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建构滞后于学科的实践发展,透视其学科体系的建构模式,存在着"分科式学科建构""模糊结合式学科建构""融合式学科建构"三种典型模式,但均存在着一些问题。研究表明,深化课程与教学论的元认知、宏大视域中对课程与教学核心概念重构、课程与教学的具身认知整合、教育实践活动中整合学科框架,是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教学论学科建设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学论学科建设问题研究历经了引进国外教学理论、探索本土教学理论、建立中国特色教学论三个阶段。主要关注了研究对象、学科性质、方法论、学科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当前,教学论学科建设面临着价值取向上的功利化倾向,研究方法上演绎主流,研究内容上的轻视问题,研究队伍上"实践意识"不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已经进入了自主构建阶段,原创性研究和本土化研究为建设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土壤。在批判和借鉴已有课程与教学论流派的知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之上,大力促进中国课程与教学论流派的发展,可以丰富和发展中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更好地利用课程与教学论流派所创生的理论与学说,指导中国大地上的课程与教学实践,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面对的各种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学科教材论是一门主要探讨学科教材的编写、使用、评价、管理、历史和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注重揭示学科教材的编写和教学使用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兼具实践应用性与理论性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以学科教材编写和使用等现象和事实为基础的、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学科教材问题,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教材论基本原理系列、学科教材开发和使用过程系列、学科教材历史发展与比较系列。发展学科教材论需要凝聚研究力量,建立学科教材论的学术共同体;需要扎根实践土壤,把握学科教材论建设的重难点;需要着眼独有元素,突出各学科教材论建设的个性;需要知悉理论基础,以多元视角开展学科教材研究;需要增强方法自觉,构建学科教材研究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发展迅速,但在编写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处理好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教材结构设置偏颇;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同学科教学法、学科教学论的研究混为一淡;将学科课程评价与学科教学评价等同起来。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编写要构建出合理的内容结构,处理好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研究和学科课程评价研究,完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这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追求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物理教学论发展面临的问题,充分认识到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突出实践取向的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方向,即应在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考核评价和教育研究等方面增强实践性,同时将突出实践性作为其学科发展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7.
罗儒国 《教育学报》2007,3(2):41-45
在世纪之初,教学论学科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新进展,但也存在着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研究对象尚不明确,教学论研究功利化倾向等问题。为了走出教学论学科发展的误区,实现教学论的科学化、现代化、中国化,教学论学科发展应兼顾“学科体系”建设和“问题研究”并举,分化研究和整合研究并重,积极探索对话合作机制、构建研究共同体,加强教学论学科制度建设,注重教学论研究者知识分子精神的自我形塑。  相似文献   

8.
教学论研究对象和解决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需要广泛吸收各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来分析,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来解决。教学论跨学科研究具有综合性、互融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它不仅在量上扩充了教学论的内容和结构,而且在质上充实了教学论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不仅加强了教学论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而且提高了对教学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作用。但是,在教学论跨学科研究中也出现简单套用与搬用其他学科的原理概念、"任意"的跨学科偏向、没有很好地考虑教学实践的需要等令人困惑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强化对跨学科引进与移植中的消化和融合而形成自己的"专属领地",如何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而保持自己独有的风格,如何结合教学实践需要而进行研究领域的扩展,这是未来教学论跨学科研究亟须超越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学科意识是学科发展的前提,更是学科的生命之本.目前,教学论研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与时代挑战亟需教学论树立学科意识.教学论学科意识是对教学论学科生存、学科发展、学科成长、学科命运的自觉关注,是自觉或主动地立足于教学论学科,从教学论学科视角出发,运用相应的思维方式、一定的研究方法、独立的学术判断以及以学科自身的逻辑来思考和回答教学论学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意识.教学论学科意识关涉教学论的学科关怀、学科尊严、学科立场.教学论学科意识的提升需要教学论学人夯实教学论知识基础,实践中强化专业能力;强化学科主体意识,树立问题意识;增强学科情感,提升学科自信.  相似文献   

10.
学科意识是学科发展的前提,更是学科的生命之本.目前,教学论研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与时代挑战亟需教学论树立学科意识.教学论学科意识是对教学论学科生存、学科发展、学科成长、学科命运的自觉关注,是自觉或主动地立足于教学论学科,从教学论学科视角出发,运用相应的思维方式、一定的研究方法、独立的学术判断以及以学科自身的逻辑来思考和回答教学论学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意识.教学论学科意识关涉教学论的学科关怀、学科尊严、学科立场.教学论学科意识的提升需要教学论学人夯实教学论知识基础,实践中强化专业能力;强化学科主体意识,树立问题意识;增强学科情感,提升学科自信.  相似文献   

11.
自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有关新世纪文学的研究渐已成为我国当前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拟从新世纪文学在时间向度上的“生长性”、在空间拓展上的盛大性和自主性两个方面切入,从理论维度与实践层面予以研究,认为新世纪文学仍然是一种发展态势中的文学。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及重要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教育经济学研究于20世纪早期在中国出现的萌芽、20世纪中晚期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经济学研究在中国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展望了21世纪初期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报告文学的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文学在新世纪该以何态势迎接新的挑战?文章分析了新时代的趋势和特征对报告文学的影响,并对报告文学进行了回顾与前瞻,对新世纪报告文学的走势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分析化学发展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化学始于一些分析检验的实践活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分析检验工作。16世纪,化学反应广泛地应用于湿法分析。18世纪中叶、重量分析法使分析化学由单纯的定性分析迈入了定量分析的时代。到了19世纪,定性分析趋于完善,定量分析的各种方法也相继出现并不断发展。分析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初,被称之为经典分析化学。20世纪以来,在经典化学不断充实、完善的同时,仪器分析也迅猛发展,并且在分析化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世纪的社会是全球信息化和市场化的高科技社会.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同样面临着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严峻挑战.因此应从德育品格、课程结构、个性发展、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6个方面推进21世纪旅游教育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采用走访、面谈、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深入分析和研究新世纪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的前提下,在全面探讨新世纪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路和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新世纪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世纪的社会是全球信息化和市场化的高科技社会。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同样面临着如何培养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严峻挑战。从德育品格、课程结构、个性发展、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6个方面探讨21世纪旅游教育的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产生的原因,认为它是德国艺术家内在的"表现"诉求与19世纪现代艺术成果的新结合。它之所以在20世纪西方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因为它既产生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同时还有影响深远的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19.
杨曦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98-102
纵观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自鲁迅以来,一直到世纪末的新写实主义作家,在其浩浩荡荡的作家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生活,他们的创作活动大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文坛半数以上的作家都可以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行列,而他们的作品又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因此“乡土文学”可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主干。从“五.四”时期的为人生和反帝反封建到八、九十年代的回到生存本身,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主题发生了多重变迁,对整个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主题变迁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aims to define the extent of, and causes for, the decline of the Wesleyan educational effort in England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1902 the Church had 738 schools, but these rapidly declined throughout the century, with only 28 remaining in 1996.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se schools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had been largely for the protection of Wesleyan children, with a denominational mistrust of the proselytism in both Anglicanism and Roman Catholic institutions. This study aims to show how far this mistrust continued in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estimates the influence of growing ecumenism on the Church’s decision to allow its own elementary schools to disappear. Nevertheless, this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reflecting the declining influence of all churches on wider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s well as the increasing need to form church alliances to counter growing secularism in a post‐Christian e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