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小金莲,指中国古代缠足妇女的小脚。在当时社会,盈盈一握的三寸"小金莲",是男人审美的主流,如果汉族女子没有一双这样的"小金莲",就很难找到婆家。为此很多汉族女性从几岁开始就要受到缠足的摧残,终身行动不便。林语堂先生曾描述过女子缠足后的步态:中国女  相似文献   

2.
<正>缠足也称裹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甚至有称始于夏、商时期的禹妻。一直到明代,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一直到清代曾出现反对缠足的强  相似文献   

3.
刘栋 《兰台世界》2016,(8):145-147
从唐代、五代和宋代官府与私家藏书书目的记载来比较分析,结合唐宋有关法制的规定,可以判断,《天圣令》制定之时仿效的《唐令》,自开元二十五《唐令》制定以后,经五代至宋代前期,随时因事奏请修订。因此,《天圣令》附《唐令》的性质明了之后,对其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就需要重新认识,而现今唐令复原的思路也将发生质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清末何时颁布劝禁妇女缠足上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颁布劝禁缠足上谕,一般多认为是百日维新的举措之一。其代表如汤志钧先生《戊戌变法史》中言,在1898年的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据康有为的建议,于8月13日颁发上谕,命各省督抚劝诱禁止妇女缠足。而据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发现此说有悖史实,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并未颁布劝禁缠足上谕。首先,《清德宗实录》、《光绪朝东华录》、《戊戌政变纪事本末》以及百日维新期间的《邸钞》等史籍资料,均没有记载有关劝禁缠足的上谕,恐怕此不仅仅是巧合。其次,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之“新政诏书恭跋”一章,备列百日维新期间《邸钞》所载…  相似文献   

5.
《五代新说》是初唐时期的一部轶事小说,所谓“五代”是指梁、陈、北齐、周、隋,并非唐后之五代。此书原为二卷,分三十门,现存有节录本,其作者是张询古。有的著录以为此书已失传,以为作者是张说、徐铉,都是错误的。《五代新说》是张询古从“五代史”中选取材料按照《世说新语》的体式改写而成的,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如保存梁简文帝、梁元帝、陈后主、北齐后主的佚诗,还可用于五代史的校勘等。此外,它也是传世的第一部世说体小说,对于研究世说体小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寻的是当缠足变为对脚状态的日常要求时,这种习惯的来源及其表现,因而除第一部分外,所指缠足多为小脚代称,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风俗。于是对小脚的历史渊源,及明清小脚文化的独特发展、明代时从上层社会流行普及至各个阶层、清时政府的禁止与在此之下社会风气的延续是本文所着重描述与探讨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探寻的是当缠足变为对脚状态的日常要求时,这种习惯的来源及其表现,因而除第一部分外,所指缠足多为小脚代称,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风俗。于是对小脚的历史渊源,及明清小脚文化的独特发展、明代时从上层社会流行普及至各个阶层、清时政府的禁止与在此之下社会风气的延续是本文所着重描述与探讨的。  相似文献   

8.
缠足是封建社会对女子的一种摧残,清末有识之士已认识到这种陋习对社会的危害。四川总督岑春煊上任伊始颁布的“劝戒缠足告示”,将缠足与国家的盛衰联系起来,旨在唤起百姓强国意识。现从馆藏赵尔巽全宗中选出此件档案予以刊布。  相似文献   

9.
据《康南海先生自编年谱》(以下简称《年谱》),1883年康有为曾与邻乡区谔良共创不裹足会于南海,并撰“不裹足会草例”及“序文”。他声言,此乃中国不缠足会之始。以后学术界论及这个问题时,多引据《年谱》中的叙述而深信不疑,至于“不裹足会草例”及“序文”等原始资料则长期没有被发现和利用。晚近所编《康有为全集》(上海古籍版)、《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台湾宏业书局版)、《万木草堂遗稿》(台湾成文书局版)、《万木草堂遗稿外编》(台湾成文书局版)均未收录此类文字。笔者赴粤,访得薄薄一册《戒缠足文》,内收《戒缠足会启》和《戒缠足会叙》两文,分别为康  相似文献   

10.
嗜腐如鲜     
据说,一直有人致力于“三寸金莲”的收藏;也是据说,收藏此物最多的地方是伦敦大英博物馆。人们天足久了,再看那形似春笋的物件便不免有些惊奇,有学术眼光的,可以从中看到文化;有商业意识的,可以从中发现商机;有情趣又有闲的,可以从中发现好玩…… 有新闻敏感的自然也该有所表现。南方某地至今还存在一个小脚老太太群体,于是,在相隔不久的时间里,我们便从不止一个电视频道上看到了两部专题片。第一部片子的手法是模仿“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绝对的纪实风格。镜头偃仰旋俯,个个到位;记者推拉跟进,不辞辛苦。观众得以一睹小脚之风采,如在鼻前。谁说妇女缠足是摧残,是戕害?片子里的小脚们,都是头上顶,肩上担,虽不再是身轻如燕,迅疾似猿,但一想人家那个年龄,不由不赞小脚神功是何等了得。 第二部片子的名字仿佛是《小脚迪斯科》,说  相似文献   

11.
《隋书·经籍志》“总序”所载“五十五篇”涉及《隋书·经籍志》的作者与成书,以及《隋书·经籍志》道、佛两部的演变,然历代学者皆语焉不详。“五十五篇”实指“部类”而非“篇序”,其虽源自魏徵贞观年间整理图书所撰“书序”,且此“书序”后入《隋书·经籍志》成其“总序”,但魏徵并未参与编修《五代史志》,魏徵与《五代史志》经籍部分转变为《隋书·经籍志》无直接联系。今本《隋书·经籍志》分四部四十类,附道、佛两部及其大纲,与魏徵贞观初年整理图书典籍时的规划不同,是因《五代史志》对“五十五篇”进行了调整,删除了道、佛两部之细目,究其缘由,则是《五代史志》的官修史志性质以及对前代旧例的遵循。  相似文献   

12.
1.现存最早的医药档案是甲骨档案中有关疾病医药方面的记载。2.现今所知最早的医事文件。据《周礼·天官》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这里所说的“医之政令”是我们现今所知最早的医事文件。3.现存最早的病历档案是在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传》中记载的淳于意的25种医案。4.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检验档案是1975年我国高梦县出土的简片,其中有秦朝的尸检鉴定书。  相似文献   

13.
“举撮机要”是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时的编辑思想。《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系统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294卷,约300余万字。记载了上起战国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的最后一朝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包括16个朝代共1362年的历史。建国后,国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1980,(3)
我国刻版印书,大约起于唐僖宗中和(公元881—884)年间。湖南最早刻版印书的人,据现有史料记载,是北宋初年的朱昂。朱昂,衡山人,宋真宗时为翰林学士,致仕后还乡,以“知止亭”、“幽栖亭”名义刻过书,但其书今尚未见。现在还有书可查、有记载可考的,是南宋初年刻印的孔平仲《续世说》十二卷。据《宋史·孔平仲传》称,孔为北宋时新喩(今属江西省)人,绍圣(公元1094—1097年)中曾知衡州。《续世说》是仿照南朝刘庆义的《世说新语》体例编写的叙述南朝及隋唐五代  相似文献   

15.
一、文献小议近几年来,“文献”一词大为流行。这一词出现在我国古籍上,首先于《论语·八佾》记载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古人注释时,都把“文”解为典籍;“献”解为贤人,合起来讲,就是指要了解过去的历史,一方面要取证书本记载,一方面要探研耆旧言论。以“文献”两字用于书名,由马端临《文献通考》开始。这书的写作形式,充分体现了“文”和“献”相互依倚的作用。凡是顶格写的,都是书本记载;凡是低一格写的,都是名流贤者的议论;二者交相为用,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文献通考”。近人以“文献”二字用于书名的,有郑鹤声、郑  相似文献   

16.
削足适履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意思是说,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指人做事机械,生搬硬套,不知变通。档案整理也是如此,档案整理只有按照国家的标准、根据档案的实际情况来灵活掌握,才能做到既符合国家的要求、又保持档案的基本原貌,最大限度地保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  相似文献   

17.
春节在门上贴“福”字的习俗起于明代。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农历正月十五微服出行,在一个村镇上看见许多人围观一幅漫画。画面上绘着一个赤脚女人抱着个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淮西妇人大脚。因为古代中国妇女从五代李后主时期开始以缠足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初,承“五四”运动后兴起不久的“妇女解放”、“妇女运动”势头,上海出现了“女子书店”这样一家独树一帜的书店,并发行《女子月刊》,为妇女解放奔走呐喊,当时,老牌的《妇女杂志》(商务印书馆)已于1931年停刊,而沈兹九主编的《妇女生活》尚未创刊,《女子月刊》和女子书店的出现,曾经引起妇女界以及热心支持妇女运动人士的关心。  相似文献   

19.
《大公报》是清末中等社会的重要活动空间,而《大公报》的反缠足是中等社会的使命之一。《大公报》采取各种途径引导国民不缠足。然而事实上取得的效果却并不如人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报纸起始于何时,一直是新闻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比较流行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汉朝说,认为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具备原始形态报纸性质的“邸报”的出现,根据是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所封立的各个郡国在京城都设有“通奏报”的“邸”.但因无足凭证的古籍记载,所以至今不能肯定.普遍认可的是唐朝说,认为中国原始形态的报纸始见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根据是唐人孙樵所著《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这是关于中国古代报纸的最早记载.最近笔者偶尔临池,发现宋朝拓印的《淳化阁帖》的“历代帝王法帖”中,有关于中国古代报纸“状”和“状报”的较早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