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作品以文字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文字自身所具备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使之产生与作者类似的情感体验。也能够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在脑海中浮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甚至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分析艺术形象。所以说“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那么,想象在中学生的阅读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利用想象来使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充满活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借助想象,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阅读教学就会事半功倍。中学生阅读的重难点是文言文阅读。…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被作者巧妙地留下了“空白”,这些“空白”突出了中心和写作意图,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些“想象的空间”。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章中的“空白”艺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利用阅读中的想象“空白”,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很重要,文学作品的语言只有进入读者眼中,通过读者心灵的感受和想象才能被激活,进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在读者头脑中的鲜明度、丰富性和持久性,直接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自身审美情趣的提升,这就形成了阅读中的想象“空白…  相似文献   

3.
文学以语言为媒介塑造形象。作者怎么把一行行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呢?这就需要想象。想象绝不能不根据经验,神鬼和天堂地狱虽然都是想象的,可也是根据人和现世想象出来的……”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以作品中的语言描绘作指南,在自己的头脑中引起与之相应的形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兴趣爱好,通过想象赋予这些形象以活力、生命,从而使作品所描绘的形象活生生地呈现在自己心中。读者在阅读时通常会碰到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自己与作品所描写的对象曾有过相近或相同的经历、经验。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似乎不需想象就能…  相似文献   

4.
文学以语言为媒介塑造形象。作者怎么把一行行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呢?这就需要想象。想象绝不能不根据经验.神鬼和天堂地狱虽然都是想象的.可也是根据人和现世想象出来的……”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以作品中的语言描绘作指南,在自己的头脑中引起与之相应的形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兴趣爱好,  相似文献   

5.
“画面”教学就是以语言为媒体,在了解语义的基础上,借助想象和联想,把凝固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由于想象和联想,文学作品就具有了形象性,它在读者头脑中的印象是具体的。不过,由于每个人的理解程度、阅历及想象力等不同,想象和联想也因人而异。人们常说的“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林妹妹”就是这个道理。基于这一特点,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就应该讲求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联想再现其艺术形象,养成善于想象和联想的习惯。例如杜  相似文献   

6.
想象在文学中的作用切实存在,但目前对其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特点和规律尚少有清晰论述。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欣赏者的想象分为三个阶段,即“知觉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并对这三个阶段的想象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其在想象的线性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结合文学欣赏的过程阶段,即“感知阶段”、“想象阶段”、“理解阶段”和产生审美感受的阶段,着力探究想象在各阶段的或隐或显,或灵动活泼或低沉蕴蓄的作用方式,最后得出结论:是否能创造出引发读者诸多心理因素的和谐自由运动的艺术形象是文学创作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感动与困惑     
西方的接受美学认为,阅读任何文学作品,读者的心中都存在着一个“前结构”,这个“前结构”是由读者阅读时当下所处的人生境况及读者的人生素养、知识结构等等所决定的,作品的意义则产生于读者“前结构”的阅读制约之中。每个读者的人生境况、人生素养、知识结构是在不断的变动之中的,所以,每个读者对每部作品的每次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与感受,也因之使得作品的意义处在一种不断的生成之中。我在这次重读《麦琪的礼物》时,就很深切地感觉到了这一点。以前读这部作品,很是同情作品主人公因物质贫困而带来的悲惨命运,也很是佩服作…  相似文献   

8.
不同凡响     
音响,是指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声音。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常常能发现,作家们在写到一定的语言环境时,会使用一些象声词,使作品产生一定的“音响效果”,给读者产生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觉。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人教版五年制第八册)一文中就多处写出了“音响效果”。  相似文献   

9.
黄新 《中学文科》2006,(10):4-14
文学作品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欣赏文学作品的具体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了对阅读文学作品的评价要求:“根据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抒情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想象品鉴美     
毛艳 《文教资料》2006,(8):125-126
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只有通过鉴赏才能完成;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鉴赏者在鉴赏过程中,也总是希望能从作品中得到感情上的满足、认识上的深化以及美的享受。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便发挥它的陶冶性情、改造灵魂的作用。这就是文学艺术的特殊功能——它能使人获得美的享受,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凡的文字中发现美。法国雕塑家罗丹说“世界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当我们感受到某种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时,就会产生一种兴奋、愉悦和满足的情感,进而激起我们向…  相似文献   

11.
联想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能使学生用眼、耳、口、脑去感受语言文字表达的意思及其内在联系,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法国现实主义伟大作家巴尔扎克有过这样的话:“真正读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透露的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这里的“发展”离不开联想与想象,在“熟读深思”中,联想与想象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联想与想象,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材料,就会发生奇异的变化,众多的、具体的、活生生的形象便会呈现在眼前。读者的阅读兴趣会更浓,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2.
关艳霞 《天中学刊》2004,19(4):74-75
小说评点在读者阅读、作品接受中所表现出的价值主要有三方面:评点家通过点明书中的“智慧”来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实现读者对作品的充分理解;读者在小说评点家的指导下,在阅读过程中摆脱了“知闲事”、“广见闻”的阅读心理,阅读层次由“猎奇”,上升为审美;在提高读者的艺木感悟力的同时丰富读者的阅读经验,使其在以后阅读同一部作品或者其他作品时都能以自己的思维去阅读。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语文课程标准》把尊重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了新课程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理念。下面,笔者就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一些个人的初浅认识。  相似文献   

14.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玉玲 《广西教育》2005,(7B):18-18,39
图式理论认为,阅读理解与“先知先验”密切相关,阅读过程就是读者的“先知先验”与阅读材料内容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所谓“先验”,就是指读者在阅读之前,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有关概念或获得的相关背景知识。在阅读时,读者只需理解句子而无需阅读其他内容,就能就该问题迅速给出答案。这大大加快了阅读速度,提高了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要想写出卓尔不群、横空出世的好文章,没有天马行空、包罗万象的想象力是不行的。想象是创新的关键,是让文章绽放异彩的契机,一篇文章的档次、风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想象力的强弱。为使学生想象的羽翼更为丰满、结实,教学中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想象思维训练。一、在阅读时利用张合有致的文章,拓展想象的广度和深度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方面,阅读为写作积累了丰厚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于文学作品这种语言艺术往往是用形象描写来诉诸读者的,且具有婉曲、含蓄的特点,“用意十分,下语三分”,给人余味无穷的美感。文学作…  相似文献   

16.
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的观点,不仅具有文学批评理论建构的意义,而且具有文学作品阅读实践的指导作用。“知人论世”既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从一定的角度而言,“知人论世”是读者打开文学作品堂奥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7.
“具体化”是接受关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中“不确定”和“意义空白之处”,通过积极想像填充完成的活动。“具体化”概念体现了读者是文学活动中的接受主体,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存在价值,文学意义的最终实现都依赖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性阅读。同时,因读者的个人背景不同,文本的“具体化”因人而异,“具体化”也就期待着读者加强文学素养、提高文学阅读能力,以达到文学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相似文献   

18.
如果仔细研读一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建构主义、对话理论、作者中心论等新旧阅读理论交织在一起。比如:“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从这些表述看得出清晰的建构主义印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20.
阅读 ,从文本中获取信息 ,它的本质是吸收。但是 ,在吸收的过程中 ,读者绝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创造者 ,因为阅读就是一种创造 ,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接受美学这样描述阅读的过程 :本文 (作者完成的作品 )→传播(印刷发表 )→接受 (读者接受 )→创造 (读者的创造 )→变形 (读者对本文的超越 )。其中 ,“本文”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中介 ,而从“接受”到“变形”就是读者参与作品再创造的过程。真正的文学作品具有环境描写的真实性、人物形象的丰富性、情节结构的曲折性 ,现代派作品还往往留有作者无法解释的疑惑茫然 ,这就使文学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