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胄以及同辈用速写或者素描来改造中国画的方式深化了现实主义对中国画的禁锢和约束,使中国画离本来追求意象表达的主旨越来越远,同时以现实主义为根本的写实主义写实方法又把中国画推向现代艺术的反面,这既不利于中国画对传统文人画的回归与借鉴,也不利于把中国画改造成为更加尊重自我感受的现代中国画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以来,关于中国画发展道路的争论此起彼伏,主流观点倾向依靠"融合中西"来改造中国画,但换一视角看,中国画只有固守传统民族精神与人文传统、保留本土艺术特质,才可能在系统内得到发展,并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画的题款与题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题款与题跋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题款与题跋,对研究中国画产生的背景及画家的创作心态与艺术审美观都有重要意义。宋元以后,中国画题款艺术的发展,为中国画在形式上带来了新的气息,成了文人画的表现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是具有中国艺术精神的、明显区别于其他画种的、有强烈个性特征的独立画种;中国艺术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彰显;中国画个性特征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绘画样式的独立的绘画艺术形式,只有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画个性特征的完美结合,才能保持中国画的纯粹性,中国画在世界艺林中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也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其中书法文化是比较重要的一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至今。书法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艺术,早在很早之前就有人提出"书画同源"观点,它的意思是说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着对方,一起发展。书法学习不但能够使学习中国画的学生陶冶情操,养成平和的心理素质,还能从艺术的层面,增加学生对美感的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绘画水平。由此看出书法教学对于学生学习中国画是有很多好处的。文章写了三点,叙述了书法与中国画的联系,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书法教学为中国话提供的有利填充。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它扎根于中华民族丰厚的土壤之中,历经数千年文化积淀、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之一。它包含了中国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哲学观念以及技法、理论等,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初中阶段的中国画教学标准为"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练习",对初中阶段中国画的教学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白社》画集的序言中,提出了要以"扬州八怪"的精神重振中国画,显然在当时那种以西画改造中国画的高涨声浪中,潘天寿及其同道的努力是有一定针对性的。潘天寿有作家画的功力,刻画求精,笔笔到家;又有文人画的气韵,超逸入神,诗意盎然,他是传统绘画最临近而终末跨入现代的最后一位大师。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又称国画,是中国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设计中经常会使用国画中的元素进行设计,这样的设计中富含传统的中国文化,具有传统的独特魅力。本文主要从中国画的线条美、意境美、笔墨美、诗意美、空间美这五个方面探索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画的现代性是一个突出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现代性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文化而言,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对于中国画来说,其现代性是建立在与西方绘画相互碰撞的基础上的。随着时代和观念的变化,传统的中国画,尤其是中国文人画的审美取向、价值追求和表现方法等,都与现代性要求不相符,并与现代人的审美心理产生了较大差距。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现代性是其与西方绘画碰撞和交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客观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对色彩的认识是与民族心理、民俗习惯及时代精神联系在一起,从属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形成系统的用色理论和方法。中国画色彩的运用正是在总结了各方面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它对中国绘画色彩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西方绘画理论、技法被不断引进,使中国画的表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中国画也由此发生着巨大变化,甚至受到某种限制。西方现代科学光色的研究成果运用在绘画上,成为写实画风的色彩理论依据,这一依据对中国画色彩的传统理论带来很大冲击。但是无论如何,"随类赋彩"或以情运色始终是中国画色彩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11.
所谓中国画,大致上是指以水墨宣纸为媒材的绘画方式.从表现手法看大致可分为传统文人画方式、写实方式、抽象方式等,在当代艺术注重意念表达,材料、媒介居于次要地位的今天,在中国画从表现手法到材料经历千余年已臻于及至的状态下,拘泥于画种中的中国画发展空间确实有限.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独树一帜..它有自己的世界现、道德观、审美观,也有独具一格的文艺理论和科学技术.现代中国画教育存在着“重技能、轻理论”,“追求画面效果、忽视精神实质”等问题.中国画教育只有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般的中国画教学中,教师重视对绘画技法和绘画理论的教授。这样的教学内容和简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没有能够理解中国画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没有把西洋画、西洋文化与中国画和中国文化相结合。为了实现中国画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中国画教学所起的基础作用,同时努力实现西洋文化、西洋绘画理论与中国画的有机结合,从而使中国画教学达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这是中国画发展的基本途径;而中国画要走向世界,"中西结合"也是必由之路,关键是要寻找到中西理论和表现形式上的结合点。因此,"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对国画的发展都非常重要,既要借鉴,也要善于"通变"。一种艺术的变革、发展,是曲折、复杂的,要从多方面去考察。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新的艺术思潮面前,对传统的东西要在继承中扬弃,在扬弃中继承;对外来各种艺术思想要分析比较,在比较中借鉴,在变通中汲取,不能一概视为津梁。  相似文献   

15.
素描作为中国画的精髓,是一种绘画情感表达的主要手法,在时代不断发展前提下,中国画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因此中国传统绘画中素描表现不断改变。一幅好的中国画应该具有时代笔墨语言,而其中素描的表现形式探索,使其成为中国绘画语言表达的重要手段,同时使得我国传统绘画更具有艺术性和时代美感。本文具体探讨中国传统画中素描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站在世纪之交,很有必要对中国画在现代化大潮中的兴衰沉浮进行一次反思。中国画在20世纪的兴衰沉浮,是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紧密相连的。考察中国画的发展变化,必须把它纳入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大框架中。自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到70年代批林批孔,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受到了不应有的冷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起被重新认识和评价。历经东西方现代化思潮的洗礼,中国画应把握当前的历史机遇,开拓一条既有时代文明水准又有民族之魂的通路来  相似文献   

17.
郝智勇 《职大学报》2015,(3):111-114,121
中国画教学以其特有的形式在高职院校美术类专业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当前由于各种原因,高职院校中国画教学在艺术教育中发展缓慢,濒临衰微之势。本人将着重从教学实际出发,对当前中国画教学在高职高专院校美术教育中生存的现状及成因、现实意义进行剖析,并针对中国画教学改革提出对策,以求促进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仕女画,也叫"士女画"或"美女画",它是人物画的一种,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中国画的绘画风格包括造型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都受一定历史时期和历史环境的制约。仕女画风格的历史演变也不例外,概括起来,可分为汉、魏、晋、唐、五代、宋、元、明、清。在中国美术史上,许多名家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仕女图,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卷》、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卷》、北宋王居正的《纺车图卷》、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清代费代旭的《仕女册》等。  相似文献   

19.
鲁班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瑰宝,对当代中国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实现鲁班工匠精神的现代传承对于当前我国《中国制造2025》战略决策的实施、强化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塑造中国品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起以鲁班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鲁班文化实践育人体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应通过推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打造更多"中国品牌"、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一系列举措,脚踏实地、坚实持久地传承鲁班工匠精神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鲁班工匠精神进一步为我所用,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  相似文献   

20.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画体,这种结构严谨,具有装饰意味的着色绘画样式,是中国绘画最早的风格和形态。一般而言,工笔画以线勾勒效色渲染的笔墨表现样式,在总体上呈现出精工细丽的审美风貌。但就其表现客体人物本身来说,不论是传统工笔人物画,还是现代工笔人物画,都存在着意象性的表现形态。中国画先有工笔后有写意,而写意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工笔,它们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画体。却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写意艺术观和一个共同的意象艺术方法。这一根本特性使中国画成为有别于任何写实艺术、抽象艺术、装饰艺术的意象,而立于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