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1 毫秒
1.
一○七七年初夏,苏轼由山东密州来到“山其嵯峨,人其颖多”的徐州,虽然仅有一年又十一个月的短暂时光,却在徐州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苏轼不仅是一位勤政爱民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著名文学家。他在徐州建立过卓越的历史功绩,写下了许多瑰丽多采的诗篇。这是后人常常传颂、怀念他的重要原因。苏轼有诗云:“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他歌咏徐州的诗词,是徐州人民一直引为自豪的。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毕生读苏轼、谈苏轼、评苏轼。他与文化界名流会见,时时谈论苏轼;他巡视大江南北,劝说基层干部读苏轼;他将苏轼诗词印成文件,在党的会议上散发,让大家研究讨论;他闲时吟诵、书写苏轼诗词,作为工作之余的"休息脑筋"。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结合苏轼在徐州任职两年的经历及其为官、为民、为兄和为友的四种人生角色,论析其徐州诗词中所体现出的淑世思想。  相似文献   

4.
苏轼是一个诙谐的人,诙谐早已作为一种文化品格融入了他的整个文学生命。苏轼的诗词作品有极大一部分充满着谐趣,这种谐趣大致可分为两类:单纯的诙谐和寓庄于谐,而且,苏轼的诗词作品中体现的这种诙谐是有它自身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轨迹的,是在他的生平经历、性格气质、才气学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此,苏轼的诗词作品不仅反映出他的谐趣,而且“蚀刻”了他的谐趣的发展历程;苏轼的诗词作品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和乐观的精神,是他一生人格的结晶,具有重大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江苏徐州市全力发展经济建设,在步入由资源型城市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期的同时,以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徐州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而只有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证城市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才能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这也是城市公民追求生态环境美的热切期望。苏轼作为徐州的"老知州",是徐州文化名人之一,他在徐的诗词风采与遗迹遗址,蕴藏着珍贵的生态美学,是徐州发展新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6.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不仅是我国古代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智者,他深邃的哲学思想在他的诗词中有较为全面的展示。以苏轼的诗词为研究文本,分析其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苏轼一生诗作繁盛,交游无数,留下了许多诗作,其中不乏有感叹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诗歌.苏轼从密州转任徐州,无论是思想还是创作都有着明显的转变.《宿州次韵刘泾》是苏轼赴任徐州路过宿州时所作,表达了当时自己对政治仕途的惆怅无奈之情.通过诗作不仅可以感受到他和友人的真挚情感,亦能窥探他在此时期的思想感情转变.  相似文献   

8.
<正>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中,苏轼诗词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分量,与此同时,苏轼诗词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共性特点。因此,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苏轼的文学创作特点进行解读分析,拿出相应的教学策略。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开展初中语文教材中苏轼诗词教学策略研究,促进学生对苏轼文学作品的理解。一、苏轼诗词教学思想解读在传统的诗词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只是重视对  相似文献   

9.
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作《浣溪沙》农村组词五首,以妙笔巧言描绘了乡村农家生趣盎然的生活百态。这组农村词以乡村生活入词,在词作中具有开拓意义,丰富了词的创作题材,增添了诗词作品的生命力和蓬勃生机。词中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徐州地区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乡土人情,带有鲜明的徐州地域色彩。  相似文献   

10.
试论苏轼诗词艺术美的构成特点王云飞苏轼作为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其作品是多方面的,思想是多元的,艺术特点也是丰富多样的。他诗词的豪放特色是公认的,但就其诗歌艺术形式的美学成分看是多要素的。现将其诗词特点分析如下,以就教于学仁。一、空灵朦胧之美苏轼在《饮湖...  相似文献   

11.
苏轼十分爱茶,他与茶结缘终生,几乎到了嗜之成癖的地步。他还自觉地引茶入诗、入词、入文。在苏轼的咏茶诗词里,茶是优裕闲适生活的标志,是困顿仕途中的安慰,是真挚深厚友谊的纽带,亦是创作灵感兴会的媒介。苏轼的咏茶诗词还是反映民间疾苦,折射社会现实的一个载体,一把利刃。他以对茶的挚爱,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茶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苏轼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使他在苦难中有快乐,在平凡中有诗意,其诗词深化着他对人生的热爱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与苏辙,手足之情笃挚,思想观点一致。他们在“邅回一生中”、“寸寸弯强弓”的坎坷生涯中,彼此常以诗词唱和倾诉衷曲。苏轼给苏辙的赠答唱和诗词,现存二百多首,约占他诗词总数的十三分之一。其内容除了抒发兄弟之间悲欢离合之情,表达相互关怀慰勉之意外,有不少是吐露理想抱负,剖白政治见解和表达思想认识的,记录了苏轼思想活动的  相似文献   

14.
在苏轼2000多首诗和300多首词中,涉梦诗词达352首。这些诗词分真梦诗词和欲梦诗词两类,真梦诗词有的记录其真实梦境,有的记录其在梦中的感受和状态,有的记录其在梦中所作诗词;喻梦诗词则主要抒发其古今如梦、劳生如梦的生命意识,而后者又主要表现为世事如梦和时间如梦两种形式。苏轼之所以大量创作涉梦诗词,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他本人的人生经历、敏锐的感受力及前人创作多涉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美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应通过有效的手段向学生渗透文化自觉的思想。在徐州云龙山户外写生的艺术自觉实践下,教师通过观察引导、发散思维、深化细节、整体创作的对景写生教学,渗透苏轼诗词的文化内涵和意境精神,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文化自觉,打开了艺术与文化的融通之路。  相似文献   

16.
苏轼思乡情结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飘流异乡,因而写了不少思乡的诗词。透过他的大量的思乡诗词,可以看到他苦中作乐、以老庄哲理来对待处理人生的荣辱成败、进退得失的博大情怀。  相似文献   

17.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诗词文赋、绘画、书法方面都具有着很高的造诣和成就,从苏轼所创作的豪放词来看,风格特征的多样化是十分明显的特点。在他的词作中,恢宏壮丽、超脱旷达以及对怨愤的表现都十分明显,本文则通过苏轼的词作对这些风格特征做出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胸有成竹     
宋代有两位画家,他们的画在我国绘画史上被称为"文人画",他们就是大文学家苏轼和他的好朋友文同。苏轼不但文章和诗词写得好,而且书画也很有名。苏轼作画追求自我陶醉,他向文同介绍经验说:"画竹,必得成竹于胸中。"  相似文献   

19.
苏轼爱徐州,更爱徐州人民。他写的《次韵子由送赵屼归觐钱塘》一诗,倾吐了他热爱徐州和徐州人民的心情。“到郡诗成集”,反映了诗人热情奔放的创作生活和丰硕成果,“民事要吏尝”,体现了他爱民勤政的思想和实践。在徐州的日子,他躬亲“民事”,尽忠职守,倍尝艰宰,“巡城已困尘埃眯,执朴仍遭虮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一世纪以来,苏轼研究依然是韩国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自2000年到2019年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介绍苏轼生平和阐释苏轼诗词的专著有18部,以苏轼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有105篇,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有106篇之多,涉及到苏轼的思想和生平,苏轼诗词的内容及风格,苏轼诗词的诗歌意象,朝鲜文人对苏轼的接受与传播,苏轼诗词与中朝文人作品比较研究等多个领域。现将这一时期韩国苏轼研究的情况作一大致介绍和说明,并对这一时期韩国的苏轼研究进行简单的述评和展望,以期给国内的苏轼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