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用“发愤以抒情”的创作论评屈论双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这说明了他对文学;的自觉认识,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是先秦诗歌的支脉、但不能把它放在北方中原发区的文化体系中考证,它是各民族文化发展曲折复杂而不平衡的体现。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用诗歌充分抒情言志、生动表现自我的伟大浪主义诗人。司马迁对屈骚的评价,基本上是正确的,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鲁迅散文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释愤抒情”,其理论渊源可上溯到屈原、司马迁、庄子,与外国的厨川白村、弗洛伊德也有关系。鲁迅散文以释愤抒情为核心,体现了诗情盎然、“放言无惮”、“深于取象”、“随物赋形”等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3.
骚音屈子心     
“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这铿锵的诗句,昭示了他的伟大与不朽。古往今来,爱国志士莫不崇敬屈原,并奉他为志坚行洁的楷模。特别是那些身处逆境的文人墨客,往往以屈原的精神激励自己。司马迁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坚定了发愤著述的信念,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范仲淹《岳阳楼记》有“迁客骚人”之谓,足见屈原的流风余韵。正是由于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屈原才成为一个不朽的诗人,此即李白所说的“哀怨起骚人”。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昌言“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创作历史剧《屈原》的郭沫若,在他的论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中以热情洋溢的文字盛赞屈原:“他是在用他全部的生命来创造他的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深受汉世文化精神的影响,尤其是汉儒经世治用文学观的浸润,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之进取精神为主体,兼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的治世思想,树立起文为世用的强烈责任感。表现在他的创作思想上,就是自觉地用儒家思想去观照历史,去评价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自觉地以史的述作来反映社会现实,为社会服务,为政治教化服务。另一方面司马迁因遭逢厄运,创作的目的和动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的"发愤著书"说突破了汉儒的美刺文学观,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自觉而明确地对著述寄予了深切而丰长的生命,他饱蘸血泪、满怀真情的倾诉,超越了汉儒"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教条束缚。司马迁的文学思想中既有对汉儒文学观的传承又有对汉儒文学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十四行体(sonnet,又音译为“商籁”体等),原是欧洲的传统格律抒情诗体,后流播到世界各地,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诗体。在新诗运动初期,我国诗人就开始移植该诗体,创作汉语十四行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诗人已经初步完成了十四行体中国化的过程,创作了数千首中国十四行诗,世界诗歌发展史上出现过的各种十四行诗样式,中国诗人都推出了成功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祁国宏 《天中学刊》2015,30(1):90-96
李贺是唐人中学习并接受屈宋辞赋作品最自觉的诗人,其创作实绩也最为突出。具体可由三个层面得以佐证:唐人的楚骚评论最多最集中的是李贺;同时代及后人对唐人接受楚骚的批评意见争议最多、最集中的是李贺;唐人创作中称引屈宋并化用楚骚命辞及句法甚为密集,且其诗歌整体文学精神与楚骚最为相通的亦是李贺。  相似文献   

7.
“书愤”,乍一看 ,这个明显地带有政论性色彩的标题 ,促使我们不禁要问 :南宋诗人陆游为什么愤呢 ?书什么样的愤呢 ?又是如何地书呢 ?何况它是“以才学为诗 ,以讨论为诗”(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有别于“政论文”。一般评论者都会认为 ,诗人要表现“书愤”的主旨 (抒发爱国激情 ) ,使之渐臻佳境 (表达愤的感情 ) ,必须要有深刻的生活感受和炽烈的爱好热忱。我们以为 ,除此以外 ,还要有纯熟的抒情诗的写作章法和技巧 ,否则 ,这首流传古今的《书愤》诗是难以曲尽其妙 ,铭刻人心的。无庸讳言 ,古典诗歌暗含着一定的章法 ,自从元代文学…  相似文献   

8.
屈原在文学上所走的是一条成功之路。他继承和借鉴了诸多的中原文化、楚文化因素,创立了“楚辞”新诗体,开创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对后世产生了既深且广的影响。司马迁引用刘安的话评价屈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王逸标举扁赋是“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刘勰云:“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姜亮夫先生说:“要是没有屈原的作品,就不会有我们后代  相似文献   

9.
曹植作为建安之杰,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上都取得了卓绝的成绩。曹植的诗赋取效风骚,情兼雅怨。基于其自身创作经验,以及建安文学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时代风貌,曹植尤其重视文学的情感因素。他所标举的“辞赋小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儒家诗教对文学抒情的束缚;其“愤而成篇”的创作主张,接续并壮大了诗骚以来的抒情传统;他所提出的“大笑吐辞”,体现了建安时期文章娱情的新风尚,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缘情的内涵。曹植的文学批评既出之于他天才的识见,也是汉魏之际思想解放和文学自觉的产物。曹植对文学与情感问题的探讨,为陆机“诗缘情”的提出做了多方面准备。  相似文献   

10.
七言古诗是唐诗独有的面目。唐人对此一诗体创作上的贡献,是文学发展史上十分光辉的一页。初唐诗人立意创新.为七古开辟了道路;盛唐七古,臻于完备,争奇斗胜,各具特色;中唐有了明显的变化,即叙事七古的增多和七古的小说化,各家又有其独特的面貌;晚唐七古减少,名篇寥寥,而叙事性特点仍与中唐相一致。“变则堪久,通则不乏”。“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复古通变,才能日新其业。这就是唐人七古盛而又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影响巨大的思潮景观。现代主义小说体现出寓言化特征。这种创作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影响显著,中国新世纪小说也强化了寓言化并产生不少典型文本。寓言本质是寓教于乐,寓言化小说的“教”与“乐”的内涵和表现更为丰富复杂,有独特的“叙述结构”。寓言化小说显示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自觉融合。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创作主张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文学创作上力主的“抒愤” ,积淀着社会、历史和个人实践的丰富内容。其《史记》所抒之愤既是个人的 ,也是群体的 ;既有讥刺 ,也有歌颂 ,可谓真善美三者和谐统一 ,而抒愤的主要形式则是“隐约”。这一主张对后世文艺审美和文艺创作影响深远 ,后人继之 ,发展成为一种优良的创作传统和一种重要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谓“创作意识”,不同于一般所泛指的“创作心理”。它指的是从艺术本体出发,参照其产生的理论背景,去揣摩、追寻以至再现创作主体在进行实际创作时艺术思维的理智程度,从而说明创作主体从事艺术创作的自觉性或不自觉性。可见,“创作意识”在这里仅指向主体创作意识的自觉与否,而不被其种种创作心理机制本身所缠系。所谓“自觉”,我以为这一概念本该有两种含义:第一,指人们在相当程度上认识并掌握某种特定事物的客观规律,且已形成比较严整的理论体系,然后有意识地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去从事某一活动。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创作的文学家,就是自觉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也就是自觉的文学。如果代表一个时代文学主流的大多数作家都在这种状态下从  相似文献   

14.
"风"、"骚"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两大源头和传统一直是中国文学创作的典范。但事实上,自汉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站在"宗经"的立场上来"辨骚"。到了唐代,由于作者人生遭遇和现实政治的关系,唐代文学在创作中自觉地吸收了楚骚传统,这在唐诗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所谓五凉文学,即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文学。众所周知,魏晋是“文的自觉”时代,然而,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文学似乎仍在“文的自觉”的时代的呼声中沉睡。一“文的自觉”自然不单指文学的自觉,但文学的自觉则无疑是“文的自觉”的重要方面。所谓文学的自觉,其实质即是人学的显现,作为人学的文学,所表现的正是不断  相似文献   

16.
“骚”是一种处于“诗”、“赋”之间的诗体。与“经”比较,“骚”体的整体特征表现为“奇丽”,“奇丽”的本质特性是变易适度性。以“经”为准,“经”、“纬”与“骚”三者之间互动着“正-伪-奇”辩证思维的内在态势。“骚”体的变易适度性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对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文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文学艺术,远在上古神话中,就产生了初期的悲剧文学萌芽。《诗经》的一部分篇章,继承和发展了神话以来的悲剧文学传统。到了春秋战国的文化解放时代,楚地巫风的《九歌》形成中国古典悲剧的雏型,屈骚则把先秦悲剧文学艺术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屈骚的卓绝功绩在于,一方面她开创了新的诗体——“楚辞”;另一方面她既无愧为抒情诗的一代峰巅,又开悲剧诗创作的新天地,为后世骚人奉为楷模,形成了中国诗史上一个重要流派。  相似文献   

18.
诗体学未自觉的两汉之前,诗歌和音乐、舞蹈等化活动是浑整不分的,总名曰“乐”。“乐”是“乐人”创制演习的“神人以和”的祀神之具。“乐”之“志”在于沟通神人,“乐”之“诗”所言之“志”即“乐之志”-“神人以和”之志。《诗》、《骚》、《汉乐府》本是“乐”之“诗”,是用于“神人以和”的祀神“乐诗”。  相似文献   

19.
汉代是经学昌盛的时代,受经学思想的浸染,王逸的《楚辞章句》也遵循经学的思维模式,采取依经而论的话语方式,具有为政治服务的品格。然而汉代文学走向自觉的发展趋势,也促使王逸在对屈骚的注释与品评中,不仅承继刘安、司马迁,阐扬屈原“发愤抒情”思想,而且更是刻意褒扬屈原的个体性情,为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在理论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身为汉武帝朝廷的中书令,虽身系史官,又具有很高的文学天赋,矢志撰写《史记》,在传记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独步于汉代乃至后世,孤高难及,有如空谷足音。如宋人所言:“六经已后,便有司马迁;三百五篇之后,便有杜子美。……故作文当学司马迁,作诗当学杜子美,二书亦需常读,所谓‘何可一日无此君’也。”①但他又生活在“赋脉繁茂”的有汉一代文学的氛围中,且又“雄于文”,②即善嘱文并兼具文才。所以,他自然会以赋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创作。这样说来,他也是一个汉赋作家,虽然他不是专门的赋作家,不像贾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