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育、教学的实践证明,小学阶段,学生就已存在心理健康的问题,而且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同他们的品德行为(以下简称品行)关系密切。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学生,能较好地适应校内外的学习和生活,有良好的品德;而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却不能正常地适应学习和生活,出现许多不良的品行。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2.
同伴关系在小学生的性格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同伴关系不良的学生由于与同伴积极交往的机会有限,影响了其学习、生活,还将导致以后的社会适应困难。了解和把握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与指导,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交往的调查与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交往的因素,并提出了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是小学教育活动开展的主体,小学班主任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不能只注重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也应该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艺术修养以及心理健康,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的出现反过来也会影响到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制约着小学生的发展,所以小学班主任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有必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入,可以解决小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成长。文章主要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开展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提升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同伴关系在小学生的性格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同伴关系不良的学生由于与同伴积极交往的机会有限,影响了其学习、生活,还将导致以后的社会适应困难。了解和把握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与指导。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交往的调查与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交往的因素.并提出了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小学德育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品德课教师意识到继续单纯地以说教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会逐渐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不断降低,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应从生活情境入手,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品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儿童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品德,我校部分学生也存在这些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对此予以关注,探索小学生不良品德矫正的方法和途径,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学生的品德、智力、身体、审美等方面素质的形成与提高都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化 ,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 ,我们必须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为他们今后的心理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很多 ,其中学校学习是一条最主要的途径。学习是小学生的主导活动 ,它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其一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是学习的负担过重。学习焦虑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健康的心理会形成良好的行为。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学管理的重头戏。目前由于来自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小学生程度不同地存有心理问题。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学校、教师、家长都过分看重智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非常薄弱,学生有了问题,教育往往不到位。而心理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优秀的能力应该从小培养,所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的一个重点。为确保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从各方面提出合理的心理疏导措施,以进一步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但是小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缺乏正确的引导,容易使学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且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厌学、抑郁、早熟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合理可行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意识。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需要品德良好、心理健康的人.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需要从小养成。小学品德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密切,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育人实效.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品德和社会学科的教学逐步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小学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修养品德的重要时期,因此学校需要逐步强化小学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修养品行,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文章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展开了探究。  相似文献   

12.
<正>在现代社会身心健康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健康的人,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品德与生活课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儿童心理,这样才能使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从而培养出品学兼优、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也要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课提倡"活动、综合、开放",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其具有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3.
正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山区小学,有的学生存在许多不良的言行,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一、山区小学生不良品行的表现及原因分析在山区学校,小学生的不良品行主要表现为:具有攻击性行为,如打架、说脏话、搞恶作剧等;存在欺骗行为,如说谎、偷窃、作弊等;具有破坏性行为,如乱扔垃圾、乱涂乱画、故意损坏公物等;经常迟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6,(3):118-124
本研究以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调查问卷"和SCL-90问卷,考查大学新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大学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心理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学习适应不良和学习焦虑,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处于正常偏好。学习适应不良和学习焦虑与SCL-90问卷中大多数因子有显著的正相关,这表明学习心理问题会影响心理健康。要解决大学新生学习心理问题需要教师开设学习适应方面的心理辅导课程,合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21,(36):3-4
新课改背景下,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小学教育教学逐渐实施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班主任,要认真贯彻教育教学要求,科学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将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作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共同发展,社会和家庭已经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大,许多人都在面临着一个严肃的心理问题,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的时候,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甚至还会导致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文章围绕小学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是以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目标而设立的学科,这门学科本身就是贴近生活的,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后,明白在生活中如何做人做事,因此,也只有把生活化教学模式和品德与生活学科更好地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热情。本文立足于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实际,从多方面探讨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使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更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自身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小学生中心理健康不良状况日趋严重,因心理健康问题而休学、退学、死亡甚至犯罪等触目惊心的事例时有发生。心理问题,已经危及到每个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不可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人们研究和认识较多的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则是关注不多,认识不足。大量事实表明,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诸多问题,并时时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入学适应问题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到老师和同  相似文献   

19.
任性心理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也是影响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当中提高对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关注度,对任性学生进行耐心指导,帮助他们消除任性心理障碍,收获心理健康。本文着重就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中,帮助学生调试任性心理障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21,(82):157-159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若产生心理问题,则会对其后续的学习与生活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引导者,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的基础上,也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一定程度的把握,通过对学生情绪状态、语言沟通状态等方面的观察,了解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有效识别心理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帮助小学生调整心态,促进小学生在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心理。具体的干预措施包括采集信息,建立完整的学生档案、启动家校合作机制,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班主任干预引导能力,取得良好的心理问题解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