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告投杼     
孙怀伦 《阅读与鉴赏》2009,(4):33-33,51
甘茂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同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  相似文献   

2.
甘茂自保     
甘茂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  相似文献   

3.
说诗三题     
诗用“翻案法”前代诗人在诗的内容和技巧方面,都为后人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特别是在诗为“绝胜”的时代,“诗料”“诗法”几乎已被诗人用尽,正所谓“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后人想超越他们,真是难上加难!或云来人生唐后,乃宋人的一大不幸,即此理也.但宋人并不甘落后,他们一方面提出“无一字无来处”,从唐诗那里“拿来”许多可用的东西;另一方面,为了不落前人窠臼,又提出“点铁成金”之说,往往变唐人诗意而用之,既“夺胎,又“换骨”,于是乎,你的东西也就变成我的东西了.这正是宋人极聪明处,也是宋人变唐诗、而又有别于唐诗之处.诗用“翻案法”便是一例.孔凡礼《宋诗纪事续补》卷十三刘浚《重阳》“不用茱萸仔细看,管取明年各强健”.引杨万里评此诗“得翻案体”.又明谢棒《诗家直说》云:“屈原曰:‘众人皆醉我独醒’.王绩曰:‘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左思曰:‘功成不受爵,长挥归田庐’.太白曰:‘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王、李二公善于翻案”.说明“翻案”一法,是古人作诗常用的.  相似文献   

4.
《资治通鉴》记载了唐太宗这样一段话:“朕自立太子,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见其乘舟,则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其息于木下,则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我们教学生  相似文献   

5.
《五人墓碑记》‘钩党之捕’,课本注为‘搜求逮捕党人,指魏忠贤大捕东林党人。钩,牵引,有搜求的意思’。这样解释于语意杆格不通。问题在‘钩党’上。‘钩’是钩取,除引申为‘牵引’外,还有‘连结’义(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钩党’,应是相互牵连的党人。《汉语词典》上说:‘钩党,语见  相似文献   

6.
说“乌鬼”     
杜甫夔州诗有一首《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其一曰;“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吃黄鱼。” “乌鬼”一物向无的解。《仇注》引《蔡宽夫诗话》;“元微之《江陵》诗‘病赛乌称鬼,巫卜瓦代龟。’自注云:‘南人染病,竞赛乌鬼;巫卜列肆,悉卖龟甲’,乌鬼之名见于此。巴楚间,常有杀人祭鬼者,曰乌野七神头,则乌鬼乃所事神名尔。或云‘养’字,‘赛’字之误,理或然也。” 今人郭沫若认为:“‘乌鬼’有种种解释;有人解为鸬鹚(四川人呼为“渔老鸦”),我以为比较可靠。《埤雅》引《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养使捕鱼’。沈存中《梦溪笔谈》中也有此说。  相似文献   

7.
近读1993年7期《语文知识》刊黄德灿《子曰·诗曰·书曰》一文有云:“在读古文时,‘子曰……’句明确告诉我们:‘子’的本义是‘老师’,约定俗成,特指孔子。”笔者认为此说有误。因为:一、“子”的本义并非指“老师”“子”是一个象形字,《说文》释为:“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并引李阳冰语:“子在襁褓中,足併也。”《说文》所收“子”的  相似文献   

8.
梁简文帝萧纲,一生勤于著述,诗作颇丰,逯钦立《先秦汉魏南北朝诗》辑其诗三卷,270多首。其中有“宫体诗”80余首,占其诗的三分之一。正因此,一般论者将萧纲视为文学嬗变的“罪魁祸首”,视其诗为“亡国之音”①。 这就涉及到“宫体”诗的问题了。关于它的形成,《梁书·简文帝纪》曰:“(萧纲)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徐传》曰:“文体既别,春访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据此可知“宫体”的形成,一与徐追求“新变”之别体有关,二是离不开萧纲被立为东…  相似文献   

9.
夏雨雨人     
语见《说苑·贵德》:“管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风”,前“风”是名词,后“风”是动词,吹的意思。“雨”也是这样。春  相似文献   

10.
唐·张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其为唐懿宗、僖宗时人)《幽闲鼓吹》云:“白尚书应举,以诗谒顾著作。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这是最先有关白居易谒顾况的记载。俟后,《唐摭言》、  相似文献   

11.
“穿凿”     
“穿凿”,是有些读书人好犯的毛病之一。即使如宋代的大学问家王安石也难免,苏东坡为此还“调谑”了他一番,事见《调谑编》: “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公又(疑为‘反’)问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乎?坡云:《诗》曰:‘(?)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是九个。公欣然而听,久之,始悟其谑也。”  相似文献   

12.
王勃《滕王阁序》中说“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此处“趋庭”指承受父亲的教诲,但为何“趋庭”释为承受父亲的教诲呢?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鲤是孔子的儿子,字伯鱼。孔子在庭前教育孔鲤不学《诗》就不善于说话,不学《礼》便无法立身处世,孔鲤听从父亲的教诲,便学《诗》、学《礼》。“趋庭”也称“庭趋”,明李东阳《麦舟图》诗:“亦知…  相似文献   

13.
正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参考篇目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  相似文献   

14.
<正> 近来翻阅清人诗话,见赵执信《谈龙录》一则,颇受启发。兹抄录如下:“钱塘洪舫思(升),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司寇宅论诗,肪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  相似文献   

15.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一般认为写于诗人隐居之地鹿门山,但从诗中所表现的恬淡情怀看,很可能作于后期。诗题中的“过”,不作“经过”讲,而是“过访”、“探访”的意思。诗的开头二句,平平写来,并无惊人之笔,但直言其事,来得非常自然。“具”,准备、置办。“鸡黍”,即小鸡和黄米。语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  相似文献   

16.
有章志已满     
盛文肃为尚书右丞,知扬州,简重少所许可。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过扬州,文肃骤称其才雅,明日置酒召之。人有谓有章曰:“盛公未尝燕过客,甚器重者方召一饭。”有章荷其意,别日为一诗谢之。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绎亦不谕其由,曰:“‘府公性多忤,诗中得无激触否?”有章曰:“无,未曾发封。”又曰:“无乃笔扎不严?”曰:“有章自书,极严谨。”曰:“如此,必是将命者有所忤耳。”乃往见文肃而问之:“夏有章今日献诗何如?”公曰:“不曾读,已还之。”绎曰:“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读其诗,何也?”公曰:“始见其气韵清修,谓必远器。今封诗乃自称‘新圃田从事’,得一幕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切记之,他日可验。”贾文元时为参政,与有章有旧,乃荐为馆职,有诏候到任一年召试。明年,除馆阁校勘,御史发其旧事,遂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郑州推官。未几,卒于京师。文肃阅人物多如此,不复挟他术。  相似文献   

17.
广义俗语与狭义俗语俗语在先秦典籍里就引用不少,只是那时还没有“俗语”这个名称,多叫作“谚”、“鄙语”、“野语”、“民语”、“鄙谚”等等。如《左传·隐公十一年》:“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战国策·楚策四》:“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  相似文献   

18.
说“无赖”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下片: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词中的“无赖”,一般注解都说是“顽皮”“无赖”的意思。如浙江版《语文》第五册“无赖”注:“这里是顽皮的意思。”《语文月刊》1999年第4期《名句欣赏》也说“小儿”“不顾众人正忙于农事,自个溪头卧剥莲蓬”,“有违农家以劳作为根本”,“实是‘无赖’”,“但辛弃疾坦言‘最喜’小儿‘无赖’,迥异常  相似文献   

19.
《马氏文通》云:“曰‘何如’,曰‘何若’,曰‘如何’,曰‘奈何’,曰‘若何’,曰‘如之何’,曰‘若之何’,曰‘谓之何’共八语微有异同”。实则尚有“奈之何”,“如……何”等式,用法颇多,并不一致。兹分别举例汇释如下: 一、“何如”、“如何”、“若何”、“何若”、“谓何”  相似文献   

20.
长安秋望     
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① 不归去 ,空戴南冠学楚囚 ② 。[注 ]①鲈鱼正美 :《晋书·张翰传》中“翰因见秋风起 ,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 ,曰 :‘人生贵得适志 ,何能羁宦数千里 ,以要名爵乎 ?’遂命驾而归。”此借以表示故园之情和隐居之思。②语出《左传·成公九年》 :“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 ,见钟仪 ,问之曰 :‘南冠而絷者 ,谁也 ?’有司对曰 :‘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代囚徒。【新读】这首七律通过写京城长安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