇散文的特殊情感。《背影》只记述了一个生活片断——父亲送他从南京渡江到浦口;然后乘火车去北京念  相似文献   

16.
趣味语文     
朱自清的《背影》作于1925年10月,通篇仅1300余字。但是对其主题的解读,从文章诞生起至今八十余载仍众说纷纭。鉴于从建国到80年代中期,《背影》解读情况已有相应研究,本文将从1986年至2007年近二十年来有关《背影》解读的几种主要观点谈起,并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用词严谨,结构布局缜密,思想感情充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仿写佳品。对《背影》进行简析,并论述《背影》对中学生写作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背影》在写作艺术上有很多特点,文章从角度、白描及对比等艺术手法,对《背影》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考试》2008,(2)
学完《背影》一课,我被朱自清笔下父亲的形象深深感动了。《背影》之所以能够历久传颂且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并不是靠华丽的文字或高超的技巧,而是凭借其所表达的真情。通过"背影",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激。针对《背影》这篇文章,我  相似文献   

20.
《背影》作为名家名篇,其质朴的父子情感动了几代人,然而几次上《背影》,即使我做了很细致入微的分析,学生仍无明显的内心触动。在学生的眼里,《背影》所叙述的是一件极其普通的小事,没有什么感人至深的东西。我在这次上《背影》的时候做了一个新的尝试,请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