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范进和孔乙己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典型形象,他们的遭遇浸透了封建时代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悲哀,范进的可悲,在于他的精神已被封建科举污染;而孔乙己的可悲,则在于他的性格已在封建教育中变形。从他们的人生遭遇、个人追求以及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等方面,都能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毒害。  相似文献   

2.
宋益琴同学问:“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他们同为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应该如何认识这两个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同学们知道,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典型形象,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就能更集中、更深刻、更有普遍的代表性。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形象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的形象,虽然出自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的不同作家之手,但他们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分别代表了从科举阶梯上跌落下来和爬上去了的两类封建知识分子,在文坛上各领风骚。先看孔乙己,他苦读大半生,连半个  相似文献   

3.
科举考试经历了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形成了应试教育的传统,而范进是一个穷尽一生投身于科举考试之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一生投射出当时社会科举制的应试教育,尤其是八股取士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至于在当代也一直延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演绎着近乎相同的命运,只是当代相对而言对人的禁锢少一些,但迎合应试教育为了功名富贵的初衷都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4.
正《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的就是知识分子为了科举考试而耗费毕生精力,是清代著名的讽刺小说。小说之中有个精彩的桥段就是范进中举。范进作为科举制度中的一个典型,其考试的过程也是当时清代科举的缩影。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要想参加科举考试首先要成为秀才。所谓秀才,也叫进学,指的是那些参加童试合格的,再经过督学考试合格的,这时考生才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和资格。首先,考生要  相似文献   

5.
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以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没落为中心,着力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读者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尽人间万相.其中最出彩的当数<范进中举>中范进这个人物.他在中举前后迥然不同的形象变化,正恰如其分地阐释了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一朝得志的癫狂丑态,不由得使人掩卷唏嘘.  相似文献   

6.
范进与孔乙己之形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主要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表现主题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深刻透彻分析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小说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时代背景。小说《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范进和《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 ,这两个人物形象都是封建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 ,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不幸受害者。但是 ,一位疯癫的举人范进和一个落魄的童生孔乙己 ,他们的性格内涵有一定差异。范进懦弱委琐 ,甘受屈辱 ,一脸自卑自贱的奴才相 ;孔乙己虽穷困落魄 ,却自诩“君子固穷” ,有一股自视清高、孤芳自赏的傲气。孔乙己…  相似文献   

7.
也谈范进     
范进,是一位热衷于科举功名并为此而发疯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一旦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先是“往后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继而拍手大笑向外疯跑的情节,无疑是给读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且看看人们是如何对范进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评析的:“他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  相似文献   

8.
《范进中举》选自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收获。这部长篇小说,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中,称得上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深刻反映了封建科举考试制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和毒害。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成于唐,完于宋,衰于明,绝于清。由当初为国家选拔政治人才的考试制度,逐渐演变为腐蚀知识分子灵魂,禁锢知识分子思想,摧残知识分子人格的精神枷锁。一千多年来,封建统治者利用科举制度来笼络、束缚知识分子,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深深地打上了科举制度的烙印,形成了独有的心态。一、追求“功名”的官本位心态范进、孔乙己把追求“功名”作为人生唯一的目标。为了博取“功名”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白白浪费在科场上。经受了一次次落第的惨痛后,仍执著地追求,拼搏,直到垂老之年,即使穷困潦倒,依然执迷不悟,令人心酸,令人悲叹。据…  相似文献   

10.
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以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没落为中心,着力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读者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尽人间万相。其中最出彩的当数《范进中举》中范进这个人物。他在中举前后迥然不同的形象变化,正恰如其分地阐释了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一朝得志的癫狂丑态,不由得使人掩卷唏嘘。  相似文献   

11.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主要内容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作者吴敬梓通过塑造范进这一人物形象,辛辣地讽刺了八股科举和程朱理学对封建读书人思想和灵魂  相似文献   

12.
赵頫 《现代语文》2006,(3):53-54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小说《范进中举》,大家都认识到范进是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在封建社会里,那些读书人,他们都读些什么书呢?  相似文献   

13.
范进和孔乙己分别是《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中的主要人物。他们都是五十多岁的老童生,都是在科举考试道上的下等读书人,他们亦痴亦狂,不断追逐功名,都想爬上“人上人”的地位,他们都是科场上的疯子,最终落得个悲哀下场。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有四种类型:一是“我”的形象;二是封建文人,三是文人渣滓,四是进步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仅作为一个精英阶层承担着启蒙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同时,新旧文人在政治、经济制度交替变革的文化转型时期。又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心态。但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由于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处于相对劳苦大众"稍好"的境遇,然而由于他们的思想活跃,反映敏捷,统治阶级对他们的思想束缚和政治压迫就较一般群众为甚,知识分子感受到的迫害就格外深刻。在革命到来或革命退潮后。由于自身  相似文献   

16.
《儒林外史》是一部表现封建文人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通过对三大类知识分子形象的描述,展现了其所在时代知识分子的治学和治生追求,显示出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对知识分子命运和追求的冷峻思索,回答了治学和治生的关系问题,并为知识分子指出了一条崭新的人生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沉沦》的开创意义是“五四”之后的青年知识分子对于封建旧道德、旧礼教的叛逆。然而作品的主人公作为新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其心理结构中却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中国古代的文人情怀。  相似文献   

18.
《范进中举》中作家巧妙地运用嘻笑怒骂的讽刺手法,对范进及其周围的各色人物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嘲笑,表达了作家对封建科举制度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强烈憎恶之情。首先,作家运用揭示人物言行矛盾的方法进行讽刺。在作品中,作家让讽刺对象处于自我矛盾、自我嘲弄的境地,使其出丑,现露原形。比如,写胡屠户,就让他自己打自己的耳光,以暴露其肮脏的灵魂。他  相似文献   

19.
许婧 《考试周刊》2014,(79):23-24
中隐思想由白居易提出后,对封建士大夫,尤其经由科举考试入仕的寒门学子影响很大。它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一条新的隐逸之路,平衡了现实与理想的各种矛盾。这也成了中隐思想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寻求矛盾中的平衡点。文章从中隐思想产生的社会矛盾、理论矛盾和文人思想中的表现等方面入手,研究该思想如何在重重矛盾中寻求平衡点。  相似文献   

20.
湘军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重视对传统教育的恢复和建设。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礼治。其举措为:宣扬封建教化,兴办书院、义学,标榜学习内容,恢复战区科举考试等。湘军之作为,为战后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