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三位流散作家具有独特的文化身份,他们的英文作品在西方得到赞誉,其作品中众多的文化符号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本文以跨文化传播特点和后殖民主义理论为基础,分析文学作品、流散作家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经典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具有传承性,英文原创作品的传播效应优于翻译作品,上述流散作家与英文文学作品的优势,有利于我们看到文学对于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尘埃落定》和《百年孤独》,无论是家族历史的变迁衰落还是对于现实的关照,对历史人生的思索和关照上两位作家不谋而合,他们关于孤独的思索是深刻且悠远的,但在具体的写作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本文意在通过对其孤独产生原因的不同,对两部作品的孤独意涵进行探寻。  相似文献   

3.
堵文晖 《文教资料》2014,(21):36-37
虽然V.S.奈保尔和J.M.库切种族出身不同,但是都流散于母国与异国之间,既无法获得母国的认同,又无法被异国接受,多重的文化身份造成了他们的文化认同危机。通过比较两位作家,有助于理解后殖民流散作家这一群体所面临的困境,找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流散文学引起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本文就从两位印裔女作家的作品入手进行分析,以文化视角对流散文学蕴含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透过作品寻找流散文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鲁迅和卡夫卡生活在中西方的同一个时期,两位作家的生命经历和创作作品都体现着两位伟大孤独者的孤独情怀.笔者试图通过比较《阿Q正传》和《骑桶者》,从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形象塑造、个性抗争三个方面,透析鲁迅和卡夫卡的孤独情怀异同。  相似文献   

6.
鲁迅和卡夫卡生活在中西方的同一个时期,两位作家的生命经历和创作作品都体现着两位伟大孤独者的孤独情怀,笔者试图通过比较《阿Q正传》和《骑桶者》,从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形象塑造、个性抗争三个方面,透析鲁迅和卡夫卡的孤独情怀异同。鲁迅和卡夫卡是中西方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鲁迅出生比卡夫卡早两年,去世时间比卡夫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可以看作是男性写作的代表,而陈染则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的一面旗帜。他们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出现,反映了男性本位主义立场与女性主义立场的矛盾。在通过对这两位作家部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和比较,探讨这种矛盾出现的根源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在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与苏童《城北地带》中,两位作家分别对少年形象的塑造和年轻人生命景观的书写呈现出相似的维度和不同的张弛力度。霍尔顿与南方“街头少年”虽然在生理年龄和心理精神方面有着相似性,但他们却以不同的方式应对在与现实世界的冲撞中产生的心灵孤独。“父亲”形象的缺位安排则暗示了少年们对成人世界的对抗与反叛,而在书写人性中可贵、脆弱的美与温情这一层面,两部作品亦呈现出守望与毁灭的不同姿态。  相似文献   

9.
路翎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两位不同时空中的作家是有着某种精神上的内在关联的,以至在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是非常相像。在《财主底儿女们》与《罪与罚》中",疯狂"无疑是贯穿于其中的主旋律,本文将针对两部作品中"疯狂"的主旋律进行分析,来深入感悟两位作者之间那种强烈的精神共鸣。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和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中国和美国最为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这两位20世纪著名的女性作家,虽然出生在不同的国度,但是她们通过艺术作品探寻人之生存状态和人之生存意义的信念,尤其是中西方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意义却是如出一辙。由于所处时代相当,在她们的作品中,除却孤独的主题,还有其他的方面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两位杰出的女性,在孤独中浅吟低唱,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为人类留下了永恒美丽的财富。对比张爱玲作品《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和卡森·麦卡勒斯作品《金色眼睛的映像》中的艾莉森,觉得无论是曹七巧对他人的摧残还是艾莉森无法忍受生命之重对于自己的自残,都是女性在男权社会里被压抑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库切小说的批判精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鲁迅解剖的是中国的国民劣根性,库切揭露的是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在南非的罪恶,但二者在本质上则是一致的。两位作家均暴露了文明的虚伪,展示了人性中的嗜血、奴性、瞒和骗,从而体现出作家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和冷峻的民族自省精神,以及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人类的大爱。  相似文献   

12.
《悸动心曲》是库切的一本文学评论集,收录了其对于21位作家的评论文章,库切紧紧围绕这些作家的作品进行阐释、分析和解读。本文通过梳理这21篇评论文章管窥库切评判文学之标尺的3个主要方面:关注历史书写、聚焦伦理道德以及讲求文学形式。上述3个方面是库切衡量一切文学作品优劣的不可撼动的标尺,也是其自身文学创作中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和大陆新武侠小说作家们都以超越小说现代性的姿态,运用后现代主义视角,从乡土角度表现了虚拟的“约克纳帕塌法”王国和“后江湖世界”,又从身份探索角度表现了“身份危机”与“身份混杂”,从解构颠覆的角度分别表现了“颠覆自我”与“颠覆世界”。福克纳和大陆新武侠作家们的小说的后现代特性,表现了全球化大语境之下文学发展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4.
易卜生和曹禺都以诗情勃发的激情在各自的剧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寻梦者"形象,来表达对现实的反抗以及对自我与他人拯救的理想情怀。他们梦想的指向旨趣迥异:易卜生坚持不懈地叩问人的生命之终极问题,他的梦想都指向人的最终的精神向往;而曹禺在诗意掩映下的梦想却都指向物质的或者现实的、世俗的归宿。虽然曹禺深受易卜生及其他西方剧作家和西方思潮的影响,而传统文化和宗教的积习却使曹禺在实质上选择了一条与易卜生迥异的审美之路,他们的典型"梦想"意象实际是中西两种精神指向的文化显现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论"80后"小说中的"半成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后”写作基本上属于未完成时成长小说,从成长小说的叙事语法来说,“半成人”形象的塑造是其重要艺术价值。这种半成人的特质在于:独立/依赖、坚强/脆弱、孤独/狂欢。家长制下的伦理桎梏、意识形态的规训以及消费主义无孔不入的诱惑三管齐下是“半成人”的文化生成机制。但,“80后”最终长大成人还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丁玲与萧红同是中国现代文坛著名的女性文学代表作家,她们都以女性作家细腻的笔墨来写她们笔下的女性,在体验人生、寻问人生中都发出了孤寂的心声,但丁玲是以女性在叛逆中寻求生命的火花作为她创作的主旋律;萧红则是以女性在孤寂苦难中呼喊人生成为她创作的主旋律。其原因在于:作家的生活环境、经历和思想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以西方经典叙述学对叙述者和叙述声音的划分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库切多部作品的细读分析,充分展示其叙述的复杂性,并兼顾剖析叙述者与小说主题及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挖掘其作品中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丁玲、萧红、张爱玲三位作家在抗战时期分别塑造了强女人、苦女人、俗女人这样三种类型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她们的生存现状、孤独的悲剧美以及对女性文学现代性的贡献。为抗战时期的文学多样化,女性文学的发展添上了亮色。  相似文献   

19.
加勒比英语文学是英国文学传统和加勒比流散族群文化记忆结合的产物,在英帝国文学经典系统内部打开一种颠覆/创新、解构/重构以及边缘/夹缝的视角。从简·里斯、维·苏·奈保尔、牙买加·琴凯德等当代流亡作家多部与其自身经历密切相关的英语成长小说中,清晰可见的是加勒比流散族裔个人成长与民族成长之间交织互动的转喻关系,以及“加勒比英语成长小说”这一文类与一系列现代性的文学表征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文学"经典",历来的批评家、作家们曾给出过许多不同的定义;关于"20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西方、俄罗斯和中国评论界及广大读者的观点也远不是一致的。本文对于何谓文学"经典"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根据对于文学史的深入了解及相关的阅读经验,列举出若干部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的作品并予以扼要阐释,认为这些作品映证了南非作家库切关于文学经典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