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的认识,经历了“八大时期”、“曲折时期”和“新时期”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新时期”的认识是对“八大时期”正确认识的继承和深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既要防止和反对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又要防止和反对忽视以至放弃阶级斗争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没有明确提出何谓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进行概念上的阐释;对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阶级斗争形势估量失误,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的两大缺陷。导致该文局限性的原因,既有历史环境方面的,也有自身认识方面的。该文在主要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认识上的缺陷与不足,已经显露出“左”的错误理论的端倪,并成为1957年后中国共产党内“左”倾错误不断发展在理论上的萌芽。  相似文献   

3.
建国后,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问题,我们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实践上出现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失误。究其原因,主要有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主观随意性理解、阶级斗争思维方式的惯性作用和对国际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作为教训,在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必须正确地分析客观形势。  相似文献   

4.
晚年毛泽东对当代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勇敢的探索与研究。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积极的思想观点,也形成了不少错误的认识。诸如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执政党建设等问题上,往往是正确思想与错误认识交织并存,需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剥离,以对其中正确和错误的部分作出符合实际的区分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略论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共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具有认识上的二重性。主要表现为:在政治制度上,一方面肯定人民民主专政需要有其他阶级、党派参加政权;另一方面,对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后,应适时实行国家职能的转换,加强和扩大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经济制度上,一方面提出“主体—补充”的新经济模式;另一方面,要求彻底解决非社会主义经济的残余部分的改造问题,进一步强化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单一化趋势。此后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反复与曲折,与上述认识上的二重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我们党在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的问题上,发生过严重在的错误,教训是及其深刻的。在纠正左的错误以后,有些同志,在对待现实的阶级斗争的问题上出现了右的错误认识。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同过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的阶级斗争的特点有什么区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作了深刻的探讨,总结了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真心诚意地在中国呼唤社会主义,却又极力预防社会主义革命;他在中国极力筹谋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却又设身处地设计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措施;他真心同情劳工阶级,又反对无产阶级成为未来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他高度评价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人类的贡献,却又明确反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极力反对用阶级斗争的手段达到社会主义的目的。深入分析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矛盾性,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孙中山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布哈林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提出了“落后的社会主义”理论,首次划分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正确论述了过渡时期阶级和阶级斗争一系列重大问题;他正确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个时期”的特点;他通俗而系统地进行理论宣传,扩大了唯物史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989年春夏之交的从学潮、动乱到反革命暴乱,再一次把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问题尖锐地提到我们面前。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又成为人们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作出了正确的估计。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在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进行卓越探索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经验,提出了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解决之后,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改革,是发展科学技术,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明的理论,这就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思想斗争是毛泽东意识形态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毛泽东认为,阶级和阶级矛盾的存在是思想斗争的物质基础,思想斗争是发展的必然,是完成革命和建设任务的需要;思想斗争的性质是阶级斗争;思想斗争的主题经历了一个从反对主观主义到反对修正主义的过程;思想斗争是和彻底革命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理论上说,是意识形态问题导致毛泽东形成了彻底革命论,进而形成了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思想斗争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由于对思想斗争地位抬得过高和对思想斗争主题、对象判断的错误,导致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走上了曲折道路。  相似文献   

12.
梁山起义并不是农民(或市民、游民)起义,而是由社会各阶层人士广泛参加的人民起义。梁山起义的性质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阶级斗争,而是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以"替天行道"思想为指导的,以武装斗争为手段的政治斗争。斗争的实质是"护道"。"替天行道"就是替天行"仁"、替天行"义"、替天行"礼",就是要建立一个理想的"王道"社会。梁山起义的性质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自周秦以至近代)中,贯穿始终的矛盾斗争并不是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阶级斗争,而是人民大众为实现理想的王道——礼制社会与专制统治者背离"王道"、背弃"礼义"而进行的道义斗争。《水浒传》则是"志于道"的知识分子用小说(稗史)形式,弘扬孔子《春秋》精神,"替天行道"的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13.
封建国家是土地所有者要求限制生存斗争的意志的代表 ,,因而它同土地所有者特别是大土地所有者天然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并不影响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实质 ,它只有允许生存斗争又限制生存斗争才能维持阶级关系的恒定  相似文献   

14.
吉伦特派与山岳派的冲突贯穿于整个吉伦特国民公会时期。二者间的冲突起始于建立共和国的道路问题,以后在战争问题、联邦主义问题、如何处置国王以及对待下层群众运动的态度等等问题上愈演愈烈。这场冲突的实质既非阶级斗争,亦非对抗性的原则分歧,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两个政治派别间的权势之争。它给革命带来了明显的消极影响,成为内耗式党争的肇端。  相似文献   

15.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 B.C.), there was a fierce struggle on the ideological front between Hsün K'uang (1) and Mencius (see "Mencius — a Trumpeter for Restoring the Slave System" in our issue No. 37). Over the last 2,000 years many historians described it as a struggle between the Confucianists themselves, thereby concealing its class nature. Actually, the contention between Hsün K'uang and Mencius was a struggle between the Confucian and Legalist schools after Shang Yang's reforms to decide which of the two would win out; it was a two-line struggle between the new emerging landlord class which advocated changes and opposed restoration and the declining slave-owning class which opposed changes and worked for restoration. When the class nature of this contention is made clear, we will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Confucianists and the Legalists and a clearer idea of the reactionary and progressive roles played by the two schools of thought respectively. It will also be of help in our further criticism of the ultra-Rightist nature of Lin Piao's line.  相似文献   

16.
阶级分析理论是认识阶级社会历史的重要分析工具。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不同于前人之处,在于把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用生产的发展来解释阶级起源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认为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阶级问题,民族斗争的实质是阶级斗争,消灭阶级对立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前提,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保证。必须摆脱传统的阶级斗争和“左”倾意识形态的话语.与时俱进,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做出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阿瑞吉的反体系运动理论是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不可忽缺的组成内容。重要的是他从阶级斗争角度理解了反体系运动的性质、困境、原因及其解决之道,提出了反体系运动分为阶级斗争和非阶级斗争的运动。阿瑞吉的反体系运动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带有某些理论缺陷和混乱,我们应当具体地把握他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赵志浩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2):25-30,44
阶级斗争在马克思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哲学论证的重点。可以说,马克思哲学摆脱德国哲学的思辨传统,下降到具体的"实践"层面,这个"实践"就是指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政治实践。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只能作出这样的理解。这种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阶级斗争学说曾在中国起到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巨大作用,然而另一方面,以后的阶级斗争模式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也是十分固执的。  相似文献   

19.
1960-70年代,英国工会及劳工与英国政府之间爆发了持久激烈的矛盾斗争,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重大事件。这场影响广泛的工人运动虽然具有明显的政治斗争倾向并显示了工人阶级政治力量的上升,但其目标却无关阶级斗争与阶级解放的宏旨,英国工会在战后资本主义体制中所发挥的作用,依旧维持在其传统的角色定位上,固守着其保守自助的行为特征。因此英国工会与英国政府之间的矛盾斗争并不是一场政治权力的争夺,而只是一场经济权力的博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