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唐宋词的“流行”特征相当明显,表现为创作主体阵营的扩容与创作者身份的多元化,“平民”氛围的营造与受众主导地位的确立,以及传播手段的大众化和多样性等。曲子词的流行,不但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大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促进了雅俗文化的交融。同时,它还为后代俗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流行词的出现增添了语言的多样性,是每个时代人与人交际不可缺少的一种沟通方式。流行词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符号,它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并且很难彻底探究。它的发展也是如此。本篇只是初步从语言、社会、文化、心理等四个大方面来浅析流行词产生的原因和流行词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表达空位的补位机制作用下,"草根"、"山寨"两词适合人的认知规律,以中性而又形象的附加义为补位要素,进入现代汉语"平民"、"模仿"两类词族"中性化而又形象"这一表达空位,从而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语境中很快成为一个流行词,两词也成为记录时代文化的文化词.这种共同语吸收流行词汇填补其表达空位的机制有力地证明了语言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记载文化的系统.  相似文献   

4.
流行词语"非常+名词"的社会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既是社会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对流行词语进行社会文化分析,有助于认清语言变异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多角度、多元化地认识现代汉语变化的轨迹。“非常”一词之所以流行,正是在于它所携带的丰富的社会文化含义,也就是说它包含了人们所指现象的社会观念、文化心态、审美取向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5.
论黄庭坚词     
黄庭坚是北宋的一位词学大家,他和苏轼都有“以诗为词”的文学主张,把诗的创作方法用之于词,同时他又继承了词的传统,对当时流行于民间的歌词也有所吸收,形成了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自具面目的特点。黄庭坚的词,写出了他一生的爱好、兴趣、欢乐、苦痛,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一个时代跳动的脉搏,在宋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人,特别是辛稼轩等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磁州窑作为北方著名的民窑,在大量生产日用瓷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文化精品。其中瓷枕上的苏轼词之多,反映了文化名人与普通百姓之间特殊联系,为我们探求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承的条件、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古代邯郸劳动人民的审美与心态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7.
赵瑞楠 《海外英语》2014,(15):267-268
爱人"一词是在五四运动(以1919年为标志)引起的"恋爱自由"的风气中出现的。当然"爱人"一词在当时也只是在知识分子中流行使用,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时,"爱人"一词也只是流行在老解放区内的,对于新解放区的知识分子来讲"爱人"一词还是十分生疏的。"爱人"一词是中国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从旧社会过渡到新社会的新生产物。尽管"爱人"一词已通行几十年,其用法还是很难为社会所普遍认同。作者在翻阅众多的英汉词典及网络词典时发现"lover"一词在很多词典中被译成"爱人",作者不禁提出疑问"英语中‘lover’一词是否可以与中文的‘爱人’形成对等关系?"通过实证性的考察,作者得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8.
蒋捷词中的云意象有着丰富的意蕴,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怀念,游子羁旅的情思和隐居生活的逸趣。蒋捷喜欢用云意象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个人经历和性格以及文化传统有关。云意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也成就了蒋捷词悲凉清俊、萧寥疏爽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以“屌丝”为例,分析流行称谓语的理据。流行称谓语的理据可以分为词内理据和词外理据,根据来源的不同词内理据,可以分为: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词外理据可以分为: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两种。本文主要侧重社会心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方言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针对目前颇为流行的"忽悠"一词进行讨论,着重分析其流行的原因和对外传播中可能的译法,认为只有用直译法并以解释性翻译加以补充,才能使类似"忽悠"这样的文化负载词既为外国人所接受,又不失其原本韵味.  相似文献   

11.
在敦煌地区历史时期早期的总体文化格局中,居于主体和主导地位的是原有的中原传统文化;从宗教流行格局方面说,当时的敦煌地区道教流行不仅早于佛教,而且比佛教更广泛、更深入和更有优势,既和儒家文化等共为当时敦煌地区总体文化格局中的主体和主导,又在当时敦煌地区流行的各宗教中居于优势地位。如果仅从宗教流行格局方面说的话,当时的敦煌地区是以道教为主的地区和社会。  相似文献   

12.
晏畿道所代表的婉约词风,是当时北宋时期士人心态和风貌的反映,也是其时宋代文人士子独立而特殊的文化思维的折射和反映。工致言情的词风与生平坎坷起伏的遭际,导致了晏畿道感伤词风的形成与臻于完善的过程.其清婉伤感与格律精微体现出宋代词体逐步成熟与完备的发展历程,颇具考证与论议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词作为中国文学中一种特殊的诗歌表现形式,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尤为突出的当属中国传统的月亮文化。鉴于当今翻译界流行的"文化转向"趋势,本文在对中西方翻译理论进行综合对比的基础上,就如何更好地翻译词,尤其对如何保留与传播词中蕴涵的月亮文化进行了一番探讨。希望文中提出的观点有助于指导古词英译,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翻译尝试正确传达中国月亮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最终达到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月亮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北宋时期的杭州,已是江南颇为繁华富庶的地区之一。宋室南渡之后,杭州更成为南宋王朝的都城,成为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西湖作为杭州的地域象征,是当时达官显贵和文化名流经常流连徜徉的地方,西湖也因此而更显文化底蕴。南渡词人作为当时一个特定的文学创作群体,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西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笔下的西湖词也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真实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语言生活中"酷"词族的流行越来越引人关注。语料的认知分析发现,"酷"的意义具有模糊性,"酷"词族的流行除受我国改革开放大环境影响外,还和求新求异心理的影响、商业文化的推波助澜以及表义的经济性有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为宋代怀古词的经典,也是豪放词风的代表作,但赤壁词的传播和出名却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北宋时期,赤壁词的名声并不大,甚至默默无闻,它的传播影响和读者的接受程度也较有限,当时文人的诗话笔记和词话都很少谈到赤壁词。这首词是在北宋末和南宋初才为文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南渡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英雄之气和当时文人渴望恢复的文化心态相契合,由此读者重新发掘了它的艺术魅力,其名始振,遂流传天下。  相似文献   

17.
对苏轼词在词体发展中的作用,许多论者从“以诗为词”“韵”等角度作了深入的探讨。分析苏轼词的众多题序,可以发现苏轼对当时业已形成的词体功能和特征的态度,并进而从其对词体的态度上,追寻苏轼词体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的发展,ACG文化在中国网民之间日益流行,随之而来的"行话"——ACG网络流行语也逐渐为人们所熟悉。网络流行语体现了网民富有想象的造词能力。这些词通过多种翻译手段借由网络来到中国,对汉语语言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就如水、电和空气一样,互联网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于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化、网络语言、网络广告、网民、网虫……铺天盖地、蜂拥而来,2011年"Hold住"及"Hold住姐"等词的出现,为网络语言的流行带来了又一高潮。本文通过对流行网络语言构成的归纳与总结,并通过模因论剖析网络语言的内在生成机制,分析了网络语言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由于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使得社会教化在汉代得以复兴,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教化"一词的流行,在此之前的战国时期,"教化"并未流行,而先秦诸子之中,只有荀子使用过"教化"一词。汉末魏晋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名教一词取代教化一词,成为当时的流行词,这一变化在《全晋文》中得以体现,在文中,名教出现了51次,教化仅出现5次。通过分析词语的变化,进而反映出教育历史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