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超 《中国记者》2024,(3):25-28
<正>随着人们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典型人物报道面临着新挑战。近年来,湘潭市广播电视台在报道“时代楷模”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七一”勋章获得者湘潭钢铁集团焊接顾问艾爱国等本地典型人物事迹时,通过多重维度,展现典型人物的可敬、可信、可亲、可学之处,实现了良好的正向传播效果。一、典型人物报道的四个视角  相似文献   

2.
典型报道是报纸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但是经济报道如何写深、写活,报道的典型如何让人可信、可亲、可学、可敬,是经  相似文献   

3.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孕育着生生不息的新闻人物,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新闻源泉。电视人物专题报道给人以激励和鼓舞,感染和启迪,一直是广大观众喜爱的节目形式。而不论是报道先进典型人物还是凡人小事,只有让观众感到可信、可亲、可敬、可学,才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从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而要收到这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孕育着生生不息的新闻人物,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新闻源泉。电视人物专题报道给人以激励和鼓舞,感染和启迪,一直是广大观众喜爱的节目形式。而不论是报道先进典型人物还是凡人小事,只有让观众感到可信、可亲、可敬、可学,才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从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而要收到这样的效果,电  相似文献   

5.
正面报道难,难在找到党和政府的意志与人民群众意愿的结合点;舆论监督难,难在做到准确、客观、公正,加大力度,又要把握尺度; 典型宣传难,难在做到让典型人物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新闻创新难,难在真正做到"三贴近"。  相似文献   

6.
4月1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长篇通讯《新时代的中国工人许振超》,报道了许振超如何从一名普通装卸工成长为装卸专家的先进事迹。通讯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报社领导和同事们也给予了好评。作为这篇通讯的执笔者,我感到,对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一定要扎扎实实地采访,认认真真地写作,原原本本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要把时代特点和人物个性写出来,让读者切实感到先进典型人物可信、可亲、可敬、可学。“压力”变成“深入”的动力许振超是中宣部推出的重大先进典型,也是中宣部改革典型宣传报道的一次重要尝试。报社领…  相似文献   

7.
“无物似情浓”,是北宋名词人张先在“一丛花”词中写出的名言佳句,意即世上没有什么比真挚的情感更为浓重的了。然而,在典型人物的采写中,往往存在着过于强调其指导作用而不同程度忽视情感作用的现象,造成典型人物不食人间烟火,甚至被“条条框框”化,使典型与受众产生距离感。事实上,人物典型身上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资源,把这一资源发掘充分,发挥得当,运用得体,在典型宣传中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使典型人物真正做到可亲可信可学。  相似文献   

8.
《为民爱民记者俞佳友》获得了2011年度浙江新闻奖广播作品类一等奖。作为这篇专稿的采写者,笔者深深体会到,对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一定要扎扎实实地采访,认认真真地写作,原原本本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要把时代特点和人物个性写出来,让受众切实感到先进典型人物可信、可亲、可敬、可学。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3,(7):38-41
典型报道成功与否,对于地方民族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影响力的构建至关重要。而典型报道必须在题材选择、舆论导向、强化宣传等方面避免陷入误区,必须还原典型人物的真实性和普通人本色,增强典型的可信度和公众的认同感,还要处理好报道角度和距离感,要抓住重要节点把握报道节奏,要创新报道形式,通过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典型塑造,从而增强地方民族高校校园网络媒体的舆论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怎样才能让典型变得可信、可亲、可学,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要坚持人性化,摒弃高、大、全。 面对一个新时期的典型人物,既要把握典型报道的规律,又要放开来写最能反映时代特色的东西,可以写典型人物的这一面,也无妨写一点典型人物的另一面,不让他成为远离人群的“英雄”。  相似文献   

11.
文物考古报道写好了,会给人以可亲、可信、可读之感,写不好,则会使人感到索然无味。对两年来的文物考古报道来个“回头望”,我觉得写文物考古报道应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第一、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采撷最有价值、对今天最有裨益和借鉴的东西加以报道。一般说来,越久远、越稀少、科学性艺术性越高并具有文字或图像的文物,就越有价值,特别是“首次”发现的,更有采写报道的必要。比如,秦公一号大墓,由于历经2500多年,从中出土的任何文物都是珍贵的,但尤  相似文献   

12.
典型报道难,用消息体裁比用通讯体裁报道典型更难。如何把典型报道采写好,真正让读者满意,是新闻界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2004年我们报道福建省上杭县植保站副站长薛德乾的事迹,采用的是消息体裁——《“老薛是我们的贴心人!”》(《闽西日报》2004年11月4日一版),获得第十一届福建新闻奖一等奖。我们认为,采写典型报道,一方面要深挖典型的时代意义,一方面要从细微处着墨,有血有肉,让典型“可敬、可信、可亲、可学”。选择报道时机薛德乾是上杭县植保站副站长,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个在田地里摸爬滚打了20年的基层农技干部。我们发现这个…  相似文献   

13.
龚立堂 《中国广播》2010,(10):80-82
典型报道是一个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新闻宣传手段。如何使之常出常新,影响深远,是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懈探索的课题。典型报道无模式可袭,但有规律可循。破解典型报道难,就要舍得花力气,采写出有分量有影响有力度、能够激发人们向上精神的典型报道,真正做到可信、可敬、可亲、可学,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14.
王田田 《军事记者》2002,(12):18-20
可敬、可信、可学,常常作为衡量典型人物报道是否成功的尺度。从一定意义上讲,可敬,是典型人物的闪光点;可信,是典型报道的立足点;可学,是典型宣传的落脚点。三者兼备,典型人物报道便具备了一定的感召力。而典型人物报道的感召力,则是典型人物报道的生命力之所在。如何增强典型人物报道的感召力?我认为要做到以下3点:找准典型人物的先进性,确保典型报道的真实性,力求典型宣传的贴近性。找准典型人物的先进性实践证明,凡是能够叫得响、立得住、产生巨大社会效应的典型人物,比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等,无…  相似文献   

15.
"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这"四难"不仅是长期困扰新闻宣传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一个亟待求解的症结。新闻宣传的"四难",难在何处?其实,正面宣传难,难就难在把党和政府的意志与人民群众的意愿结合起来;典型宣传难,难就难在实事求是,使典型人物可亲、可信、可学;舆论监督难,难就难在准确、客  相似文献   

16.
彭泽非 《新闻窗》2007,(4):21-22
典型人物报道是新闻宣传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先进人物让受众难以忘怀,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然而在以往的一些宣传报道中,先进人物常常被描述得不食人间烟火、高高在上,脱离了大众,独立于社会,让受众感到其遥不可及,这样的宣传效果并不是媒体所要的。那么,如何完成对典型人物的塑造,让其可信、可亲、可学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将改进会议报道与落实“三贴近”相结合 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会使党报体现权威性及读者产生可亲感、可近感和可信感,也才有可能腾出一些版面,让“鲜活”的新闻进入一版“黄金地段”,办出一张联系群众的权威党报。  相似文献   

18.
去年,《人民日报》在新闻改革中提出要做到可信、可读、可亲。我认为,这“三可”中最重要的是可信,这是个基础。而要做到可信,必须实在——向人民说真话,说实话,不说(或至少少说)假话、虚话,把真实的情况告诉人民。十三大报告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主要是因为对九年来改革  相似文献   

19.
人物通讯是一种真实、及时地报道先进人物的事迹,并深刻揭示他们精神境界的新闻文体。 真实,是人物通讯的“生命”,也是对人物通讯作者的基本要求。 那么,人物通讯怎样才能使它有“生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我以为,必须做到不夸张,不溢美,既入情又入理,方能令人可信可亲。 在1991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评选中,我与他人合作的人物通讯《女儿情》荣获一等奖。获此殊荣,始料未及。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篇通讯除了  相似文献   

20.
一个典型一面旗,一位劳模一盏灯。过去,我省城乡长期以来传着“劳模靠报纸,报纸靠劳模”的说法,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记忆犹新。夏秋之交,在全省各地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之际,本报报业集团的同志深入全省部分城镇、乡村、工厂、学校和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听到一个共同呼唤:希望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山西日报》要像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那样持续不断地大张旗鼓地宣传各条战线涌现出活生生的先进典型,尤其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活着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