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如今,不少报纸的周刊上,动态简讯的编排处于“弱势”。周刊上少则一两篇、多则四五篇深度专题报道,再配两张图片就装满了一个版,动态简讯很难挤进去。有的周刊在版面的一角留有刊发简讯的空间,但内容往往不为读者关心,或是一些产品、会议发布会的消息,信息量不大,“面目可憎”。这使得读者对周刊上的简讯,要么留不下什么印象,要么没有什么好印象。无疑,报纸周刊上主要的新闻品种是深度报道、专题报道,深入分析和多角度透视新闻事件,篇幅较长。但周刊上也应该有一些动态简讯。其一,周刊往往侧重某一个专业、领域、行业,如汽车周刊、教育周刊…  相似文献   

2.
向明 《青年记者》2004,(12):21-21
这几年,报纸最大的变化是专版多、专刊多,像电脑、旅游、通讯产品、房地产、汽车.证券等专刊,不仅内容高度趋同,还时常有貌似“新闻”的东西出现,它们要么是企业的“新闻发布稿”,要么是企业或老总专访,要么是产品及厂商的最新推介……更有甚,一些报纸还将整个版面“承包”出去,服务专刊变成了广告专版,专刊部、专版部变成了广告部(或广告公司)。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如何从宏观上把握一个城市,充分认识城市的多种功能,开拓报道视野,多侧面,多层次地深化城市改革的宣传,这是城市记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近年来的新闻工作实践中,我们曾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重新认识城市打开报道思路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我们在认识上把城市报道的路子看得很窄,要么就是眼睛只盯着一些有影响的厂矿企业,年初“开门红”,年中“双过半”,年末“创水平”,围着产值、利润和生产进度作文章;要么就是根据某一时期上面一个什么精神或某一项工作部  相似文献   

4.
新闻图片,首先是新闻,其次才可考虑画面视觉形象的表达是否恰当、完美。那么,是新闻就要符合新闻的基本要求。而相当多的新闻图片来稿,只注意了画面视觉形象的“好看”,忽视了新闻信息的传达。一些摄影者以为只要画面漂亮,就是好新闻图片。他们尤其忽视了最重要的“时间”要素,要么没有,要么模糊或者模棱两可。在信息时代,读者重视的是新闻的时间和速度。因此,要想提高新闻图片的信息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重视用画面说话。新闻图片也可以说是视觉新闻,它的冲击力在画面上,而不是在说明词中,如果图片本身吸引不了读者,说明词写得再好也起…  相似文献   

5.
在报纸新闻标题制作中,经济新闻标题的制作是一个令编辑感到头痛的问题。这类标题之所以不能吸引人,是因为它们要么在标题中列举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要么以一些大而无当的抽象字眼来概括活生生的经济事实。这样的标题对于读者来说,不仅不能达到吸引读者阅读的积极效果,反而会使读者产生“疲倦反应”,对读者进一步阅读新闻起着一种“挡驾”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申红 《青年记者》2003,(6):32-32
经济报道正在成为中国新闻报道中的一门“显学”,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当前的经济新闻存在着不少让人难以满意的地方,如经济新闻对经济工作的指导性太弱,大多为事后诸葛亮式的指导,再如,经济新闻的可受性差,要么文章令人难以卒读,要么成为企业简报工作总结经验介绍等等。本文试图揭示当前经济新闻存在的种种误区,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或者不需要用理论去指导和升华实践,否则,那将出现要么是盲人摸象,要么是指鹿为马,要么是人云亦云,要么是我行我素等状况。新闻理论的研究,对于新闻实践说来,如同船之桨,车之轮,鸟之翼。尤其是对于“知其法而不善知其理,惯于实而不善惯于旨”的地市报而言,新闻理论的研究更显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一、什么是新闻 今天的讲座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些新闻话题。“新闻”是大家都熟知的东西了,但在今天有什么新的理解呢?我给的“定义”(定义是为不定之义也):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价值事实的信息传播。这个定义和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有些接近,又有一些区别。陆定一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新闻姓“新”.一是新闻的内容要新;二是新闻的时间要新。有的通讯员.光想着快.要么忽略了新闻内容的新.要么忽略了新闻时间的新,不能使二者紧密结合,所以才导致上稿率低。笔者将日常一些通讯员只图快不求新的主要表现列举如下:①一味的快、很少考虑“新”。单位开一个会,开展一项活动,不管有无特色,内容是否新,主题思想是否新,事例是否新,递着就写。②盲目的快.根本不考虑“新”。大事小事,事无巨细;六路八方.方方面面;不分主次重点,不问青红皂白全揽到筐里,发走了之。3超前的快.离奇的“新”。今后工作设想、来年宏…  相似文献   

10.
成就报道作为新闻宣传报道的一种形式历来是新闻报道尤其是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着力点和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成就报道的状况和产生的社会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人民群众常把一些成就报道称作“唱赞歇”,这些被称为“唱赞歌”的成就报道,就其本身可能出现的问题来说,要么是指其数量过多、过滥,要么是指其内容贫乏、片面、失真或虚假。事实上,成就报道暴露的这些问题,在不少新闻节目和新闻报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中,尤其要防止和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即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中存在的一种“唱赞歌,不怕多”的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各家报纸都十分重视新闻摄影工作,新闻图片在经济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它对读者的吸引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有些新闻图片已经形成一定格式,影响力赶不上文字。那么,作为基层党报,如何运用新闻图片,力争在经济报道中有所突破、创新,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呢?一是要见物更要见人。当前经济摄影报道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物的表现比较弱,一些经济新闻照片要么“见物不见人”,画面里不是厂房,就是机器;要么就是“机器加人”,虽然画面里也“见人”,但大多是一种缺乏活力或被淡化的人,他们往往成了某种物的陪衬…  相似文献   

12.
时下电视地面频道似乎普遍患上了“时间焦虑症”,正陷入新一轮的改版狂潮中——他们只是感到惶惑和不安,出于“变”的本能而去一而再再而三地改版。要么对原有的新闻栏目修修补补,要么干脆改头换面,打造新栏目,哪怕变个名字,仿佛也让人安慰。在诸多的求变中“民生新闻”是叫得最响的一块招牌。南京有“南京零  相似文献   

13.
戴志磊 《青年记者》2002,(11):34-34
“新闻落点”一词时下经常被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挂在嘴边,抢抓“新闻落点”亦成为许多业内同仁选题策划的常见操作方式。那么,什么是“新闻落点”?其内涵、外延如何界定?“新闻落点”首先是新闻事实。我们知道,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运动的。按照新闻传播学的理论,新闻所传播的是具有新意的事实,就是指当事物的变动由“普通事实”变化为“新闻  相似文献   

14.
深度报道是全面、系统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的产生、过程、结果、解释其意义 ,展望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深层的报道方式。新闻链接是近年来新闻编辑学上的一个新概念 ,它是“大新闻”、“大时事”、“把新闻做透”、“把新闻资源吃干炸尽”等新闻理念的产物 ,同时 ,也是深度报道理念在编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进入21世纪 ,全面深入的改革开放使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提高了 ,他们不但要求知道发生了什么新闻 ,有什么信息 ,而且要求传播媒介在报道一些重要新闻事件或问题时 ,回答“这意味着什么”和“为什么会这样” ,从而使受众活跃思想、开阔视野…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新闻,以及由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派生出来的种种新闻观念,诸如“时效”、“头条”、“典型”等等,本是很清楚的,而且似也不应发生什么问题;绝大多数编辑。记者和部队报道人员坚持正确的新闻观念,恪守新闻规律,保证了新闻报道的质量。但是现实表明,也毋庸讳言,在不少新闻工作人员那里,一些正确的新闻观念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异。这方面的问题存在久了,一些人员不但正误不分,而且会以误为正;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新闻工作人员,一开始就接触那些变异了的新闻观念,更会以误为正。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或者不需要用理论去指导和升华实践,否则,那将出现要么是盲人摸象,要么是指鹿为马,要么是人云亦云,要么是我行我素等状况。新闻理论的研究,对于新闻实践说来,如同船之桨,车之轮,鸟之翼。尤其是对于“知其法而不善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报业发展迅速,报纸的规模扩大了,版面增加了,报道的内容丰富了,记者的稿件见报的频率更密了,有的记者一天写出几篇稿件,但看过这些报纸,读罢这些报道后,真正能使人过目不忘、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多。其原因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除了没有较高的主题和较大的新闻价值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新闻报道语言缺乏雕琢和锤炼,平淡、干瘪、没有激情,难以对读者产生强大的情感冲击力。一些报道要么是空洞的说教,要么是材料的拼凑,要么是数字的堆砌,如同嚼蜡,食之无味。新闻语言要讲求情感冲击力古人云,“感人心者先于…  相似文献   

18.
上市之痒     
“目前制约新闻网站上市的不是政策问题,而是它们自身的盈利能力问题。许多新闻网站盈利模式单一,要么靠广告,要么靠政府补贴,而且在广告方面还面临着商业网站的强有力竞争,这样很难获得投资者认同。”  相似文献   

19.
新闻述评是报纸上的常见体裁,它兼有新闻和评论的优势,备受报人的青睐。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各级报纸上的新闻述评不算少,但成功佳作不很多。一些述评刊于头条却鲜见读者,重要原因之一是事与理缺乏有机融合——要么空话连篇难觅新闻,要么铺陈材料缺失观点,不能给人以新思路、新联想、新启示、新知识,如今谁还愿意耐着性子“一篇述评读半天”?会写、写好新闻述评,是编辑、记者的一项基本功。本期《前沿关注》讨论“重视采写既有思想高度又不空泛的新闻述评”,所发5篇文章整体水平较高来自业界的,联系实际述说体会;来自学界的,条分缕析探索规律。请仔细品味这些文章吧,相信你也会和编者一样,为作者新颖而独到的见解击节叹赏。  相似文献   

20.
时下,打开一些网站看新闻或其他频道,常发现一种怪现象:责任编辑要么没有署名,要么署外文名,有的干脆用“网名”。真人是谁?不得而知。众所周知,在报纸等传统媒体中,责任编辑都要署名并且一般用真名。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尊重了媒体自身,又尊重了编辑本人的劳动成果,可增强编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