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雨果创作的长篇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塑造了多个悲剧角色,悲剧色彩笼罩着小说全篇。《巴黎圣母院》主要讲述了四个代表不同阶层的男人与一个美丽的吉普赛女郎之间的悲剧故事,格兰古瓦利用她保命,菲比斯贪图她的美貌并玩弄她的感情,克洛德因无法占有她而逐步毁了她,只有卡西莫多守护她至死。最终爱斯梅拉达被克洛德迫害死在了绞刑架上。作者借爱斯梅拉达的悲剧命运充分提现了命运和人性的悲哀。论文通过阐述爱斯梅拉达短暂一生的悲剧经历,分析爱斯梅拉达的命运及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巴黎圣母院》是大文豪雨果的优秀著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一位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命运的描述,展现了教权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以爱斯梅拉达为代表的吉普赛自由、真善美、抗争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之作中,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以爱斯梅拉达为首的主要人物,并通过对照原则揭示了人物关系之间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以及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4.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之作中,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以爱斯梅拉达为首的主要人物,并通过对照原则揭示了人物关系之间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以及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5.
在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的命运起伏和悲惨结局引起人们的关切和同情。爱斯梅拉达一直处于救与得救的关系中,因而她也一直生活在幸与不幸的命运之中。这种幸与不幸的命运纠缠与宗教密切关联,她最终被送上绞刑架的悲惨结局,其原因都直接指向了小说中宗教的代表人物副主教克洛德。克洛德最终的毁灭,也体现了作家对宗教教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正一、聚焦标题,精准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之前,预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概括小说情节内容,说说小说主题,提出阅读之后疑惑不解的问题。批阅作业时,我发现学生的疑问大多数集中在对标题的理解上:文中伽西莫多是在喝了爱斯梅拉达的水后才流下了眼泪,为什么题目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的是一葫芦水,为什么是"一滴水"?原  相似文献   

7.
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在其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纯粹美丽的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的圣洁形象,以及外丑内美的卡西莫多,成为法国小说中独一无二的灵魂丰碑。本文将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个性进行深入发掘,并对雨果的审美意识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感受与认识《巴黎圣母院》中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8.
爱斯梅拉达是雨果在他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中精心塑造的一个美丽、善良、温柔的女性形象。雨果对他作品中的人物,总是力图做到美丑对照、内外互补,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效果。爱斯梅拉达这个形象也体现了作者这样一种创作意图,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内外有别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红字》被誉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本文以荣格的心理原型理论为理论框架,运用荣格心理原型理论的四种基本原型对宗教观念与自然人性冲突的悲剧人物丁梅斯代尔进行分析。以小见大折射出当时政教合一统治下的殖民地社会人民内心的激烈斗争以及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批判了清教思想对人们心灵的禁锢与折磨。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必修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文节选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内容讲述伽西莫多因参与劫持爱斯梅拉达而被示众鞭笞,受到众人的百般辱骂和取笑,而在他干渴难耐、求助无望的时候,爱斯梅拉达上去给他水喝。结尾部分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 1.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在人性的看台上,能分辨美与丑;培养学生追求美、憎恶丑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同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不朽巨著,分别代表雨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巴黎圣母院》生动刻画了以爱丝梅拉达为首的人物形象,描绘了宗教与王权统治下的法国黑暗社会及下层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并运用美丑对照原则揭示了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本质,探求了爱丝梅拉达等人物命运的悲剧根源。《悲惨世界》中,作者为被压迫人民寻求解放途径,即奋起反抗,反对残酷压迫,并在宗教指引下,人性复归,在这部巨著中,作者对《巴黎圣母院》中的宗教、爱情、社会重新塑造,在悲惨的大世界中,铸造了一个爱情幸福、宗教博爱、社会和谐的理想堡垒,表达了作者对宗教、爱情、社会的美好期望及高尚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乱世呼唤英雄,建安时期是战乱的年代,形成了英雄崇拜的高潮。建安文人虽然普遍有着强烈的英雄情结,但是真正具备英雄气质并作出英雄行为的,除了曹操再无他人。建安文人处在时代和个人命运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有着悲凉慷慨的心理体验,曹操心境的悲凉还基于他对战争的人道主义理解。  相似文献   

14.
雷宇 《文教资料》2011,(31):25-26
英国女作家J.K.罗琳所写的《哈利·波特》系列一经出版就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魔法风潮。主人公哈利·波特作为魔法世界的拯救者。被命运推动着完成惩治邪恶.保护弱小的神圣任务。这与神话原型批评代表之一C.G.荣格所总结的英雄原型不谋而合。而乔瑟夫·坎伯的《千面英雄》对英雄历险的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反映在《哈利·波特》主人公的创作中,符合了人类的英雄崇拜心理和对英雄历险的期待和预设,使主人公形象得到升华.赢得各阶层读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5.
<马克白斯>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其中女巫在此剧中出场四次,论文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人格原型理论这一视角对女巫与马克白斯二者关系深入分析,试图揭示女巫这一形象与马克白斯欲望之恶的一致性,并对马克白斯发展成为悲剧人物的深层心理原因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16.
陈晔 《现代语文》2006,6(11):42-42
苏教版高中《语》(必修四)节选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第6卷《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伽西莫多受刑,爱斯梅拉达送水给他喝的一部分内容。从情节上看,是因为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送水,他才流出了也许是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的。题目为什么不是命为“一滴水换一滴眼泪”而是命为“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相似文献   

17.
尼日利亚著名作家钦努阿·阿契贝的代表作《瓦解》可称为是一部史诗般的英雄悲剧,主人公奥贡喀沃是对古希腊悲剧英雄的复兴与再现。作者将主人公个人的悲剧命运,跟其氏族“瓦解”的命运融合在一起,展示了从英雄悲剧到氏族悲剧、从个人“瓦解”到氏族“瓦解”的过程。通过对奥贡喀沃英雄形象的塑造和悲剧命运的勾勒,从英雄悲剧的视角进行解读,昭示着这部伟大的非洲小说也是一曲惹人洒泪的英雄悲歌。在此,笔者拟从小说文本人手,权且悬置社会背景及其相关问题,从分析情节线索来把握主题,并从英雄悲剧视角对文本加以深化。  相似文献   

18.
莫言作为女性崇拜者,他的作品《丰乳肥臀》从历史学、人类学角度出发,塑造了上官鲁氏这一圣母形象。文章运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理论,解读上官鲁氏的心理历程,分析其承载的爱情、婚姻与命运的苦难悲剧,并依据荣格神话原型理论对上官鲁氏形象进行文化探源,找寻其母神崇拜下的文学投影。  相似文献   

19.
<正>当加西莫多使出罕见的力气,挣扎在巴黎圣母院的水槽上、黑墙上,向这个世上唯一关心他的人走近时,那巨大的绞刑架,那娇小的生命,那在空中最后的垂死挣扎,都化为了一种磅礴的生命力量,那就是伟大的加西莫多之爱。在那个动荡时代,经受命运捉弄的两个人,被残酷的现实推到一起。一个天生美丽,一个天生丑陋。即使单纯、美丽、善良如爱斯梅拉达,也逃不出风雨飘摇、险象环生的命运,逃不过爱人的背叛。  相似文献   

20.
福克纳作为著名的美国南方作家,深受希腊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他的作品中《八月之光》有着充分的体现。主人公乔不知自己身份而不断寻找自我,最终导致了自己悲剧命运的人物。本文采用原型批评理论,以古希腊悲剧英雄和基督教中的耶稣基督为原型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乔,披露了美国南方的种种罪恶,挖掘出《八月之光》中散发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